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思考

2022-02-03 19:38:35贾淑品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科技生态

贾淑品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的突出问题,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我国已确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式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由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1],并指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2]。那么,科技创新有何特质,使其赋能生态现代化成为可能呢?它又是如何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呢?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究。

一、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信息科学、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量子科技等为标志,正从多维多点积聚能量,由这些先进技术所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三者融合的科技革命正扑面而来,由此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是前三次工业革命(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所不能比的,哪个国家掌握这次工业革命的主动权,哪个国家就能赢得未来。而这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是掌握工业革命主动权的关键。

“生态现代化”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学者约瑟夫·胡伯(Joseph Huber)和马丁·耶内克(Martin Janicke)最早正式提出的。他们认为,“实现生态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改革过程,主张通过社会结构性变革促使新的更加有益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形式替代原有形式”[3]。生态现代化是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是我国新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当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的一条道路,其主旨目标是在现代化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生态现代化的实现,不是简单地、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发展生态或者国家实现现代化了,就自然而然地生态现代化了。实现生态现代化需要我们树立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理念。

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了阐述,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无疑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把科技创新应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4]。“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5]。当前,科技创新已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被不合理地使用,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关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负面问题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以致人们不能正确地看待科技创新与生态现代化的关系。实际上,影响生态现代化的因素很多,而科技创新无疑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恰当地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科技创新,不仅能消除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作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部分,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科技创新将从生态现代化主体的理念、价值观赋能生态现代化,提升生态现代化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科技创新可以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力量,促使生态现代化主体尊重客观规律,树立科技生态现代化理念,对生态现代化产生影响。作为生态现代化主体的人,在尊重科技、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性、必然性,逐渐认识到要走生态现代化发展之路,除遵循生态现代化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性基本原则外,还必须认识客观规律,认识事物本质。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是在尊重知识、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科学研究的延伸,因而要进行科技创新必须把握科技性质的真理性,这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真理性的认识。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而言,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客观过程,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加深对真理的认识,随实践深化而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科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除具有真理性外,还具有解释、预见和认知的价值。科技创新要在尊重科学真理性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科技创新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尊重了科技创新伦理价值,坚持了科技创新的安全底线,保证了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现代化始终为人类造福的价值宗旨。

其次,树立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发展观。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发展观是指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来实现生态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观点。科技具有“求真”的特点,其在创新的过程中,追求价值目标和真理目标的统一。而生态现代化也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到经济增长,而且要考虑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一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这个道理。科技与生态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它们的这种内在一致性,以及协调发展性,意味着我们树立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发展观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6],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离不开科技创新,也就是发展绿色科技。科技创新能有效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有效节约资源,提升人类治理环境的能力,同时绿色科技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生态现代化的实现也进一步助推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发展观,有助于促进知识经济的孕育与发展。在知识经济代替资源经济或工业经济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发展观起着“催生婆”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现代化的特质

科技创新可以赋能生态现代化是因为科学技术有合理性、有效性、普遍性、和谐性等特质,这些特质有助于生态现代化贯彻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协调性原则,这是科技创新可以赋能生态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一)科技创新的合理性、有效性是赋能生态现代化的关键

在传统发展中,由于人们滥用科技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人们把环境危机的矛头和根源指向科学技术,怀疑科技创新的作用。实际上,我们不应该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环境与生态问题归咎于科技创新,当今断言科技创新导致环境问题的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极其有害的。科技创新,因为科学的这种求真性,实际上它本身具有合理性。合理性表现在科学技术是合乎事物的规律性和合乎人类本身价值判断的统一。科技创新,因为它本身的求真、精准、合理性,也具有有效性,例如,我国的数字抗疫就能有效地起到精准抗疫的作用,从而使疫情防控具有精准性、科学性,现在的数字战“疫”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功不可没。科技创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的普遍性、和谐性是赋能生态现代化的法宝

人并不是脱离自然界的一种特殊创造物,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科技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桥梁。科学的真正本质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换言之,科学是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

1.科技创新的普遍性,推动科技创新全球化,使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7]。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因而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普遍性作用。科学并不是一种单人的纸牌游戏,它有许多参与者。科学的这种普遍性、社会性与公众性的特点,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已不是哪一国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8]而今,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结果,而是因为滥用科技或者误用科技。要解决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核心利益问题,必须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寻求答案,而科技创新恰恰可以提高全球经济的整体效率,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此,科技的普遍性特质,可以使科技创新全球化,使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进而使生态现代化发展全球化。

2.科技创新的和谐性,促进生态现代化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需要广泛领域的科技支撑。”[9]在科技创新生态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创新,走绿色技术之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比如进行科技创新可以将固氮基因转移到小麦、水稻等非豆科作物身上,这既能增加作物产量,又能减少农业对化肥的依赖。利用光伏发电助推绿色低碳发展、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替代传统高污染电镀行业、金属增材技术对疲劳受损的零件加以修复再利用等,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既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又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第二,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经历了从依赖自然、战胜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转变。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表面上表现为科学技术与自然的矛盾,其实造成人类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人类生存困境的并不是科学技术,更不是科技创新,人类如果深刻反思过去几百年对自然的掠夺行为就会明白,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在于支配人们的科技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10]。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是从属于自然和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能动者,要想更好地发挥能动作用,合理地利用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在同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了曾经遇到过的无数难题。因此,人与自然矛盾以及生态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要靠科技创新来解决,其途径在于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

总之,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现代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价值观即生态伦理价值观。

三、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现代化遵循的价值原则

科学技术的最高目的应该是造福人类,促进人的基本价值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慎重地对待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它服务人类的善的功能,为人类造福,避免技术泛化而带来的新风险和新难题;另一方面需要使科技创新服从于人类理性的指挥。科技创新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实质上它是科学家从事的科技创新活动与所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对立统一,包含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三个要素。因此,要促使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

