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左翼戏剧与工人阶级“文化重塑”

2022-02-03 06:58于文思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左翼

摘 要: 当代英国左翼戏剧始终保持对下层民众生存境遇的关注,并通过激进性、先锋性、实验性等新的戏剧技巧不断与新的时代命题接轨。20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工人阶级的整体文化模式呈现出阶级文化的异质性,“青年文化”的崛起带动了工人阶级文化内部潜藏的多样性。但工人阶级并未因此而彻底从阶级革命转向“文化革命”,相反,社会改革与政治意识形态依然是最主要的阶级诉求。而英国左翼戏剧则成为体现这一诉求的最重要文学形式之一。

关键词: 当代英国戏剧 左翼 工人阶级 文化重塑

20世紀下半叶是英国戏剧的转折期,1956年至今的“三次浪潮”集中涌现大量优秀的作家、作品,在借鉴法国荒诞剧、德国叙事剧的基础上融合了对本土戏剧的“重写”(re-write)与解构,使英国戏剧出现了堪比伊丽莎白一世时的第二次高潮。1642年到1880年间的绝大部分时间,英国剧院处于关闭状态,英国戏剧鲜有佳作,加之自莎士比亚时代就存在的戏剧审查制度,英国戏剧的衰落与同期小说、诗歌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对照。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戏剧在王尔德与萧伯纳的奠基之下,已经隐隐出现复兴之兆。王尔德的“风俗喜剧”精于结构,使戏剧脱离19世纪的佳构剧的主题限制,而萧伯纳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使其为英国戏剧带来了直面资本主义弊病的问题剧,为英国戏剧日后复兴之时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奠定了艺术基础。加之20世纪本就是以变革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主的时代,而英国又曾是“全世界最先走向现代化”a的国家,因此当代英国戏剧在复兴伊始就呈现出立足英国本土文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瓶颈、英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等级制度等问题息息相关之态。英国戏剧诞生出的先锋性、实验性特征是根植于英国戏剧传统中的一次反叛,而其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当代左翼戏剧。

一、当代英国左翼戏剧的发展

左翼与右翼均属于政治概念,在政治上属党派的左右之别,一般被认为出现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指在法国国民议会中坐在国王左侧的第三等级代表,其政治立场以反对君主专制,坚持民主原则为主。因此,左翼从出现起就带有批判、质疑传统的立场和打破既定惯例,为底层人民争取平等的精神气质。b然而事实上,因这一概念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往往被蓄意贬低或歪曲,导致对其进行严谨的政治界定比较困难,而将其冠以“文学”之上则更有难度。虽然广义上的左翼文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繁荣起来的进步文学”c,但该定义缺少了对左翼文学在思想性上的创建,而侧重意识形态斗争方面。英国的左翼文学则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这会使当代英国左翼文学呈现出多元性、先锋化甚至是自反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包括左翼戏剧在内的英国左翼文学的范畴是需要被明晰的。

当代英国左翼戏剧在20世纪30年代萌生,兴起于50年代,曾在60年代达到顶峰而至今尚有余脉。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戏剧依托于英国左翼文学的整体繁荣,W.H.奥登、肖恩·奥凯西等作家的创作以工人运动高涨、英国共产党的发展、“左翼读书俱乐部”的兴起为依托创作了相关的剧作。这一时期的左翼文学在整体上以描写经济危机带给工人阶级的困境为主,其剧作家出身大多为中下层,剧目多为表现伦敦东区工人阶级或是下层人民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亦有对城市生活和青年思想的反思与批判,到20世纪90年代则融入了工人阶级衍生的亚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写实性和社会批评感。由此,英国戏剧出现了一条新的主旋律,即在社会现实的框架内表现政治问题,戏剧视角由人性书写向政治诉求转化,将个人命运与社会政治变化紧密相连。d

工人阶级出身的剧作家们在风俗喜剧和问题剧之中融入更为直观的政治性与公众视角,始终以戏剧的方式观照社会现实,真正开启了当代英国“新”戏剧的时代。正如阿诺德·威斯克所言,新戏剧的“新”并不在其创作技巧上,而是在其对社会性的关注上,剧作家们共同关注了某些时代问题。e需要指出的是:左翼戏剧包括了一些非工人阶级出身的剧作家的作品,或关涉政治、下层百姓生活但并未明确带有工人角色或特征的剧作,前者如霍华德·布伦顿的《罗马人在英国》、大卫·海尔的《牙齿与微笑》、大卫·埃德加的《五朔节》等,后者如哈罗德·品特的政治戏剧,如《山地语言》《送行酒》《聚会时刻》等,这些戏剧虽并不直接与工人自身的生活相关,但其创作目的又与工人阶级或其所处的境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左派思想的兴起,英国工人阶级从传统的革命斗争逐渐走向“文化抵抗”模式。

