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冯骥才擅长历史文化小说的创作,从《神鞭》《三寸金莲》到新作《单筒望远镜》,冯骥才都在其中灌注了自己对文化问题的思考,而且在冯骥才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轨迹。《神鞭》和《三寸金莲》主要是对封建文化的陋习、劣根性,以及自我束缚和神秘性进行批判。《单筒望远镜》主要表达冯骥才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以及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20世纪以后,冯骥才对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努力体现了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冯骥才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变化轨迹
冯骥才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同时也是津味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画家,其作品享有“现代文人画”的美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融民间文化与哲理思考于一体,其中多篇文章被编入小学教科书中。《神鞭》《三寸金莲》获得了首届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和首届传奇文学奖。同时作为文化学者,他更是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付诸行动,积极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古建筑和村落的保护。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伤痕文学”之后,“反思文学”成为文坛上新的文学风向。而冯骥才凭借文化反思小说成为其中的一员,《神鞭》《三寸金莲》是其文化反思的代表作品。冯骥才并不直接批判封建陋习,而是通过人物命运或者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映射当时的文化陋习,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三寸金莲》通过秦香莲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小脚文化在历史上的沉浮;《神鞭》通过人们对傻二辫子的盲目崇拜以及傻二最后的抉择展现封建文化对人们的束缚;《单筒望远镜》通过欧阳觉与娜莎的爱情故事映射中西方文化的现状。由此可以看出冯骥才对文化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神鞭》到《三寸金莲》,再到《单筒望远镜》,最后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的文化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一、对文化劣根性的批判
冯骥才于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神鞭》,《神鞭》 作为“怪事奇谈”的第一部,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傻二的人,据说他的辫子又粗又长,甚至可以当作刀枪使唤,后来傻二又因为用辫子教训了东洋武士而声名大噪,因此被人称之为“神鞭”,人人信奉。但是在一次傻二带领团民们与“毛子” (侵略者) 战斗时,辫子被毛子的枪子儿打断,所有的人包括傻二自己都好像失掉了主心骨,没了精气神。不过后来傻二的辫子长了出来,和从前无异,为了辫子功可以传承下去,傻二开了武馆。紧接着大清灭亡,各国势力涌入天津城,傻二对洋枪的惧怕与日俱增。最后傻二痛定思痛,把辫子剪掉,变成了一个神枪手。
在该作品中,冯骥才以“辫子”为意象,将其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并将这个意象作为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变迁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陋俗意象,更是代表了中国人心中祖宗至上的正统意识。”a最初大家对傻二的辫子奉若神明,傻二的辫子被打断后,众人的反应令人啼笑皆非。一向小气吝啬的冯掌柜知道傻二的辫子断了之后说:“呀!神鞭断了,这还得了!您老别急,我这儿有个祖传的秘方,还是太后老佛爷用的,这方子分文不取!保住神鞭,就是保住了咱祖宗留下的元气,我情愿赠送。”b傻二的辫子没了以后,都不敢走在人前,失掉了底气。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封建文化的依赖,甚至是迷信。随着傻二的辫子被洋枪打断,人们的精气神也大不如前。“辫子”问题的背后其实揭示了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下,传统文明受到重击,而人们不想着改变现状,竟然想尽一切办法维护没落的传统文化,冯掌柜、金子仙等人为傻二生发四处奔走就是鲜明的写照。最后傻二意识到神鞭终究不敌洋枪,最终成长为一名神枪手,但是不幸的是以一人之力难挽大厦将倾,字里行间体现了冯骥才“哀其不幸”的文化心理。
在作品的结尾,傻二对玻璃花说:“祖宗的東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下。这便是无论怎么变,也难不死我们;不论什么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绝不尿给别人。”c冯骥才说:“‘辫子’其实是象征着晚清的封建文化,每个人都有辫子,头上的辫子容易剪掉,但是脑袋里的辫子却不容易剪掉。”d《神鞭》表达了冯骥才对固守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批判。
