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轩:儒家文化的践行者与反噬者

2022-02-03 16:34朱泽伟周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白鹿原

朱泽伟 周敏

摘 要:《白鹿原》是陈忠实花费了六年的心血创作完成的,该小说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由此奠定了陈忠实在文坛上的地位。白嘉轩是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很多情节都是围绕着白嘉轩展开,白嘉轩忠实地践行着儒家的文化传统。作者想通过白嘉轩的言行举止来宣扬儒家文化的精髓,但是儒家思想又存在着一些局限,这些矛盾特性都是通过白嘉轩来体现的,白嘉轩散发着儒家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被儒家文化反噬。本文将对白嘉轩这个人物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白鹿原》 白嘉轩 儒家文化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形象深刻的人物,其中白嘉轩是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塑造的形象之一,白嘉轩的人生历程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作为原上白鹿两姓的宗族族长,白嘉轩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历经诸多磨难,并顽强地与这些磨难做抗争。白嘉轩拥有着坚忍、质朴的优秀品格,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严格遵循传统的儒家文化。白嘉轩的一生影射着清末之后民族精神的嬗變,彰显着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在家庭中践行儒家文化

《白鹿原》中着力塑造的儒家文化的代表白嘉轩,是原上儒家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文化的完整性,正表露在我们中国每一个人的身上,中国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a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个人的言行和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即使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也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规范自己在家庭中的言行举止。作为白鹿原的族长,白嘉轩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白嘉轩一直以来以“学为好人”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以儒家的“仁义”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并且真诚努力地恪守,这些都表明白嘉轩很好地遵循了修身准则。作为白鹿原上的族长,白嘉轩的家庭本应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但他在这件事情上颇为不顺,经历了七次娶亲才有了后代,前六个妻子都是婚后离奇而死,然后白鹿村流言四起,仿佛他有克妻之命,这些流言也使白嘉轩感到疑惑害怕。老父亲白秉德身患绝症即将离世,白嘉轩打算三年服孝期满后再娶其他女子,但是秉德老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c“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向来宣传的思想,“孝悌”之道也是儒家宣扬的理念,母亲也说:“女人不过是糊窗户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d白嘉轩只能听从父母之言,不到百日,刚过了七七,就娶了亲。白嘉轩娶过七房女人,虽然可以引以为豪,但看到这里让人感到了一丝丝悲凉。白嘉轩所处的年代还是农耕时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处于农耕文明的浸润,农耕文明是儒家文化诞生的物质基础,更进一步协助并参与到儒家文化体系及这一文化内涵的形成与构建的整个过程中”e。有了后代子嗣,白嘉轩也会主动教给他们生存必需的农活,比如在教孝文农活时,他对孝文不善耕种就有些不满,对于孝武善于做农活则感到满意,当然他也会身体力行,主动去和大家做农活。即便被黑娃派人砸断了腰,身体稍有恢复,就会急忙跑到田地里辛勤劳作。常年在田间辛勤劳作,使白嘉轩的内心感到踏实。

辛劳的农耕使生活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读书便成了人们的精神追求,白嘉轩虽然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农家人,没有太多的文化,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是对于后辈的教育却十分看重。白嘉轩一直信奉古训“耕读传家久,经书济世长”,白鹿原上没有学堂,为了方便原上后代们读书,他携手鹿子霖翻修祠堂,在祠堂旁创办起了学堂,这件事也被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称为功德无量之事,创办学堂也是为了白鹿原上的后代们学习传统文化,以更好地继承儒家的思想,同时寄寓着白嘉轩“耕读传家”的深切期望。在时代交替之际,受到时代新风潮、新思想的冲击,鹿子霖的两个孩子去县里上了新式学堂,白嘉轩仍然执意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在原上的学堂学习,在此可以看到白嘉轩思想保守、迂腐守旧的一面。白嘉轩对自己的后代严格管教,想让后代的成长符合他的理念和价值观,他不让儿子们去新式学堂学习,只为了让他们继承族长之位,学习农耕,学习传统知识,安心务农,专注于原上的事务。白孝文和田小娥发生奸情,事情暴露之后,白嘉轩让孝文退出族长之位,让孝武接替,并在祠堂里严惩孝文,最后将孝文无情地逐出白家。孝义不育,他还设计让鹿三的儿子兔娃与其儿媳同房。白灵被白嘉轩看作是“叛逆”之人,虽然他很娇惯疼爱这个女儿,但白灵不认同白嘉轩的理念和行为,白嘉轩最后和白灵断绝了父女关系,对外宣称只当女儿死了。在对待自己母亲方面,白嘉轩很是遵守孝悌之道,父亲死后,每晚睡前会陪母亲坐会儿,并与母亲合力治理白家。在对待长工鹿三及其家人方面,也很仁义,从来不克扣工钱,即使历经饥荒岁月也是如此,并且让黑娃同他的孩子一起去学堂念书,黑娃派人砸断了他的腰,他还以德报怨去努力营救。他也不嫌弃鹿三的长工身份,让白灵认鹿三为干大,还帮鹿三出资包办兔娃的婚礼,帮其置办房地,白嘉轩把鹿三一家视为亲人。

