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海 钟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省立城市社会心理研究智库,甘肃 兰州 730070)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心理学的部分概念被社会各界广泛推广,进入教育、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这些概念所传达的理念思想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概念。特别是随着现代新传媒的发展和传播,诸如自我、认知、情商、特质、成长等概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接受和使用。笔者试图列举部分概念的推广过程和演变涵义,以说明当代社会发展与心理学的关联,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传播学的参照。
自我是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分为主格我、宾格我,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本我、自我、超我,现实我、理想我,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效能,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尊、自信、自卑、自闭等等。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核心概念,马斯洛心理学的关键词是需要层次、人格价值、高峰体验、潜能实现。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与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低层次需要满足就会寻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其中自我实现是超越性需要,是追求真善美、追求完美人格的最高需要,高峰体验则是自我实现者的标志情绪状态。
20世纪80—90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了全世界的哲学、文学、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发展,中国大陆地区刚刚改革开放,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著作翻译到国内,几乎所有大学的学术讲座都在演讲自我实现理论;与此同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的文章和节目都在讲解自我实现。然而许多演讲者其实并没有认真阅读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本土化的解释,具体而言就是用自我实现理论对抗主流政治文化提倡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奉献精神。等到这种模糊的理解或者本土理解扭曲流行过度的时候,已经给中国社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现在又不得不再次引进西方的管理心理学理论,教育青年一代形成团队精神,换一个概念——提倡集体主义思想。
自我实现理论流行的结果,就是青年一代越来越自我,这种理论的流行还背离了马斯洛心理学思想的本意,许多民众特别是青年早就忘记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是指潜在能力的实现,也就是潜能的实现,他们所理解的自我实现成为自私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个人主义的代名词。他们并不知道马斯洛的思想其实与中国政治文化提倡的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本质相同。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潜能,人人都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社会更应该承认个人的潜能和需要,创造有利于个人实现自己价值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自我实现理论与本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理论逐步融合,成为新时代的自我发展共识。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心理学是引进前苏联的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其中心理过程被划分为认识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开始大量翻译引进美国和欧洲的心理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即信息加工心理学被翻译引进,翻译过程中将认识翻译为认知。就此翻译,发生了张积家博士和赵璧如老先生的激烈争论,双方先后在《教育研究》和《哲学研究》发表近10篇论文进行论战。最终的结果是心理学中的认知代替了认识。此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沿用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等概念,而心理学以及相关的学科,如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全都使用认知概念。
新世纪以来,心理学理论界有学者发表专题论文辨析两个概念。论文认为,认知和认识两个概念的使用争议,可概括出三种观点:有的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术语的运用需要注重历史继承性,不应喜新厌旧,随意更改公认的术语系统;有的学者认为,为了明确区分哲学和心理学的认识概念,主张心理学领域完全使用认知概念,以认知替代认识概念;有些学者认为,认识与认知概念,渊源相同、意义相容,没有必要严格区别[1]。作者通过语义分析认为,认知和认识都来源于英文Cognition,心理学领域运用认知和认识概念时,必须考虑到认知和认识同为心理反映形式具有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当我们需要表征机械反映活动形式或动物的简单反映活动形式时,用认知概念比认识概念贴切和明确。表征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心理反映活动时,用认知和认识概念表征都可以。深层次或高水平的心理反映活动用认识概念表征更合适。
新世纪以来,认知概念逐步从学术界走向传媒,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部分品牌节目主持人开始频繁运用认知概念,再加上国内开展的各类市场营销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宣传,使认知概念逐步走向社会生活,城市里的宣传标语开始使用认知概念,连老百姓发短信、微信都会使用认知概念,而不用认识概念,以至于现在使用认识这个词汇好像成了老土,而认知就显得比较洋气,认知的概念好像成了思想认识的代名词。生活语言也好,学术概念也好,都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认知概念从心理学中的记忆过程的概念,发展为代替认识过程的概念,现在又走向社会生活,与机制、素质、分享等概念一样,人为干预很难奏效。随着使用领域的变化,认知概念的内涵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人格心理学将人格理论分为类型论和特质论。特质其实是翻译过来的词汇,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使用的英文单词trait的翻译。这个词汇被广泛使用于人格心理学,是人格心理学个体人格特点的描述词,如友好的、谨慎的、爽快的、争强好胜的、慷慨大方的、吝啬的等。笔者著作《人性人格人生——现当代心理学视野的理论探索》详细列举了类型论和特质论[2]。
