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迷失于物化状态的自我肯定和虚假估值*

2022-02-03 06:56李坦楼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9期
关键词:凡尔赛物化大学生

李坦楼

一、研究的缘起

“凡尔赛文学”,又称“凡学”或“凡尔赛”(以下简称“凡尔赛”),是一种以低调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假装用苦恼的、不开心的口吻,不经意间透露出自我在某一方面超乎寻常的优越,以达到炫耀于世的目的。它入选了2020 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以及2020 年度十大微博娱乐热词。通常情况下,这种话语模式表现为三段论: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善用第三人称。该词是网友小奶球自讲述18 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中找到的灵感。将其带出圈的是情感作家“蒙淇淇77”。2020 年11 月初,“蒙淇淇77”在微博上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她住在大别墅、开着特斯拉、常到高端场所消费购物的“高贵”生活,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随后“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凡尔赛体”在网络社交平台流行,至2021 年2 月中旬,豆瓣社区人数最多的“凡尔赛”研习基地——“凡尔赛文学研习小组”就有成员4.2 万余人;新浪微博#凡尔赛#、#凡尔赛文学#话题讨论30 余万人次,阅读量近11 亿人次。

“凡尔赛”作为继“嬉皮士”“丧”“废宅”“二次元”“佛系”等之后的又一个网络流行梗,衍生出了凡尔赛文化,也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提出的,20 世纪50 年代,学者开始真正对它进行研究。它是指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处于边缘和次要地位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其在生活中的表现等的总和,具有标新性、叛逆性、颠覆性、娱乐性等特征。那么,凡尔赛文化指什么?此处笔者认为,凡尔赛文化是指依托于网络社交平台、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以娱乐化的风格,借助“物化”符号进行低调炫耀的青年亚文化,呈现的是青年的虚荣心,以及渴望获得认同的心态,以“凡尔赛”为主要表现形式。

从“凡尔赛”在网络空间流行时开始,学者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凡尔赛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传播学、社会学、文学、文化领域、青年研究中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学者对凡尔赛文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上述提到的领域,比如,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凡尔赛文学”的生成传播机制和动因研究,“凡尔赛文学”传播的特点、解读以及原因分析等;从互动语言学、语用学、修辞等角度对“凡尔赛文学”进行分析;从亚文化视角对“凡尔赛文学”进行分析解构,从当代青年价值观视角分析“凡尔赛文学”网络热词,等等。实际上,从凡尔赛文化兴起前期出现的“凡尔赛”到后期出现的“反凡尔赛”,可以看出这一网络流行梗并不能简单通过二次消解予以结束。这一文化的背后呈现的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物化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对青年和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本文的最终目的,不仅仅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以及青年亚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凡尔赛文化的生成逻辑、表现特征,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凡尔赛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阐释和引导,从而赋予凡尔赛文化新的活力。

二、物化理论和凡尔赛文化的生成

20 世纪20 年代,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但是其他国家并没有像俄国一样取得革命的胜利,相反,大多数革命皆是以失败告终。正是在这种无产阶级革命屡屡受挫、资本主义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卢卡奇开始了他对阶级意识的研究,并写下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这本书中,物化理论被充分阐释。物化理论是当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武器,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88~89 页。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被商品生产者所崇拜。这就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卢卡奇将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拓展,从商品拜物教到资本拜物教,使他的拜物教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反资本性。同时,他还受到了西美尔的“主客观文化论”的影响,并批判继承了马克思·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化本质上是人的物化,从而形成了对物化理论的新阐释和新理论。

关于物化现象,卢卡奇将其归结为:“一般认为,商品结构的本质基于这样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了物性的特征和以此方式获得了一种‘魔影般的对象化’。而恰恰是这种对象化以严格的、似乎完全封闭的和现实的固有规律性掩盖着自己的基本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②李忠尚:《“新马克思主义”析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78 页。物化现象以商品形式为前提,当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物化现象才会出现。它本质上是来源于商品经济的拜物教性质,用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