二、在家族中践行儒家文化

白嘉轩兼具族长和原上人们的精神领袖的双重身份,管理着白鹿原上绝大多数的事务。在旧时的宗法社会里,人们都会推举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为族长,族长拥有很大的权力。白嘉轩当上族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翻修祠堂,建立学堂,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也是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族长可以在此树立自己的权威,处理原上的纷杂事务,调和各方面的矛盾,引导、教化族人,强化原上人们的宗法意识,祠堂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法文化意味。白嘉轩和鹿子霖联手负责祠堂的翻修,祠堂的成功建立也算是白嘉轩的一项重要功绩。原上的人们对于族长也是绝对认同和服从。白嘉轩同时也担负着为整个原上的人谋利益的重要责任,将原上的人凝聚在一起,抵抗白鹿原外的威胁、入侵和破坏。比如在白狼入侵原上时,白嘉轩号召原上的人暂时放下手中的农活,在祠堂里集资,集中力量全力修补围墙,日夜派人守护,最终成功阻止了白狼的入侵,保护了原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功抵御白狼这一事件使白嘉轩在人们心中的威望提高。“交农事件”中,为了反对新任县长颁布的繁重的“印章税”,白嘉轩组织原上的人们到县城里交农具,虽然鹿三等人顶替白嘉轩坐了牢,但最后白嘉轩凭借朱先生的信件把被抓的人全部解救了出来,也算是弥补了自己的过错,得到了原上人们的原谅和认可。在旱灾严重、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之时,白嘉轩以残疾之身率原上众人祈雨,以一种牺牲自我的庄严姿态,让原上的人们感受到了族长的号召力和宗族的强大,即使祈雨未果,人们却在心理上高度认同族长的行为,加深了对宗族的归属感。在瘟疫横行,田小娥附身闹鬼弄得原上人心惶惶之时,又是白嘉轩挺身而出,向冷先生求药,四处寻求办法,最后去修塔镇妖,终于熬过了瘟疫,平息了闹鬼事件。

《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f白嘉轩向原上的人们展示了自己正直强大的人格力量,慢慢地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主心骨。人们对白嘉轩的族长身份的认同逐渐强化,同时白嘉轩也以一种无形的威严在震慑人们的内心,这种威严来自于白嘉轩刚正不阿的言行以及对儒家道德传统的严格恪守。儒家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讲究以人为本。孔子阐释过有关“仁”的学说。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也提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g同时,孟子在“仁学”的理论基础上又补充了“义”。可以说,在儒家看来,仁义是人生而为人的本质和根基,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白嘉轩以仁义作为人生的圭臬,把做人这件事看得十分重要,比如在“交农事件”后,鹿三回到白家,白嘉轩赞扬了鹿三的行为,因为鹿三的行为彰显了白嘉轩十分认可的儒家的仁义精神。白嘉轩做人体现了“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儒家宣扬的“五常”。“五常”指引人们如何做人,是做人所必需的德行和品格。白鹿村被冠以“仁义村”,可以说仁义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仁义村”的由来和白嘉轩有很大的淵源,早年,白嘉轩和鹿子霖因为买李寡妇的地起了很大的纷争,最后在朱先生的劝解下,二人握手言和,不再争买这块地,二人还给了李寡妇银元,并接济了她一些粮食,这一举动被原上的人们传为美谈,县长深受感动,亲自去白鹿村树立“仁义白鹿村”的石碑。

白嘉轩以仁义律己,也律人,但是仅仅靠自己树立榜样还是不够的,必须形成系统的道德约束,让人们自觉地去履行,最好形成类似法律样式的明文规定,还要符合儒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于是《乡约》便应运而生。当时正处于清朝覆灭、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新思潮、新运动激烈迸发,传统的法律道德坍塌,人们心无着落,神无定所,朱先生撰写了治村章法,交给了白嘉轩,名为《乡约》。《乡约》和旧时的《吕氏乡约》颇有渊源,彰显着儒家文化,体现了儒家的治理精神。《乡约》用以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作为重要的乡土文化礼制,《乡约》起着法律条文的作用,白嘉轩严格奉行《乡约》,并且号召原上的人们晚上去祠堂学习《乡约》,要求严格遵守《乡约》,违背《乡约》就要受到惩罚,绝不姑息,后来白孝文和黑娃违背《乡约》,他也不徇私情,对二人进行了严厉的惩处。自此,村民的恶习荡然无存,生活安定有序,“仁义白鹿村”声名远扬。

