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诗经典分类品鉴》是孙艳红教授2020年12月出版的著作。该书分为九章,着重选讲了八十五位诗人,233首诗歌,基本上反映了唐诗的全貌。在传统分类诗选的基础上,《唐诗经典分类品鉴》做了大胆探索,不但梳理分析各类题材诗歌的发展流变,而且探究其繁荣的原因;在分析每一首唐诗时,以诗人所处社会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切入,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学人的唐诗研究成果的同时敢于抒发自己的体悟和评鉴,层见迭出。著作还设置专节对意象进行讨论,便于读者把握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唐诗 分类 品赏 意象
孙艳红教授研治唐诗有年,同时又深富经典文化普及的经验,《唐诗经典分类品鉴》(以下简称《品鉴》)既是其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当代经典文化普及的又一力作。对比当代诸多唐诗选本,《品鉴》在选目安排、评赏方式方面别具特色,作者以优美畅达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品味唐诗内涵、精神和艺术的思路。本文从选目、评赏和意象归纳三方面尝试对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唐诗选本评介分析。
一、选诗
历代选本多关注唐诗的经典化,孙艳红教授则从唐诗接受史方向考量,尽量从读者可读乐读出发。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开头即说:“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诗歌发展至唐代达到了顶峰,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影响深远。为使选本能够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避免读者在汪洋诗海畅游时产生厌倦之感,并且能清晰地把握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孙艳红教授立足于以往唐诗选本,选出二百多首耳熟能详、众口背诵、流传广泛的经典诗歌。数量虽然有限,但孙教授能以小见大,从诗的内涵意蕴着眼进行编排分类,分为交游别离、羁旅思乡、闺情宫怨、爱情婚姻、悼亡感怀、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边塞征战九大类。在此基础上,作者精益求精,关注每类诗歌的特点,分析角度讲究“同中有异”。“同”体现在对每类诗歌发展轨迹演变过程的梳理、艺术技巧风格特色的分析以及意象归纳整理;“异”则体现在作者对每类诗歌“个性化”角度的处理。例如,对于唐代爱情婚姻诗,从阶段性审美特征这个角度,分析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诗歌展现的不同特点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闺情宫怨诗则着重关注了具有代表性的“宫妇”“征妇”“商妇”“游人妇”“弃妇”的主体形象,可谓另辟蹊径;咏史怀古诗围绕“历史兴亡”“人生失意”“现实政治”分析了深刻的主题指向;山水田园诗运用溯源流的方法讲述了富有特征的“桃源”意象;边塞征战诗歌则挖掘“邊地风光”“战争场面”等题材特色。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作者选择最优秀的诗人及其作品,以一流诗人为主体,兼及二、三流诗人,从而使唐代的诗人成就、诗体发展、艺术特色得到全面而准确的展现。
二、评诗
《品鉴》的评赏部分特色鲜明,在以下三个方面引人入胜。其一,善于连类,追溯诗歌源流。通过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梳理出每类诗歌发展、演变的线索,归纳诗人的写作特点,探究诗歌繁荣原因,做到史论交融。章学诚曾指出钟嵘《诗品》的特色是“深从六艺溯流别”,即运用了“推源溯流”的批评方法。钟嵘以降,这种批评方法在古人大量的诗话、书信以及序跋中广为使用。《品鉴》中作者能够追溯诗歌的源流以及概括阶段性特征,例如论述羁旅思乡诗追溯到《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是羁旅思乡诗萌蘖时期;汉魏及两晋南北朝乱离时代为羁旅思乡诗提供了广阔的素材,这一阶段是发展时期;唐代羁旅思乡诗发生了“变调”,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士人身份地位的提高使得诗歌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积极情怀。唐代诗人能够将羁旅离散的悲哀之情同国家命运发展联系在一起,羁旅思乡诗在表现上视野更为开阔,这一阶段是繁荣时期。作者还探讨了唐代爱情婚姻诗阶段性的审美特征,初唐爱情诗具有靡丽华美的特点;盛唐时期爱情诗的特点是清新壮美;中唐时期爱情婚姻诗化俗为美,平实淳朴;晚唐时期的爱情婚姻诗呈现出朦胧凄美的特点。作者通过爱情婚姻诗为我们梳理了唐代各个时期诗歌不同的特点以及发展轨迹。《品鉴》还分析了各类诗歌繁荣的原因,融入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比如唐代交游别离诗繁荣的原因分别从社会读书人干谒交游造成别离、政治上以文治国的方略、交通不便三个角度分析;爱情婚姻诗兴盛则是因为经济惠民、政治清明、三教并立信仰多元、思想解放、礼法宽松;山水田园诗兴盛得益于政治经济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唐代园林别业极盛等。这些有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深入挖掘唐诗的内涵。
