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战略之维

2022-02-03 02:55朱文琦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建设工作

朱文琦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激发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澎湃活力

所谓活力,即生动活泼、富有生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活力,既有赖于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这是意识形态本身的特质使然;更需要执政党从理论建构、话语表达、价值实践等方面与时俱进,这是巩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要求。

(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体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从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统筹国际国内形势及未来发展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而形成的总体性认识及由此作出的全局性安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提出到实践,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其基本内涵及表达方式本身就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形态,同时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充分释放其实践伟力,仅靠喊口号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宏观上就关系国家发展方向、前途命运的大方面作出顶层擘画。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早期探寻中,毛泽东就高度重视从国情出发谋篇布局,在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等文献中,完成了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初步探索的理论奠基。[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显著。但与此同时,一些违法犯罪、贪污腐败、精神污染等问题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党的十二大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世纪90年代,面对社会主义运动低谷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基本纲领,标志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最终形成。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全面阐释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

意识形态创新具有关乎全局的战略性、预见性、引领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具有主导性、宰制性功能,针对治国理政问题搞好顶层设计,就是发挥意识形态的价值牵引功能和思想引领功能。[2]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固守、一成不变的,诚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发展那样,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处理好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顶层设计与基层互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守正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针对发展实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话语表达等进行变革调适,是存在决定思维的必然,既符合意识形态建设的自身规律,也是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客观需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自始至终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在主流意识形态框架之内渐次展开的。从不同侧面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基本主张。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即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367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4]3“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4]34与此同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入把握,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对于广泛汇聚党和人民的理论认同、话语认同和情感认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 全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意识形态工作注入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5]22这是对我国意识形态、根本立场、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强调和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揭示了社会有机体中不同要素之间协同配合进而全面实现整体功能的内在机制,而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建设路径等方面的认识。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并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领域的探索经验和理论总结,通过顶层设计上升为国家意志,进而引领和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可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问题的系统回答,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6]59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大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作出战略安排,每一阶段都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和深化。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系统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五个方面密切配合,共同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并以整体性合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向前推进。同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个维度都既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既描绘了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景,又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体现了顶层设计、理论牵引与基层创新、实践探索的高度契合。

在深入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大思想感召力及现实驱动力基础上,我们还应认识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于巩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现实意义终究要依托实践才能达成。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思想认识上要理性清醒。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看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意识形态工作,更不能将二者的内在联系人为割裂开来。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中要果断有力。要坚决将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项部署落实,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成就为意识形态工作注入新活力。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强劲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地包含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诉求和实践指向。[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巩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具有强力推动作用。

(一)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在统一

从学理角度分析,在不同时期、阶段,统治阶级往往会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把握节奏、第次深入、循序渐进。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围绕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及阶段性目标而展开的,二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从历史角度分析,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特定过程。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即到20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3]237之后,邓小平又提出通过“三步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规划。2000年,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但不全面、不平衡、发展层次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丰富和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四个全面”的第一个全面表述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小康社会”到“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实践探索基础上逐渐深入的,是在依次完成阶段性目标中向前推进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聚焦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以其强大的同化力、凝聚力为党的阶段性目标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又反过来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并为更高追求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使意识形态工作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内生动力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安排,每一项目标的达成都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相联,都有利于激发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动力。具体说: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面对国际社会及国内部分人的误读、误解甚至误导,我们必须明确,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休克疗法”,也不是“改弦易辙”“另起炉灶”,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要回答好“举旗定向”的问题,在这一重大原则上不能有半点含糊。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在看到改革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国发展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还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广泛凝聚全社会智慧力量的必然选择。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增进人民福祉。与人民的新期待、新追求相比,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5]96既要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还要想方设法将“蛋糕”分好。

(三)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在认真总结以往依法治国经验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着眼于制度定型完善和国家长治久安,就这一战略作出了更系统、更全面的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法治依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健全完善且可操作执行的法律。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须以明确具体的规定表达统治阶级主张,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依据和保障,这与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诉求相一致。然而,意识形态本身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国家主张,统治阶级要想自己的意志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借助政治的、法律的手段才能更为有效的获得实践性支撑。恩格斯在1890年10月写给康拉德·施密特的信中就指出,“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在批驳巴尔特的错误观点时,恩格斯再度表达了立法对于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性,“立法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而立法就是一种政治行动。”[8]