三、践行中存在着本我和悲剧的意味

白嘉轩作为白鹿两姓的族长,一直坚持贯彻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保护白鹿原上的人们不受外来力量的侵扰,为人们谋取福祉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利益”,“义利”一直以来是儒家探讨的问题。儒家也讲究积极入世,所以儒家向来也是肯定功利的,肯定个人去追求利益。比如荀子说:“好利无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h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i。人们都是按照本能去追求利益,也是很努力地在追求利益。人格中存在着本我,本我是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白嘉轩也不例外,也是存在着本我的人格,虽然在《白鹿原》中,白嘉轩是作为儒家践行者的正面形象出现的,布施仁义,惩恶扬善,积极治理白鹿原,但是也存在着自私自利的一面,那么这里白嘉轩施展的仁义,便具有了二重性的意味。

白嘉轩早年时,六娶六亡,同时家道败落,一次做梦时,梦见了白鹿精灵,发现了存在于鹿子霖家的风水宝地,为了延续白家的香火,为了发扬祖上基业的荣光,他巧施妙计,用自家的二亩极好的水地换取了那块大家都认为不怎么样的破地。从此,白嘉轩可谓是一帆风顺,发家兴旺起来,以至于长子白孝文当上了县长,白嘉轩也认为是自己换地的福报,不过最后鹿子霖发疯,鹿家家道败落,白嘉轩也认为是自己换地的结果,很是自责,认为这是一件见不得人、难以启齿的事情。鹿子霖作为儒家传统的破坏者、白嘉轩的倒影和死对头,可以说是与白嘉轩明争暗斗、相互敌对,做了很多坏事和龌龊之事,比如设计田小娥色诱白孝文,他还和原上很多女人有不正当的关系等。白嘉轩作为族长有所察觉却视而不见,不去处理,有失公允,可见白嘉轩施展的仁义有十分虚伪的一面。

换地之后,白嘉轩开始在原上带头种植鸦片,原上的人们争相效仿,间接引领白鹿原上的人们发家致富,在饥荒的年月,此举使白嘉轩在人们心中的威望树立了起来。种植鸦片可以认为是现代文明的入侵,入侵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鸦片所积累的财富让白嘉轩有了在原上广施仁义的物质基础,这是现代与传统对抗所产生的悖论和碰撞。好在白嘉轩在朱先生的引导下毁掉了鸦片,也算是维护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再比如,孝义的媳妇久久不能怀孕,又不好休回,多次求医未果,为了白家的香火和颜面,白嘉轩和母亲白赵氏设计向兔娃借种。为了白家后代香火的延续却密谋策划毁掉孝义媳妇的贞洁,触犯自己向来维护的道德戒律,由此展现了白嘉轩自私与虚伪的一面。

道德与功利发生冲突,道德没有束缚住功利的欲望,仁义与现实发生冲突,仁义面对残酷的现实打了折扣,由此酿成了很多的悲剧,严格恪守儒家文化道德,同时却受到儒家文化的反噬和戕害,造成了白嘉轩自身不可避免的悲剧。白嘉轩处于激荡的历史变迁之中,没有选择成为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角色,而是选择置身事外。白嘉轩的这个践行者的形象便带有了悲剧色彩,福斯特认为:“悲剧的典型是圆形人物。”j白嘉轩复杂多重的性格使其形象显得矛盾而悲剧,充满丰满的层次感,也更为真实鲜活,他不再是高大全的人物,而是成了复杂且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典型。

白嘉轩的一生浓缩了儒家文化在历史中如何生存的进程,折射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嬗变,白嘉轩作为儒家文化的化身、儒家文化的忠实践行者,可以说是小说中最成功、最丰富、最具深度的形象,这个形象涵盖了历史本身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陈忠实通过刻画白嘉轩波澜壮阔的一生,将儒家文化汇聚于白嘉轩一身,以此展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光辉,同时也揭露了儒家文化的局限,寄托了作者对于儒家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如何生存的反思以及民族价值取向的深沉思索。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儒家文化,辩证地看待儒家文化,这样才能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a钱穆:《中国文化精神》,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b 《礼记正义·大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0页。

cd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第11页。

e 鲁文菲:《论〈白鹿原〉的儒家文化内涵》,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优秀硕士论文。

f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页。

g 《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年版,第2703页。

h 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1页。

i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23页。

j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91页。

作 者: 朱泽伟,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周敏,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 辑: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白鹿原
《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分析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站在白鹿原上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扩展阅读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白鹿原民俗村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