其二,作者在内涵揭示的基础上往往用凝练的语言将诗歌的艺术特色点明。例如分析王勃的一首五绝《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作者点明“悲”字是诗人心境的体现,秋风肃杀、黄叶飘零之景是诗人内心萧瑟凄凉的反射。将内涵情感一步一步深入分析之后,作者点明诗歌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并挖掘此诗与前人思乡诗的不同在于“大处着笔”,“长江”“万里”等意象描绘出景物寥廓悠远的特点,将普通的羁旅之愁付诸万里长江,写得浩荡无涯,尽显壮阔之势,由浅入深,点评精到。作者还善于归纳总结每类诗歌的艺术手法,例如,咏物言志诗的艺术技巧主要为形神兼备的意象特征,妙悟写态的色彩丰富,兴寄、象征手法的运用,用典体物。艺术技巧归纳有利于读者把握诗歌创作的规律,因此在每一章节之后,作者围绕分析、审美、创作三个部分设置的思考探究题,鼓励读者进行思考并动手创作。这不但能培养读者的分析鉴赏能力,还能引导读者进行创作,提升创作能力。
其三,作者评赏诗歌能抒发己见,能兴发感动,与诗人的心灵水乳交融。“我是打心底里喜欢唐诗!小时候背诵《咏鹅》《静夜思》的场景历历在目……唐人那种包举宇宙和震撼天地的豪情,永远激励着后人去探索、去追寻。闭门凝思,我仿佛看到了张若虚,他独立于春江花月夜之下,看江水流春,感落月摇情,心惜青春可贵,怅惘人生易老;看到了李白,他在俗流弥漫的浊世,知音不遇,只能花间举杯邀月,对影自酌,心中大痛可想而知;看到了杜甫,他老病孤独,悲怜自己沙鸥漂泊似的悲苦命运,这何尝不让人感喟!”《品鉴》充溢的新精神来源于作者纤微细腻的情感和对诗歌敏锐的感受能力,作者能设身处地地与诗人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融通。例如,在分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这首落第送别诗的时候,作者抒发自己的感受,评析道:“此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种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元好问在《小亨集序》中说道:“唐诗是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而矣。何谓本,诚是也。”元好问认为唐诗的出众之处在于其有“本”,何谓“本”,即“诚”也。“诚”是真诚情感的流露,唐诗蕴含着诗人真挚动人的情感。作者深入挖掘诗歌蕴含的真情以引导读者关注和重视自己的主体性,才能与诗人达到灵魂的共鸣。从由此我们能体会作者对唐诗深沉的喜爱和对唐诗研究抱有的坚毅的情怀。
三、意象归纳
诗歌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唐代诗歌无论在形式、体例、风格,还是在诗人方面都达到了完备的地步。历来不乏唐诗的分类研究,但对意象进行归纳整理是孙艳红教授的首创,《品鉴》的“意象归纳”在以下两方面展现出了“新气象”。
一方面,多法并举归纳意象。作者充分考虑每类诗歌的艺术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理。首先,从文化的角度归纳。《品鉴》从文化学角度将“月亮”归纳为羁旅思乡诗的典型意象。L·克兰默谈到月亮在中国诗坛的象征:“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她把远隔千山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傅道彬先生在《晚唐钟声》中这样阐述“月亮”的文化含义:“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星体,它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容。诗歌中的“月亮”总是承载着说不尽的相思之愁。唐代诗人在表现羁旅思乡之愁时总是借月咏怀,在朦胧迷离的月光笼罩之下,是诗人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
其次,依据“关联性”的哲学思考方式归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的联系,由此形成“关联性思维”,以事物的相似性或相关性为纽带,由此及彼,沟通不同事物,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品鉴》将“日暮”“斜阳”归纳为羁旅思乡诗的意象,是由于离别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有关联;“影”作为闺情宫怨诗的意象是由于其与孤单失落情感相关联;“流萤”生活在初秋时节荒草丛生的地方,环境的凄凉让人心生凄冷孤寂之感,所以,“流萤”便成为环境荒芜和感伤情怀的自然符号。“流萤”独特的生活背景与诗人孤寂的内心关联,成为闺情宫怨诗常常出现的意象,作者将“流萤”归纳为这类诗的典型意象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关联性。
再次,注重意象的典型性。童庆炳先生《文学理论教程》这样定义“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典型”关注文学形象的特征性与“富有魅力”。“桃源”是陶渊明寄予超然脱俗人生理想的幸福乐土,后代文人不断对桃源进行歌咏,使得桃源成为凝聚诗人审美理想和人生体验的特殊艺术符号。萋萋芳草、采采流水、悠悠花香的桃源充满了隐逸安乐,既是诗人诗意栖居之所,又是隐逸避世之所。作为现实世界的一方人间乐土,桃源在山水诗中幻化成一种富有魅力的意境,一种心灵的皈依体验。王维《辋川别业》、孟浩然《耶溪泛舟》等诗无一字提到“桃源”,但是诗歌中和谐安宁、静谧闲适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桃源”,這种意象与意境浑然一体。