类型论有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理论,如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等;有谢尔顿的体型论,分为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外胚叶型;有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里博,根据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把人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有荣格的里比多能量释放理论,即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理论;有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区分出两种气质类型:分裂型气质和循环型气质,前者内向、敏感、严肃,身材瘦长,后者外向、重感情、情绪不稳定、身材矮胖;有美国两位医生N.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把人分为雄心勃勃、做事认真、争胜好强、易激动、缺乏耐心的A型性格者,以及悠闲自得、不好争强、从容不迫的B型性格者;有古川竹二的血型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B型、AB型、O型。
特质论包括奥尔波特的理论和卡特尔的理论,后期的心理学家又用实验提出了大五人格理论,中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大七人格理论。奥尔波特鉴于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学的实验化,采用个案研究法,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后来卡特尔区分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共同特质、个别特质。高登伯格又通过词汇学研究,提出了大五人格理论,发现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因素,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具体包括: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责任心,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外倾性,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宜人性,包括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神经质,包括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保持情绪稳定能力较差。中国心理学家王登峰通过词汇学研究,提出中国本土的大七人格理论,包括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特质理论的涵义是:我们可以通过人的类型和特质,分析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人力资源管理中,根据人格特点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学校教育工作中,根据学生的人格特点因材施教;社会交往中,根据交际对象的人格特点给予不同的策略;家庭生活中,与人格特质不同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等等。然而这些年,特质这个词却不再是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已经扩展到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很多社会科学学者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特质这个词汇。许多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文章也多用特质这个词汇,以使用特质这个词汇为时髦。而且特质这个词汇已经不限于对人的性格的评价,而是扩展到了对事物性质的评价,成为与特殊性质相同涵义的词汇。但无论如何,这充分说明,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逐步影响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思想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靳维和约翰·梅尔创造了情商(EQ)新概念,经过《纽约时报》科普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的著作《情绪智力》的推广流行起来。笔者曾发表论文进行了分析评价。情商(EQ)概念所表达的思想使心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界进一步认识到:影响人类个体学业成就和工作绩效的心理变量,既有智力因素(IQ),也有情绪表达方式、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意识特点、事业成就动机因素,特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可以决定学业成就大小和工作绩效水平,这与我国心理学者创立的非智力因素理论名异实同。但情商理论偏重于人才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而非智力因素理论偏重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3]。这充分说明,全球的心理学家在认识心理发展规律与学习工作成就关系方面有较高一致性。
情商理论被广泛宣传普及,使学校教育管理和企业公司管理者深刻认识到,智商不是事业成就的唯一心理基础,理解他人能力、抗击挫折能力、情绪自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批评能力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心理变量。但是,情商(EQ)概念却不符合心理学的逻辑体系。因为情商概念的外延已扩大到除智商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若用情商来概括,明显有逻辑问题。用性格因素、自我意识因素也不合适。性格心理结构有态度、情绪、意志特质,还有理智特质,而理智特质属于智力因素。自我意识则不仅包含自我体验、自我激励等因素,还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情商概念是基于心理活动过程的逻辑分析,而不是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因此,使用情绪因素概念会造成心理学体系的混乱,情商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科学概念。西方的心理学者提出情商概念,是因为概括学术思想遇到了学术语言困难。戈尔曼的论著有时EQ将称为性格因素,有时将EQ称为自我意识因素就是这个原因。