卢卡奇还从主客观的角度对物化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物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子化。人的数字化是指,商品经济需要严格遵守“建构于可以被计算以及可以进行计算前提下的合理化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逐渐失去了主动性和能动性,成了抽象的劳动符号,不断进行重复的机械劳动,成为资本家眼中的一个个数字。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进行生产的自觉主体逐渐转变成为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③刘璐:《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 年第1 期。人逐渐失去主体作用、主观意识,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消极被动的客体而存在。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机械化生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割裂,人被渐渐孤立,成为媒介和独立的原子,这就是人的原子化。总之,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也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6 年,第152 页。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领域,也表现在社会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在社会政治领域,是指一套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官僚体系和制度,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国家机构等上层建筑,从而维护着整个社会在合理化框架内运行;在意识形态领域,物化现象推动形成了物化意识,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弱,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出现了“个人利益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物化的思想观念。

就凡尔赛文化的生成而言,其主要体现为需求失衡与主体觉醒的悖反运动。从表面上看,凡尔赛文化是青年以符号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态度,实际上反映的是青年人对社会的一种期待和渴望。凡尔赛文化的生成有自身的背景和动因。

1.社会维度:商品经济和需求失衡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当前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经济,利益获取是其活动准则,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物化现象总是和市场经济体制相伴而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人们一边享受商品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物欲享受,一边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的大商品经济,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些基础相对薄弱、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和家庭发展相对滞后,贫富差距形成。因此,这种以物质彰显身份、以“物化”的观念衡量个人成功与否,进而获得他人认同的凡尔赛文化应运而生。

2.主体维度:意识觉醒和自我呈现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劳动者的主体性被逐渐剥夺,成为单个的原子存在于重复的机械生产中,商品取代了劳动产品,成了可感觉的社会的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统治着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物化现象仍然存在,资本是社会的统治力量,知识资本成为资本对社会统治的新形式。当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青年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迫切。这种情况下,“草根”阶层也有了参与政治、自由表达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希望改变生活、改变现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主体意识的觉醒,“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解决了‘社交需求’之后,受众的‘尊重需求’便开始凸显。”②贾梦珂:《拟剧理论视域下“凡尔赛文学”的自我呈现》,《新媒体研究》2020 年第24 期。广大青年作为最先觉醒的群体,他们希望通过构建“物化”的认同,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并通过自我呈现策略,大胆而又不失低调地“秀”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实际上,由于物化意识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青年人往往又无法扬弃或超越这种物化意识,只能用这种非对抗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渴望他人认同的心理诉求和精神向往。

三、凡尔赛文化与物化现象的当代表达

历史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也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物化现象产生于商品经济,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在当代社会,物化现象也会出现新的表现特征。

1.对物过度依赖,人的自由部分丧失。在社会化大生产下,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人的脑力、体力劳动得到了极大释放,对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主体的客体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个体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部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无法摆脱“被摆布”的命运,但为了生存的需要只能逆来顺受,进行重复的机械劳动。同时,隔绝、冷漠成为社会交往中的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缺少人文关怀,人的客体化和原子化进一步加剧。①花会:《现代社会人的物化问题及其克服》,北京交通大学,2012 年,第15 页。

2.精神生活匮乏,功利化思想倾向凸显。现代社会,物质资料实现了极大丰富,物和货币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人的理想追求,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被制造出来的物欲满足,炫耀成为了一种风气,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盛行。同时,人们对物的占有和消费欲望无限度膨胀,出现疯狂购物的“购物狂”“网购成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们甘愿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精神生活匮乏。

3.科技快速发展,对人的控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网络无处不在。互联网络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双向互动。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 个小时。②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 年。互联网络已经深度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新场域,并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性增强。

上述物化现象的当代表达,造就了凡尔赛文化炫耀造梗、身份重塑和自我迷失的特征。

凡尔赛文化是通过选取“值得”炫耀、“值得”言说的共通的部分,表达一种基于“物化”的自我肯定,并通过造梗的方式进入社会交往,构建符号消费下的虚拟“物化”认同。从而满足“凡尔赛人”的商品拜物教心理,以及物质消费欲望和幻想,实现主体构建的想象。此处,将从语言、心理和价值判断三方面来分析凡尔赛文化的特征。