全面依法治国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制度框架和刚性约束。一方面,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党中央统领全局、协调各方,加快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各项法律法规既条目清晰、指向具体又相互配合、汇聚合力,为我们党各个层面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法治遵循。另一方面,法律的强制力赋予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操作刚性。全面依法治国对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约意义,归根结底体现在其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上。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在法律框架内实现,违反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规定的行为要付出纪律乃至法律处罚的代价。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是“风平浪静”,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联,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充分借助法治力量亮剑发声。

(四)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释放的重要信号之一就是从严治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党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并阐发了党在新时代的建设总要求,为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反映了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和政治自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壮阔事业中巩固发展的。“执政与领导的双重角色,意味着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同构性。”[9]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本身即体现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意蕴。精神信仰淡漠化、思想理论空泛化、价值追求功利化等问题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必然消解党的革命性、削弱党的先进性、侵蚀党的纯洁性。因此,从原初意义上探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追本溯源还是意识形态出了问题”。[10]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意识形态工作得以全面展开、走向深入、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党心军心民心团结有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管党治党的成绩是客观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国内外形势相比,与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相比,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强化党的政治、理论、组织建设,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合力

就我国而言,意识形态工作合力,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基于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利益诉求和共同奋斗目标,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从思想情感上深化认知、于社会实践中扩大共识,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维护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所展现出的整体性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进程中彰显

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深刻的现实依据。[11]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我国的经济、科技水平等也曾长期领先世界,但是近代以来落伍了。在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之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民族深陷危机之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上下求索,力图拯救民族于危亡。在前仆后继的艰辛追寻和英勇不屈抗争中,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一种思想学说是否具有真理性,单纯通过审视这一思想学说的逻辑自洽性就得出结论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更根本、更关键的标准,是看其在实践检验中的表现。即是说,要体现实践的正确导向、接受实践的反复验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苦难的中华民族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政党意识形态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接过历史接力棒,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成果、夯实了制度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努力奋斗,不断将民族复兴事业推向前进。这些都从实践层面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二) 中国梦的意识形态蕴含

中国梦印证了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在意识形态批判之初,马克思就已经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利益的内在关联。尽管统治阶级试图用各种方式撇清这一关系,并将自身利益抽象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但是,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后来,马克思还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称为“意识形态阶层”。尽管,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但马克思揭示的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是一切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具有普遍意义。就我国来说,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梦的提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党的执政目标,符合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也必将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赓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中国梦体现了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作为阶级性的外化和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话语。然而,要将执政党意识形态确立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在实践中表现为社会大众自觉性的行动,这就涉及到了话语转换的问题,亦即将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中国梦将党的执政主张策略性地融入生活化表达之中,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相互贯通,同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关联,因而赢得了普遍赞誉。作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的重大创新,中国梦将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实践的力度及情感的温度有机融合,因而能够直达人民内心深处并引发人民强烈的思想共鸣。

中国梦凸显了中国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表现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还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价值主张等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一个差异性社会,如何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更加有效地统合社会力量,成为党所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中国梦的提出,即是对此的主动回应。将国家、社会和人民三个层面梦想统一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之中,不仅广泛整合了各个层面的认知共识、利益共识和价值共识,而且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中国梦将高远的理想目标与不同阶层、不同个体追求相结合,是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重要体现。

(三) 在实现中国梦中汇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其中,中国道路侧重路径规划,中国精神强调思想牵引,中国力量指明根本依靠,三个维度有机结合,整体性地再现了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内蕴。

在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汇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开辟并始终笃定自信地走好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牢实的历史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党领导人民历经艰难曲折、付出艰辛努力探索得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乎发展道路、前途命运的系列重大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刻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新的光明前景。我们要进一步坚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努力奋进。

在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的过程中汇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从内容上看,在党领导人民推进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都是构成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从内核上看,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5]40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将中国精神融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之中,增强党和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引导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在不断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中汇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和人生出彩的机会,“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5]49在新时代,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必定能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合力奋斗中实现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建设工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不工作,爽飞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