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的三重维度

2022-02-03 02:55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辛勤劳动劳动精神

高 天

(大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等方面发表的多次讲话,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于劳动创造的高度重视。2021年劳动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充分彰显了劳动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劳动精神源于何处?新时代如何把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如何将劳动精神发扬创新,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溯流求源——劳动精神的历史维度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的精神禀赋,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增强创造能力的动力来源;劳动精神是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具象化表现,蕴含中华儿女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价值旨归。勤劳勇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中华民族最为精准的赞誉,中华民族儿女也用实际行动创造的各种先进成果、伟大成就、突出成绩验证了这一品质。桀骜不驯的江河治理,广阔土地的开垦,万亩良田的收割,发明创造科技创新,宏大工程繁荣盛世……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劳动精神。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劳动精神就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奋斗中不断的延续下去,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名片。

(二)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经典延续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由此可见,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离不开劳动,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劳动不仅是人生存的必备技能,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脱离了劳动这一关键字眼,人类与动物无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2]

(三) 革命实践的精神升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任何一种精神的生成都离不开脚踏实地、深植实践的沃土。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创造辉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不再受奴役、受欺凌,真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只有靠辛勤劳动,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从来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让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和实践的结合,达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百废待兴,一穷二白,靠实干才能兴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攻克科技难题,成功发射两弹一星;通过忘我拼搏、吃苦耐劳,拿下世界级大油田,甩掉贫油的帽子。这一系列的成就都是靠劳动来实现的。

二、知行合一——劳动精神的现实维度

(一) 崇尚劳动的信念聚合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劳动光荣是整个社会对于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过程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劳动中所产生的满足感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劳动最崇高这是对于劳动的提倡和崇尚,是对劳动价值的高度肯定,激励人们坚定劳动的信念。劳动最伟大是对劳动精神的升华和高度解读。劳动最美丽是创造美好生活展现美的活动,并能让劳动者从中感受美,发现美,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定这样的信念,才会在激烈的岁月洪流中屹立不倒。

(二) 热爱劳动的氛围营造

“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4]热爱一词是主体对于客体爱之程度很深,热爱劳动是劳动主体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事业的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喜爱之情,这种热爱是乐于主动劳动、承担劳动任务、持续投入劳动且无怨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只有人人乐于劳动,热爱劳动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真正从心底里热爱劳动,才能有干劲儿,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为人民而劳动,为社会而劳动,为国家而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 辛勤劳动的实践履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5]人既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成果的享有者,真正的劳动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崇尚劳动涉及的是理想信念的问题,热爱劳动涉及的是心态的问题,辛勤劳动涉及的是力度的问题,诚实劳动涉及的是品质的问题。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每一个阶段的奇迹都是靠党领导人民辛勤劳动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更需要亿万中华儿女坚定科学信念、坚持辛勤劳动才能再次书写瞩目成绩。

(四) 诚实劳动的品质夯实

劳动既是个体的行为,也是全社会成员的集体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经济腾飞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市场调节的弊端导致的诚信不足的现象,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道德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在整个经济环境中要增强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能够真正做到诚信做人,诚实劳动。劳动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诚实劳动体现着人们对于和谐平等无欺诈的劳动关系的需要,诚实劳动的品质夯实有助于转变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好大喜功的浮夸之风。劳动精神在全社会的蔚然成风,有助于以促进人民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操守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

三、发扬创新——劳动精神的未来维度

(一) 创新劳动精神弘扬路径

弘扬劳动精神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渗透,摒弃懒散、轻视体力劳动、歧视劳动的心态。现有的精神弘扬路径较为单一,难以引起人民情感共鸣,创新弘扬路径是当务之急。首先,从实际出发整合劳动精神文化资源,打造以劳动精神为重点的精品力作,注重宣传语言的通俗化,弘扬内容的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受众的广泛化,强化劳动意识。其次,利用现代科技,运用微信、抖音等新兴自媒体手段,把时代元素融入劳动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中,增强情感共鸣。最后,对于轻视劳动、污蔑劳动和误解、歪曲劳动者的不良社会现象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引导,努力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舆论氛围,塑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社会风气。

(二) 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劳动对象广泛化、劳动手段精锐化伴随着劳动价值的升华。高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劳动教育模式。首先,构建完备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布局以时间顺序来安排,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人民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人民的成就和新时代劳动人民的成就,以历史逻辑展现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感悟。其次,创设情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虚拟仿真课堂,还原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劳动场景,体验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累累硕果的成就感,使青年对劳动精神的发源有清晰认知、对劳动精神的价值有充分理解,将劳动精神熟记于心,在生活中热爱劳动。最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弘扬劳动精神,学习优秀典型,讲述与劳动精神有关的现实故事,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劳动史诗,将劳动精神融合到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中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 创新劳动实践方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如何乘风破浪、顺势而上,是摆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的时代课题,“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要“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3]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了简朴的原始人力劳动,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产量。高精端技术的普及,产生各种奇迹。原始劳动到创新劳动,是人类的进步跃升,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发扬创新。创新劳动即创造性劳动,理论、制度、文化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而劳动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外化表现。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创新劳动技术、知识和思维的革新,是对同质劳动的超越。将人们从枯燥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的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创造性的劳动,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创造性劳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创造能力的培育。创造性劳动的主体是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精髓在于劳动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创造性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的劳动,是促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劳动。

猜你喜欢
辛勤劳动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蕴涵探赜
哲 理漫 画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