1.语言表征:网络空间下的炫耀造梗

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现代人对金钱、地位、财富的追求,人们常常会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快感之中。然而,由于阶层、身份等壁垒的存在,人们一边焦虑,一边寻求宣泄。这种情况下,炫耀性消费正好符合逻辑,“凡尔赛”也就恰好成为了炫耀性消费的表达符号。炫耀性消费,“不仅是一种具备阶层导向的消费行为,也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社会消费行为,其目的是打破或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①郑安园、谢加封:《网络炫耀的解构与抵抗:“凡尔赛文学”的青年亚文化解析》,《东南传播》2021 年第9 期。背后折射的是精神生活匮乏下的拜金主义倾向。当下,网络的去中心化、突破时空限度等特征,看起来营造了一个人人都是舆论场、人人甘当传播器的时代,也正好为这种炫耀性消费提供了新的表达场域。如,“老公给送了我一辆粉红色的兰博基尼,这颜色也选得太直男了吧?”“语文才考了95 分,这下完了,其他科有两个100分又有什么用?”凡尔赛文化正是运用诸如高端生活场所、奢侈品等能表明身份、品味、财富的带有“物化”性质的文字、图片,通过炫耀造梗,以从他人处获得肯定和认同,从而实现乌托邦式的造梗狂欢。

2.心理认知:虚假估值下的身份重塑

区别于以往的丧文化等亚文化表达范式,“凡尔赛人”不是采用自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用娱乐化的口吻,直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金钱财富,并期待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同。“凡尔赛人”的身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上层“草根”阶层,基于金钱竞赛的动机,通过模仿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打造上层标签,获得社会红利。如“蒙淇淇77”自曝其仅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凡尔赛”出圈后,通过其粉丝流量获得了大量经济利益。另一种是真正拥有财富和身份的人,通过发布日常生活记录和感言,来实现和“草根”阶层的区分,进行歧视性对比。但不论是哪一种“凡尔赛人”,都是按照市场交换的原则,选取其认为最“值得”炫耀、最“值得”言说的共通的部分,来进入社会交往之中。实际上,这种自我构建或自我呈现,往往并不是原汁原味,而是经过提取、修饰、包装等方式进行了先期的“自我矫正”,再推送到社会交往层面,向社会大众呈现特定的“影像”,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形成主体构建的想象,从而实现身份的重塑。

3.价值判断:物化生存下的自我迷失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社会大众已经从忧虑如何生存,转向了如何更体面地生活。因此,当人的价值转换为物的价值,人与人的关系转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追求一种“单向度的生存方式”,即获得优渥的物质生活,寻求阶层的跨越。实际上,这种以炫耀的方式进行自我身份重构的“凡尔赛”表达,其背后是青年群体对自己所处阶层和地位的焦虑,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凡尔赛人”才会通过炫耀、调侃、娱乐、解构的方式,来传递和表达这种心理落差、心理期待,同时也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种自我释放和情感宣泄。而凡尔赛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反凡尔赛”,则是“草根”阶层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以大胆炫富、结尾嘲讽的方式和精英阶层进行对话和交流,来寻求自由平等沟通的心理满足,收获阶层反转的喜悦。如“我今年23 岁,北京三环两套房,几十万的包包摆满整面墙,可这些都不是我父母给我的,而是通过我自己努力,做梦梦出来的”。但无论是“凡尔赛”还是“反凡尔赛”,这种凡尔赛文化只是主体在虚拟空间中营造的一种突破身份和阶层的社会交往关系,一种投射在网络的抗争现实的狂欢,一种想象中的理想状态,并不能改变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值,也终究会回归到现实。

四、大学生教育和凡尔赛文化的价值重塑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被构建出来的文化形态,为青年群体表达自我提供了新的式样和空间。广大青年借助“凡尔赛”表达形式,沉溺于炫富的幻象,迷失于虚假的自我估值中,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弱对抗属性,虽具有消极性、否定性,但是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宣泄和期待,带有乐观、鼓励自我的性质,有其积极的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群体,因此有必要对凡尔赛文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凡尔赛文化与大学生教育:共存与融合

关于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国内已经开展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曾有学者这样论述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又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①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1 页。“ 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而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的发挥,是以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前提的。教育之所以能发挥上述功能,成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②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20 页。文化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在这方面,学者也从文化的结构、目的和属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愉悦身心六大功能。”③李晓平:《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共中央党校,2005 年,第9~12 页。在全媒体时代,“凡尔赛”作为网络流行梗,凡尔赛文化的生成、兴起和解构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凡尔赛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网络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交流空间,“凡尔赛”依附于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大学生接触到课堂教育中无法获得的社会知识和经历,能推动建立积极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拓宽了思政教育的空间。此外,“凡尔赛”一在网络社交媒体引爆,就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和跟风,从中可以探寻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态度和个体需求,为高校了解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教化和育人功能。