总而言之,EQ概念被广泛宣传,虽然使人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界进一步认识到,学业成就和工作绩效受到情绪表达方式、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心理能力的巨大影响,但情商(或情绪因素)概念不能概括它所表达的思想,我们主张采用非智力能力因素和非智力能力商数的概念[3]。我们认为,EQ理论有片面强调个人适应社会的倾向,忽视了创造人才的个性特点,应当予以纠正,使其更符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然而,新世纪以来,情商概念并没有因为学术界的批评而销声匿迹,反而被青年学者积极推广乃至时髦起来,不仅研究生的论文中有许多研究情商,就是很多管理心理学著作尤其是人才学术著作也广泛使用情商概念。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中,特别强调情商,比如自我意识活动比较明确、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大、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清晰、人际关系比较和谐、问题判断比较准确、应对困难比较自如、积极乐观看待世界、客观认知同事动机、自信乐观幽默怡情。这几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和各类新媒体公众号发表的各类文章,更加广泛地使用情商的概念。无论如何,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心理学的概念和思想正在逐步普及,心理学正从学术象牙塔走进社会生活。
汉语的成长,一般指长大过程、长大成人,主要是指儿童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有时也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过程。西方心理学中的成长概念,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马斯洛、罗杰斯都在著作中使用成长概念,但是将成长作为核心概念的是舒尔茨,他出版了《成长心理学》,将人的需要动机分为缺失性需要动机和成长性需要动机。后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职业生涯理论都将成长作为核心概念。再后来成长概念逐步取代了发展的概念,成为各类学科和媒体普遍使用的概念,其内涵扩大到整个人生发展。它和存在感、归属感、幸福感、认同感等概念一样,向社会生活蔓延。学生的心理发展称为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称为成长,甚至社会各界员工的自我学习发展过程都称为成长。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是成长概念使用最广泛的学科。不仅企业发展称为成长,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发展称为成长,企业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的发展也称为成长。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为员工设计成长计划方案,建立档案袋,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员工专业心理发展。“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不仅企业管理使用成长的概念,党的干部管理也使用成长概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对年轻干部而言更是如此。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有的学者发表干部成长八论,论述干部成长目标、途径、素质、机制、环境、选拔、培养、关口[4]。现在看成长这个概念已经称为一个西方心理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内涵融合的新概念,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
认同最早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概念,后来移植到社会心理学,成为跨文化心理学概念,更是民族心理学概念,最近几年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学、民族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领域,被各类纸媒和网媒广泛推广。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认同理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1897—1917年为早期阶段,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提出了癔症性认同和梦认同,主要是把认同作为一种临床上的病理性防御机制对待;(2)1917—1921年为中期阶段,弗洛伊德主要阐述了自恋性认同及其与忧郁的关系,开始注意到认同在心理发育中的重要作用;(3)1921—1932年为晚期阶段,弗洛伊德全面阐述了认同与心理发育、人格形成的关系[5]。认同是指个体仿同内化地位成就比自己高的人的行为,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可以分为幻想认同、理想认同、攻击认同、受害认同、丧失认同、内射认同等[6]。
20世纪后期西方的米德、埃里克森、帕森斯、哈贝马斯等心理学家逐步将认同理论扩展到社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领域,于是就有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组织认同等认同概念。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民族群体的归属感和积极评价及群体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卷入。家庭家乡认同到县域省域认同,再到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构成一个序列。笔者经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提出的老乡心理效应,就是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心理机制。其本质是心理认同,也就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走向统一和同一,核心是认知统一和同一[7]。
最近几年,认同概念被移植到政治学领域,实现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理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具体内容为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8]。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是根本的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就没有了依托。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年来,心理学的很多概念被社会各界普遍推广,广泛应用,最有代表性的是自我、情商、认知、特质、成长、认同等。这些概念在推广过程中,有的涵义被扩展,有的涵义被扭曲,有的失去原有的心理学意义。但充分说明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高,其学科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