1.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追求生态现代化的持续性原则。人类从事任何生产生活的活动无一不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约束,科技创新概莫能外。要推进生态现代化,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根据中国生态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而不应随心所欲。科技创新活动从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与手段的选定到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都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科技成果被滥用或误用的恶果。科技创新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但它作为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属性,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因此,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追求生态现代化的持续性原则,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2.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以损害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这是功利主义的价值目标,我们不得以任何借口来追求高质量发展中不合理的功利目标。公平问题的核心是指各种主体相互协调其利益关系,以实现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道义性。过去,由于一些人片面追求功利主义的价值目标,导致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造成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因此,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以实现价值追求中的公平合理。这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大原则。代内公平要求在技术选择过程中,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不得以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方式来确保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对于已经造成利益损害,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代际公平则要求在技术选择过程中,科技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既要确保当代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权利,又不得剥夺后代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权利。

3.科技创新成果利于生态现代化的共同性原则。科学不具有阶级性,而具有国际性。科学成果不论出自何人之手,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全人类的财产,它应该造福于全人类,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无权垄断。科技创新是对全民有利的事情,以科技创新助推生态现代化,成为解决一些全球重要问题的必由之路。比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全球携起手来,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习近平在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中指出:“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11]。2021年9月9日,习近平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的讲话中指出,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所有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2]。因此,世界各国应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合作共赢,不能认为别国的科技创新或选择与我无关,对全球性问题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4.科技创新应该贯彻生态现代化的协调性原则。虽然科技创新极其重要,但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也要遵循物是手段、人才是最终目的的方针,因为经济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合理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既要合乎物性,即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要合乎人性,即目的、需要。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不能损害人类长远的、整体的利益,不能以对大多数人的本性摧残和对人的自由损害、剥夺为前提。人类既是科技的创造者和发明者,也是科技成果的享用者和负面效应的受害者。因此,我们在科技创新的双重效应面前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尽量避免科技负面效应的产生。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客观现实条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慎重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真正为人类所用。我们应该遵循生态现代化的协调性原则,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减少能耗,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维护和保持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社会发展和生态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协调一致。科技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这样既能满足人类的经济发展需要,又没有以牺牲、危害人的短期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更没有以损害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来追求发展。

(二)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

1.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技术的作用。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科技创新。首先,要加强利用科技创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成果和成功经验宣传,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力度,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技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利用,把投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实现废物最小化。同传统技术相比,绿色生态技术有一系列优势,其具有一种有机的、能与生物圈进化过程相协调的和谐性质,能够提供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的生产,因而人们利用绿色生态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的绿色生态技术不仅遵照科学规律,同时也尊重自然秩序,遵循自然规律;以绿色生态技术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发明的成果更好地体现了生态与人文价值的艺术创造,由此,科技创新就不是对自然肆意巧取豪夺的“技术统治”手段,而是与生态现代化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方法。比如我们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通过给排放物加放脱碳装置,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利用与封存,这与人们以前所设想的“创造”一种既能“吃掉”各种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又能产生供人畜食用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食物的新菌种有相似之处。这些技术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仍处在负重前行的阶段,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科技创新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的生态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和生态的经济化。我们可以探索完善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努力在生态环境领域和观念问题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在论及海洋生态环境时指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13]

生态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注重生态可持续的同时,还要向科技生态方向发展和转变的一种现代化。生态可持续是人类主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积极保护客观世界,力求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良性发展下去。生态现代化的实现,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发展,都需要我们充分地进行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14]因为科技创新可以节约稀缺自然资源,创造出替代资源,这是生态可持续与生态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指出,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成为现代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和最重要的目标[15]。如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纸化办公代替传统办公方式,节约纸张,能够节省森林资源,用网络可视电话代替交通出差,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可以进一步完善管理,优化生活方式和合理配置资源,等量的资源消耗能产生更多的财富。

2.通过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6]利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无论是对降低生产成本还是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都是值得推广的思路。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而资源又是稀缺的、有限的,这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能使资源可以更加、充分有效地被利用就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发展科技、进行科技创新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比如,煤气化技术、高效的合成气催化转化技术,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相关环保技术,既为解决高油价下的替代能源和化工原料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从根本上缓解以至解决资源的稀缺和短缺问题提供了方案,同时又能实现低碳发展,从而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建设自主煤化工产业,以降低对进口天然气、石油的过度依赖。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化工产品,可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保障。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其中的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能源领域,中国的特高压技术标准成为全球唯一标准。

3.利用科技创新开发新能源。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17]。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而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当今的现代化不是孤立的现代化,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转变传统发展方式的现代化。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改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结构,才能逐步摆脱过去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以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从而摆脱现有自然资源对生态现代化发展的桎梏。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就到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经验,开展科技活动。2001年,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就是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18]。因此,在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下,如何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化废为宝的作用;或者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新工艺和新设备以及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新产品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要实践课题,这就需要充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创新技术。

对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成因,我们要做好科学预判,加强对环境问题的超前预判。生态环境问题固然复杂化、多样化,但只要善于运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我们就能利用科技创新遏制环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布式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纳米气泡曝气技术等科学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效率和水平,同时要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最大的治理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目标,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总之,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现代化是未来生态发展的方向。在科技创新生态观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而且还要注重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等。长期以来,社会大多只关注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这种功利思想既是科技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但同时也是科技产生负面效应的最大社会根源之一。当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在一定时候不能同时兼顾,而要有所取舍时,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现代化科技生态
边疆治理现代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科技在线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