二、文化束缚力的反思
如果说《神鞭》把读者的目光集中在国民劣根性,那么《三寸金莲》就是从更深层次重新解读传统文化。《三寸金莲》写了中国妇女裹脚的历史,作者借此试图探究如此残忍的习俗的存在原因,并试图挖掘其中的文化根基。
《三寸金莲》一直在学术界饱受争议,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冯骥才在宣扬“小脚文化”,赞美并且支持传统陋习,原因是作者运用大量的华丽辞藻进行描写,给读者造成冯骥才对待陋习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感觉,甚至是支持的。冯骥才没有直接明确地批判“缠足”,他凭借深厚的文史功力深入封建生活和文化的机理当中,指认出看似变态行为的合理性。对于种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冯骥才如此反击:“其实全是胡扯,知我者寥寥。”e 在《三寸金莲》的插画图上,冯骥才曾说:“三寸金莲就是给中国文化中最隐秘、最闭锁、最黑暗的死角以雪亮的曝光。”f由此可以看出冯骥才创作该作品的初衷。
其实,从《三寸金莲》的内容以及描写手法可以看出冯骥才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复杂书写。《三寸金莲》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戈香莲因一双小脚嫁入豪门,但是因为一次“赛脚大会”败给了二少奶奶白金宝,从此受尽冷落,甚至是肉体和心灵的双重虐待。于是,她重整旗鼓,重新寻找缠足的方法,在第二次“赛脚大会”上一鸣惊人,一举夺魁,重新复宠,于是香莲开始以自己的小脚为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香莲个人的命运也几经沉浮,最后明白了缠足的危害,想尽办法救自己的女儿。在文章的最后香莲的自戕也象征着小脚文化的灭亡。作品的意象营造与细节描写都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文化反思,作品一开始通过“佟家的菊花竟然是正方形的”,“金鱼缸里面的鱼”都是“泡眼”“尺把长”等细节描写隐晦地表达出审美的畸形。对于三寸金莲的描写,则从大量华丽辞藻渲染,到最后成为畸形扭曲的金莲。在此过程中,冯骥才以独特而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完成了从审美到审丑的转变。冯骥才在“赛脚大会”上用各种细节描写塑造了各色人物,比如道貌岸然的吕显卿,用文人墨客的形象伪装自己扭曲变态的癖好,竟自称是“赏莲居士”。还有佟家的当家人说:“在佟家,脚不行,满完。这家就赛棋盘,小脚也是一个个棋子儿,一步错,全盘立时变了样。”g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把佟家人的丑态毫无遮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从香莲一开始不愿意裹脚到后来以自己的小脚为傲,也表达出传统文化的陋习不仅仅残害人们的健康,更可怕的是残害人们的心灵。当牺牲“天性”富有仪式感、神圣感,甚至被道德化、高尚化,就会使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是习以为常,冯骥才以此批判了封建文化的惰性。
在《我为什么写〈三寸金莲〉》中,冯骥才也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三寸金莲的繁缛拖沓、压抑、皎洁、华美、神秘,它神圣的自戕,它木乃伊式的永恒,正是我对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全部感觉。”h可见《三寸金莲》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小脚文化”,也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封建妇女的苦难史,其真正用意是封建文化,封建文化在我国植根千年之久,有过自己的巅峰时刻,但是不可否认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痢疾。任何文化如果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的结局只有灭亡,无论它有着多么辉煌的过去,如果不学着面对它,找出根因,学会反思自己,那么下一个“小脚文化”也许会重新变装,登上舞台。“历史的幽灵总在更换新装,好重新露面。”i
三、文化冲突的解决
《神鞭》《三寸金莲》侧重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故步自封的部分,将目标指向文化劣根性和束缚力。《单筒望远镜》改变了冯骥才以往文化书写中批判反思的主题,转而变为探讨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下,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的问题。
《单筒望远镜》的故事可以简化为晚清时期欧阳家的少爷欧阳觉与俄国女人的一段恋爱。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二者谱写出可歌可泣并令人唏嘘不已的篇章。欧阳觉与俄国女人娜莎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其实也是中西方文明相互碰撞的过程。欧阳觉第一次见到娜莎的时候觉得她很惊艳,以及后来二人因为好奇而彼此渐渐吸引。两个人也因对彼此的欣赏拥有了跨越种族、文明的爱恋,即使最后因为身份的差异及时代的混乱两人最终阴阳两隔。