对于意象复杂的诗歌类别,作者还进行了分类处理,比如边塞征战诗的意象就分为自然、人物、军事三类,并在各类中对意象进行详细阐释说明。
另一方面,意象是理解意境的前提和基础,分析意象的目的是体味意境。作者深谙唐代诗歌创作的美学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其第一次明确把“意象”引入诗学领域。刘勰认为意象是作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创造的艺术形象,它是“神思”的结果,可以称为艺术意象。唐代司空图超越有限的客观景象而进入令人回味无穷的无限遐思的兴象之中,并把“象”概括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第一个“象”即“意象”;第二个“象”是指意象构造出浑融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作诗应该追求意境的创造,司空图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评论唐诗:“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唐诗之美,美在意境。唐代王昌龄提出“物镜、情景、意境”的三境之说,《诗格》中这样描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意境”是彰显情感与意志,又深入内心的一种境界,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诗学的发展基本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由有限到无限的过程,最终审美之‘象’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进入‘境’的境界。”如果不能理解诗歌当中的意境就无法真正体会诗歌之美。另外,从读者主体性出发,意境的形成是作者苦心营造“神思”的结果,更是读者的用心体味。意境的创造不仅有赖于作者,还有赖于读者,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并且在读者这里得到最终的实现。孙艳红教授能够从诗歌审美角度出发,观照读者在文学作品中再生成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其敏锐的感受力抓住“意象”进行归纳,无疑为读者体味唐诗“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意境美建构了一条捷径。
《品鉴》中的每类诗歌都以诗句带入,能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唐诗文本的充分把握和深厚的诗学涵养。著作文字凝练,文采斐然;纯净优雅,畅达精美。全书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读来有清风朗月般的审美感受。评赏部分的语言既凝练又准确,对于唐诗经典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品鉴》无疑是一部力作。
此书从酝酿到完成,蓄积作者勤思苦读研究之心血。正是这甘于坐冷板凳,不辞辛劳地从繁复的资料中爬梳剔抉的勤勉态度成就了这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品鉴》当中的不足,作为一部唐诗分类研究的专著,论诗诗、题画诗、乐舞诗、应制诗等诗歌类别也产生过影响,但是《品鉴》未曾涉及,当然这也是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造成的矛盾。另外,虽然作者强调兼顾二、三流诗人,但从全书看仍是选取著名诗人耳熟能详的诗歌,一些不甚著名的诗歌未被选入,这些都有待于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2] 汪文学.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409.
[3] 孙艳红.唐诗经典分类品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58,362.
[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07.
[5] 迈克尔·卡茨.艾米·罗威尔与东方[A].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84.
[6] 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42.
[7]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4.
[8]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3.
[9] 严羽.沧浪诗话[M].普慧,孙尚勇,杨遇青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23.
[10] 王昌龄.诗格[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8-89.
[11] 赵霞.思与诗[D].东北师范大学,2015.
[12] 孙艳红.清初满族词坛的尊体意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60(5):201-209+240.
作 者: 刘朵朵,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艺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