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信生成研究

2022-02-03 06:51焦金波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焦金波

(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自信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的积极的肯定性的正向认知与评价,能够激发主体的昂扬斗志与实际行动,发挥创新力。自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讲好课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自信建设问题,将其视为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条件。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固然有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解决自信问题。”[1]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理直气壮”同样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自信和底气。

思政课教师自信由思政课教师学术自信、学科自信、课程自信、教学自信、职业自信五个方面构成,其生成有着坚实的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并牢固地建立起这些自信,使之成为激励自己执教的动力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建构起思政课教师学术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3]它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出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成为“伟大的认识工具”。它是革命的理论,通过指导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参加社会革命,实现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它是人民的理论,坚持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解放真谛,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第一次创立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它是实践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更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在实践中产生又指导实践的理论。它是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破解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影响。”[4]在当今时代,它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5]

科学的理论是思政课育人的根基,更是“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的底气所在和豪迈自信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一种价值追求和政治信仰,指导和激励着无数人们奋斗前行。可以说,正是其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使得研究、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的思政课教师拥有无比的学术自信。这种学术自信不同于其他学术自信,它因包含有知识自信和价值自信而雄厚深沉。饱含学术自信的思政课教师理应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更加不懈努力!

二、马克思主义学科高质量快速发展构建起思政课教师学科自信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致力于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优先发展和高质量快速发展,领航哲学社会科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也为思政课教师建立起学科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学科高质量快速发展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学科平台

2005 年我国开始在学科体系中增加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6 个研究方向。经过10 多年建设,到2018 年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发展到80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到273 个。[6]学位点数量增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立,解决了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归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设立,扭转了过去一段时间一度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学科体系中没有应有位置、被边缘化、“无形之中淡化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教学”[7]的倾向,“解决了教师的学科归属感和事业发展的依托问题”[8],使思政课教师专业归属感明显增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共识的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学科支撑。[6]进入新时代,在马研马、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在马用马,成为思政课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应思政课课程而设立,满足和回应了思政课课程思想性、学理性的特点与诉求。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与思政课课程开设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根据现行高校本科生思政课的四门课程开设要求而对应设置的。具体而言: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应“原理课”;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应“概论课”;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对应“基础课”;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对应“纲要课”;新增加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对应“概论课”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马克思主义学科下属二级学科与思政课课程对应设置,直接为相关课程提供学科支撑,满足和回应思政课课程思想性、学理性的特点与诉求。

(二)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处于领航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引领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领航地位。

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领航和带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2015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10]。2015 年7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中再次强调,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11]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主要就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把其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推动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这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重要体现和重要保证。

经过短短13 年的建设,一个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构和区域分布合理、覆盖较广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布局已经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无到有再到强,从起航到领航,建设速度之快、学科点规模之多,是别的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在支撑思政课教学、领航哲学社会科学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构建起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自信。

三、思政课的功能、使命和内容构建起思政课教师课程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这句话鲜明地指出了思政课教学客观存在着课程自信。“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底气和自信首先来自于思政课的功能、使命和内容。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关系着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培育和践行。

(一)思政课是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我国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学生成长发展本质上也是成人与成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育人、育才的功能。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成才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存在着专业课单纯满足学生成才需要,思政课单纯满足成人需要的倾向与误区,人为造成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裂,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事实上,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坚持实践性、辩证性和批判性原则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表象认识的缺陷,引导人们对具体活动进行反思,指导人们掌握改造客观活动的实际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是“授人以渔”的基础理论课。即便专业知识学习,其本身所需要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必须建立在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12]可见,对于思政课而言,通过进行道德品质、政治信仰、人文情怀教育满足学生成人需要的同时,也同样能够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

(二)思政课肩负着立德铸魂的光荣使命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强调了教育本质、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事关接班人的问题,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品德涵养和理论提升。[13]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其政治强度、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远超出其他课程。这是因为,本质上它是意识形态教育,更多是国家思想政治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具有的内在特质。因此,信仰培育、价值塑造、思想引领、情怀滋养、道德养成是其主要功能。其重要职责在于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社会发展的政治文化氛围。它的根本追求不是进行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引领与意识形态建构,培育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肩负着为民育好才、为党强好基、为国铸好魂的光荣使命。

(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各门课程齐心协力,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功能,担负着主要职责,居于核心地位,发挥关键作用。学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4]。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14]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党的千秋伟业,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直接的课程。首先从思政课课程目标来看,它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其次从思政课课程内容来看,它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15]由此,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

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事关党的千秋伟业,事关学生“拔节孕穗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集中体现着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直接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这种性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备也不能取代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的课程功能、使命、内容决定着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思政课是关键性课程,思政课教师是主力军,从而构建起思政课教师的课程自信。

四、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科学指导与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构建起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

教学自信表征着教师主体性确立并构成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源泉,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指向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终极目标,构成教师深层的优秀教学心理品质和情感素养,成为教师强大的教学精神支柱和动力。[16]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指导、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马克思主义学科对思政课的学理性支撑,构建起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

(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指导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重要基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就一门课程专门召开全国座谈会,表明党已经把办好思政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

还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国家意志,由国家统筹。这主要表现在国家统一决定课程设置、内容制定、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关键环节。特别是教育部2018 年4 月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大学学习阶段思政课教学更是甚至细化到落实学分、教务安排、教学组织建设、备课听课、课堂教学纪律、运用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具体环节。2019 年8 月14 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规划了课程目标,统筹推进了课程内容建设,为实现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衔接、有效整合、同向同行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没有一门课程教学能够像思政课一样由作为全国教育领域最高行政管理部门如此具体细致地在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予以科学具体指导。

(二)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重要基础

在思政课长期建设中,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在思政课设置上,坚持大中小学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分阶段清晰规划课程目标。在思政课程内容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上,确立“八个坚持”的根本遵循,即习近平概括总结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纲领性概括,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教学的长期的基本遵循,成为思政课教师搞好教学的最大底气。

(三)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还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其设立、为其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最初直接起因,是应思政课建设需要而诞生和发展的。[17]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18]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19]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依据。2012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自觉地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上来”,[20]“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8 年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14]也明确要求:引导思政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凝练形成与所教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1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伴而生,共同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17]

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任务是服务思政课教学。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要以理服人,讲明白道理、讲清楚思想,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提高思政课说服力的根本。这就自然对支撑其运行的学科提出要求,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真正从学理上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19]。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扣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这个特色和优势,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研究、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等[17],在服务思政课中实现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政课教学而设立、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为思政课教学在学理上释疑解惑提供了学理支撑,使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以理服人的底气更足!

五、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的提升树立起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

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是思政课学术自信、学科自信、课程自信、教学自信的交汇点和总集成,这些方面的自信都足以支撑起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更重要的是,职业自信还在于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党和人民对思政课教师寄予厚望和重托,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价值得到广泛认同,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得到更为有力的支持、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这是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主要动力。

思政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1],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坚定支持党的执政、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1]。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21]“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22]。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党和政府采取各种途径“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15]经过多年努力,思政课教师获得充分法定赋权,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大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建立学科平台。设立马克思主义学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二,设置独立机构。各高校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开设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其三,强化教师素质提升。统筹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强化各环节各层次的培训研修。依托高校、机构、基地等开展理论研修、教学研修、社会实践研修。建构与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思政课教师有更多机会参加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和实践研修。其四,提高地位待遇。首先思政课教师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15]其次工资待遇得到提高。“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15]这些制度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思政课是“道”“学”“术”的结合,是政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交融,是育才育人的统一。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建构起自信,使之成为激励自己执教的动力源,从而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不辜负党和国家期望和重托。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