任何不同的文明在最初接触时都会产生隔阂。在《单筒望远镜》中,冯骥才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也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j面对异种文化,大众一般会用一种单向的方式看待别国文化,运用主体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或者事件。此种文化观念最终导致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走向对立。在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上,冯骥才曾给出过一个答案:“不再相信东西方可以完全融合,却又相信,只有相互认识到区别,才能如山水日月,光辉互映,相安共存。”k可见文化隔阂的消除在于沟通,学会站在公平的角度看待两种文化,而不是拿着单筒望远镜去俯视对方。冯骥才本人同样反对文化冲突论,认为文化的本质在于沟通,只有相互沟通了解,认清彼此的差别才能更好地融合。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不断的沟通探索中获得新生,所以传统文化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对外来文化进行有益的吸收,这才是未来发展正确的道路。冯骥才在《单筒望远镜》中呈现了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悲剧,同时试图借助该作品积极探寻正确的文化交流方式。
四、文化保护的实践
冯骥才不仅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的关怀,同时注重知行合一,努力从实践上挽救即将消失的文化资源。守护民俗就是守护希望,一旦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中断,那么精神文明就得不到发扬。近几年来冯骥才不仅呼吁守护民俗,而且还为保护文化遗产四处奔走,更是发表了《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日的意义》等文章。在他看来保护传统的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中华文化的“根”。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村落在不断消失,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工业化的进程就对我们的村落文明不留家底,草率地大破大立,粗暴地对待传统的村落文明。”l进一步说,传统村落文明与工业化进程、城市的发展并不冲突,不应该作为城市发展的代价被毁坏。抢救老街的意义就在于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来建设新的城市文化。所以近些年来,冯骥才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中,把自己想要做的不仅仅落实在纸上,更是付诸行动。用行动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这正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综上所述,从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单筒望远镜》到其文化保护的举动,不难发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随着时代的改变在不断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反思的思潮下,《神鞭》《三寸金莲》随之诞生。不同的是在“寻根”的同时冯骥才更注重对封建文化的糟粕部分进行反思。《单筒望远镜》的出版表示冯骥才的注意力从传统文化的反思转移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上。而到了20世纪冯骥才又开始把自己的重心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尤其是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可见无论是无形的思想还是有形的建筑,冯骥才都在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守护着民族之“根”。
a张文静:《从惰力批判到文化认同——冯骥才的民俗书写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bc冯骥才:《神鞭》,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53页,第153页。
d冯骥才、傅小平:《时代转型期,让文脉不被中断才是最重要的》,《上海文学》2020年第1期,第128页。
efi冯骥才:《带血的句号——〈三寸金莲〉》,《语数外学习》2020年第7期,第6页,第7页。
g冯骥才:《三寸金莲》,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69页。
h冯骥才:《诗文卷2》,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第253页。
j冯骥才:《单筒望远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k冯骥才:《冯骥才分类文集 11·他乡发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l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传统村落》2013年第1期,第8页。
参考文献:
[1]孟隋:对抗“五四"式启蒙方案——重读冯骥才《怪世奇谈》系列小说[J].北京社会科学,2017(2).
[2]冯骥才.带血的句号——《三寸金莲》[J].语数外学习,2020(7).
[3]冯骥才.单筒望远镜[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4]冯骥才.应保持我們春节的仪式感[N].环球时报,2019-2-3 (7).
[5]胡传吉.“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论冯骥才的民间“史记”[J]. 当代作家评论,2020(1).
[6]管淑珍.文化坐标的构建——论冯骥才文化立场的内在同一性[D]. 天津大学, 2009.
作 者: 艾少岩,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