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梅,乔喜凤,李子靖
(1.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3;2.大庆市大同区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515;3.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改善城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从全局高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破解城乡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1]。县域单元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空间载体,县域经济是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键纽带,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城乡资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辐射带动乡村延伸农业链条,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合理选择[2-3]。就政策层面而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明确了县域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等,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县域作为联结城乡的基本单元,是城乡融合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交汇点,乡村振兴在本质上是在新型城镇化趋势下县域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效[4]。
大庆市下辖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16年四县地区生产总值合计517.18亿元,2020年下降到427.51亿元,县域经济规模下降态势明显。从县域经济占比来看,2016年县域经济占大庆市整体经济24.86%,2020年下降到18.58%。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总体占比约为40%左右,大庆市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县整体的三次产业结构在2020年为43.8:15.4:40.8,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县域经济没能摆脱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格局;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县域工业化发展水平明显不足。工业规模偏小相对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全市42.4%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但是,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因此,大庆市县域经济依然属于农业主导型,仍需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点,逐步向工业主导和商旅主导转型。
大庆市县域财力增长较为缓慢,2016年四县公共财政收入合计12.04亿元,2020年增长到13.05亿元,5年间仅增长8.4%,同期大庆市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7.4%。在此期间,四县财政收入占大庆市的比重最高仅为9.2%,2020年下降到8.5%。因此,大庆市县域财力相对不足且增长缓慢,受经济下行、疫情冲击、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县级财政面临较大压力。另外,由于县域内金融服务能力明显偏低,县域内民营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日益突出。
大庆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长期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传统初级要素的潜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县域经济面临对传统要素依赖过度、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不利局面。同时,县域人口流失加剧了人力资源供给短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县常住人口由10年前的125.47万人减少到102.68万人,其中肇州县人口减少最多是8.15万人。伴随着人口大量流失,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供给严重不足,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化乏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要素约束瓶颈凸显。
乡村振兴就是要增强乡村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利用能力,提升乡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的竞争力,改变原有的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乡村振兴需要在县域层面实现生产要素的适度集聚,以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乡村发展,促进现代生产要素向乡村回流。目前,大庆市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集聚规模小,县域经济发展对乡村经济还难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产品、技术、市场、要素以及组织管理等领域的创新支撑,由于大庆市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小,难以形成对优质创新要素的集聚力,对于城市创新要素经由县域向乡村流入形成了制约。
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县域内加强三次产业的协同联动,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途径。大庆市县域内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县域经济发展依然为农业主导型。但是,农业科技应用与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需要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然而,大庆市县域内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例仅为15%左右,对农业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提升的带动能力弱。服务业发展不具备突出优势,农业科技服务、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乡村振兴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导致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低、链条短,乡村产业振兴动力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县级财政难以持续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大规模投资,乡村物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薄弱,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不完善,导致乡村振兴缺乏关键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另外,县域内担保和普惠制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农户和中小企业受规模小、盈利差、抗风险能力低、可抵押资产少等影响,融资缺口大、渠道窄、成本高,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壮大和新型农民创业的资金需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构成严重制约。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庆市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的机制,以“打捆引才”、选调生招录、公务员招考等方式,为基层补充近千名高校毕业生作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但是,因县域经济实力弱、就业机会少,且在工资待遇、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不对等,县域内引进并留住乡村振兴人才依然面临较大困境。同时,中青年外流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肇源县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3.6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5.47%,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两者分别上升了12.06和8.28个百分点。老龄人口难以维护好乡村经济、生态环境和乡村治理,导致乡村物质衰败和活力丧失,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和人才引进困难,给乡村振兴带来一个深层次问题,即乡村治理的乏力。
发展适度集聚的现代县域经济,增强对乡村发展的带动能力,既有助于节约土地等资源破解要素约束瓶颈,也是增强乡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大庆市县域经济整体薄弱,应强化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作用。结合各县的资源优势,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引导县域内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重点培育园区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园区间的分工协作,壮大县域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核心,推进辐射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圈”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乡村的核心产业是农业,乡村振兴应立足农业,以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各县应立足农业特色资源,发展适当规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广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手段,促进农户生产节本增效,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农业发展链条;开发乡村和农业休闲旅游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借助农村电商畅通农产品商贸流通渠道,拓展县域产业融入全省乃至全国产业链空间。
201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将“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作为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的重要渠道。鉴于大庆市县级政府财力有限,提高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就成为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的关键。因此,县域内金融服务在保证稳定和持续的同时,更要精准对接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对金融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新需求。发挥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服务主体的比较优势,明确分工定位形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合力。加大对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业特色产品数字化发展、推进农村消费升级、提升乡村人才融资融智综合效能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供给。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丰富金融服务种类,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协同支农机制,强化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
乡村振兴重在人才振兴,引导优质人才向县域流动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关键。吸引专业技术型人才向县域流动并保证其长期留在本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除在政府层面出台吸引和服务人才的相关政策外,更需要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广的创业平台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因此,积极探索大庆市四县与市内高校乃至省内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搭建多层次就业和创业平台吸进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人返乡就业创业,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着力改善县域营商环境,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激发消费潜能,以高质量的就业环境、创业氛围和生活品质吸引并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