思政教育赋予凡尔赛文化新的活力。凡尔赛文化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背景,有它独有的内涵和特征。同样,教育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对现有的文化进行分析、鉴别、筛选、利用的一个过程。①王尧:《论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兰州交通大学,2013 年,第12 页。由此,凡尔赛文化具有的所有消极因素,会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予以消解,高校也会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重塑凡尔赛文化的价值,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二)凡尔赛文化的潜在风险:隐性焦虑、价值困境、话语争锋

凡尔赛文化虽带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背后蕴含的商品拜物教性质以及通过虚拟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物化”认同,可能会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1.隐性焦虑:容易降低自我认同

什么是自我认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个人在过去经验中所形成的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从而使人感到鼓舞人心的信念。”②[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166 页。目前,和70 后、80 后不同,网络空间中的广大青年和大学生对符号消费有一种天然的青睐,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在一个已然符号化的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倾向于符号层面而非物质层面。”③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哲学研究》2002 年第11 期。“凡尔赛人”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关于自己的“身份、品味、财富”等象征或标志进行展示和宣告,这种符号消费正符合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娱乐化的追求。当精神上的满足和网络成瘾性相交错,大学生对符号消费就会乐此不疲,一方面沉迷于凡尔赛文化所带来的虚拟狂欢,另一方面在“社会化自我”和“个体化自我”之间不断切换。但往往越是试图炫耀,过后越是空虚焦虑,从而会产生趋低性自我认同,甚至会造成心理焦虑和人格障碍。而当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后,个体常常更容易陷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小圈子,这些会更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信任危机和文化恐惧,陷入自我否定之中,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活力。

2.价值困境:冲击主流价值观念

凡尔赛文化是带有拜金主义、炫耀性消费的文化式样,不可避免会冲击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凡尔赛文化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互联网原著民的大学生,正是凡尔赛文化的主要受众。这些尚处在三观形成期且辨识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把凡尔赛文化中的攀比奢靡、金钱欲望等折现为物质的内容,将追求金钱和财富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理想,成为金钱的奴隶,进而产生“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倾向。另一方面,这种在网络广为流传的凡尔赛文化,也会颠覆和冲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思想认知。“社会结构转型期往往存在主文化价值观念判断方向的偏离和模糊性,甚至产生文化危机和文化焦虑。”④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45 页。凡尔赛文化这种自带调侃方式的网络梗,其表现出的缺乏深度、娱乐至死的生存状态,会让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不信任、怀疑,甚至可能冲击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出现信仰危机、道德塌方。

3.话语争锋:挑战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正以一种温和非对抗的形式呈现于主流文化面前。由此,青年的话语表达体系也悄然发生变化,以其感官化、娱乐化、标新性、去中心化等独特的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以及逻辑结构呈现于大众面前,获得了大学生的认可。这种非官方的话语体系和交流方式,不可避免地对“高高在上”的思政话语体系提出挑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话语的权威性、公信力。“凡尔赛”以一种带有调侃、嘲讽、娱乐方式的炫耀性话语表达,一方面传递了金钱崇拜的价值倾向,另一方面也用嘲讽、娱乐的口吻传递了一种趋负面性的待人接物态度和心理活动。这种表达模式和通常的教育工作者传递的正面价值观念不同,往往不被思政教育工作者所认可,有被一刀切挡到门外的可能。但是这并不能使凡尔赛文化消解,也不能阻挡其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这种情况下,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难以共享话语体系,再加上网络流行词的快速更新迭代,会导致两者之间的话语缺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境。

(三)凡尔赛文化的价值重塑:物化状态的转向与超越

凡尔赛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范式,高校应该给予关注、重视和引导,辩证看待凡尔赛文化,把握凡尔赛文化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凡尔赛文化蕴含的消极因素进行扬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适度消费,避免盲目追求物化的虚拟认同和物欲的精神享受,从而实现物化状态的超越。

1.创造机会激发潜能,构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核心问题就是对身份、归属、自我实现等的探讨,在对包括“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追寻中,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生活体验的同时,其“虚拟社交”“碎片化生活”“符号消费”等,也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呈现、自我发展等产生影响。而实现自我认同需要三个方面要素:发现并发展个人潜能、选择人生目标、为潜能的开发与目标的实现寻找机会。因此,大学生构建自我认同,不是个人单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完成,也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推动。

事实上,大学生“凡尔赛人”依托于网络,制造“情景定义”构建符合社会期待的“社会化自我”,一方面是为了进行自我呈现,进而通过他人的认同,进一步推动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内心的迷茫和焦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的人”,“教育在于为个体认知自我、评价和调控自我提供社会标准,促进个体完成自我认同建构”,①董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自我认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8 年,第166~168 页。帮助大学生从思想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等方面实现自我认同。此外,还要不断加强“通识课”教育,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等等;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自觉抵制凡尔赛文化所传递的不良价值观和消极影响。

2.加强主流价值引领,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文译本序里曾指出,“我们如今的物质生活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而内心的厌烦空虚却比任何时代都要严重。”①转引自陶志欢:《“佛系”青年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以当代大学生为考察对象》,《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 年第1 期。这似乎是现在一些人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物化,社会转型变迁所带来的文化冲突,网络的“陌生社会”取代传统的“熟人社会”,共同导致社会规则、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碰撞。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对社会缺乏深层次认知,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差距,往往会被“物化”的价值观念所统治,拜金化、庸俗化、功利化,凡尔赛文化应运而生。

大学是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场所。对高校而言,消除凡尔赛文化的不利影响就要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首先,学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凡尔赛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兼容并蓄的关系,针对“凡尔赛”“内卷”“打工人”等网络流行热词,要结合其背后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因素,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这一文化现象,对其中蕴含的自我释放、自我调节的情感予以肯定,并加以科学正确地引导。其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要从大学生的“需求侧”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形式和内容,既要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要有学术沉淀,还要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正确的“三观”传递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后,高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等,抵制凡尔赛文化蕴含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培塑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3.依托新媒体新技术,营造良好的主流舆论氛围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尤其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介,为青年圈层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虚拟空间,使得更富流动性和碎片化的文化参与成为可能。”②孙伟、于浩田:《思想政治教育对后现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引领》,《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 年第6 期。而网络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热搜榜”“娱乐榜”“话题榜”,进一步加速了青年圈层文化的传播,也为凡尔赛文化的炫耀性消费、“物化”认同和虚拟狂欢提供了进一步传播的土壤。新兴媒体技术推动了网络文化的繁荣,也在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这种情况下,要克服凡尔赛文化对大学生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离不开主流文化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发展。首先,要正确理解凡尔赛文化的内涵,将其视为大学生释放压力的渠道,校园官方媒体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凡尔赛文化等青年亚文化范式,加强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氛围,用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个体核心价值观。其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小程序、H5、动漫等产品,强化大学生教育中的情景式体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输出的方式方法,避免内容的庸俗化、娱乐化;重视平等沟通和对话,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思政教育方式和话语体系,用网络语言讲好时代故事,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最后,积极发挥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网站、短视频等平台的作用,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及时跟进网络热点、关注网络前沿、掌握网络现象,关心大学生重要关切,以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注入新活力,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更好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五、结语

产生和兴起于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凡尔赛文化,以娱乐化的风格和“物化”的符号流行于网络空间。商品经济的拜物教本质、阶层之间的壁垒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呈现的需要,是凡尔赛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动因。正是基于青年人对个体自由、物质享受和社会尊重的渴望,凡尔赛文化主动构建了一种虚拟状态下的消费符号的狂欢,是一种刻意营造的幻象。这一文化的背后,虽然有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但也反映了青年群体的一种积极心态,表达了“草根”阶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凡尔赛文化,积极挖掘其正面内涵,并加以科学地阐释,让凡尔赛文化健康传播发展。同时,要教育引导青年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庸俗文化,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猜你喜欢
凡尔赛物化大学生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汽车安全测试的“凡尔赛”语录——凡尔赛C5X安全解析
凡尔赛C5X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整合——以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