二、当代英国工人阶级及其阶级文化的新特征

在过去,工人的劳作地点被认为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地而非展开社会关系冲突的空间,那么社会关系下的工人阶级文化则让位于经济生产,并被理解为一种抽象性、单一性的意识形态,仅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对立态而存在。

但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再完全依照这种本质上的经济主义定义工人阶级的实质,则会忽视其在发展中纳入自身生活状态的文化因素。阶级随着时代变化而吸纳的新特征,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克拉克提出的,“阶级”并非一个事实,而是描述事实的一种方式。f阶级的内涵具有流动性,工人阶级作为与资产阶级对立共生的群体,在社会空间日益复杂的语境下,应该融入经济条件之外的文化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马克思主义兴起,并提出一种新的工人阶级文化的方式,即工人阶级的文化重塑。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开启了新的统治方式,即将自己的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混入工人阶级的社会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传统习俗等方面试图重构工人阶级内涵。霍尔提出,英国的社会生活模式之所以出现巨大变化,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在生产方式、剥削机制和维持秩序等方面均做出巨大调整,从而迫使工人阶级重新适应这一改变。由此,阶级区分的标准从机械的经济状况转变为整体生活方式的不同,阶级差别被转化为整体文化的差别。汤普森则将“整体生活方式”的基础视为工人阶级的行动或经验性感受,他认为阶级是在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的,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是在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产生的。g但工人阶级内在的斗争性并不曾减弱,只是转换了政治意识形态生活化的表征。

这一转变暗合了吉登斯对现代性的总结,即现代性语境下的生存状态是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向:“解放政治是一种生活机遇的政治,而生活政治便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h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的阶级属性如果来自其生活方式,便可直接融入现代性的话语模式中进行考察,以生活行为方式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和意识形态诉求。工人阶级体现出了一种集体观念的文化和认知模式上的同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意图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工人阶级在整体文化模式上更多地呈現出阶级文化的异质性。工人阶级文化源于日常生活,其自下而上的生产方式内部就包含着对知识阶层精英文化的反拨。正如威廉斯指出,通俗文化新近的含义是指民众在实际上为自己而创造的文化,它不同于所有那些含义;它经常被用来代替过去的民间文化,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强调的含义。i创造性是通俗文化的内在动力,因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呈现出变动性,并以“为我”为文化创造的根本。

随着工人阶级内部成分的不断扩充,影响文化模式的因素包括了族裔、性别、年龄、劳动分工等,与追求工人阶级的集体文化意识相比,这一时期更多地表现出多种亚文化潮流的并存。米克·布鲁克斯总结道:“60年代和70年代涌起的群众性工会化浪潮的主体恰恰就是女工,大量聚集于其中的是新一代白领工人。”j“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的崛起带动了工人阶级文化内部潜藏的多样性,整个社会对个人价值、尊严和自由空间的接受度普遍提升。k

但如果因此就认为英国工人阶级失去斗争性甚至模糊了阶级性则未免有失偏颇。“阶级”在本质上是关系性的存在,不同阶级之间必然会出现对抗。这种对抗性是阶级文化的内在属性之一,保证了在内部异质多元的前提下,工人群体可以持续保持被压迫者的阶级觉悟,促进以共同利益为取向的阶级价值。

这一重塑过程经由了“从集体到个体”的身份建构与“从经济到生活”的文化建构,形成了阶级斗争与文化融合并存的特征。工人阶级既保存了自身作为群体的主体性和斗争性,也重视内部多元异质的个体成员的发展状态。虽在其内部出现较大差异性,并产生了个人身份认同障碍,这确实会削弱文化反抗的实际效果,但工人阶级在文化反抗中要求的胜利,看似是日常化、风俗化的,其过程却要比经济地位上的独立更加滞后而漫长,因为它关涉社会整体的认识论和价值观的转变。

对当代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模式的新特征应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是对文化转向中保持阶级独立性的肯定。伊格尔顿指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正在背离其激进的政治传统,他们过度关注权力意识、族群融合或青少年亚文化等边缘主题,因而置身于后现代语境无法自拔。他举例道:“因为种族主要是文化事务,注意力也就从政治挪到了文化。”l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向消解了阶级冲突的表征,工人阶级在这个过程中被遮蔽了自身面貌,呈现出一种虚假的整体意识。但这一论述是略带偏颇的,当代英国工人阶级并没有因为文化转向而失去自身的阶级独立性,而只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了阶级重塑,其抵抗性的本质并未丧失。工人阶级的文化抵抗是用以区别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表征行为,并以建构新的集体性伦理生活方式为目的。

其二则是工人阶级的反抗从纯粹的经济斗争转向生活习俗斗争。从斗争历史来看,早期的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有着外部制造特征,其中包括了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工业文化的灌输。以文化重塑的方式进行的工人阶级斗争并非淡化了这一阶级的特性,而是真正确立了具有抗争性、竞争性的独立体系,从阶级的文化本质上区别于资产阶级。

因此,正视工人阶级的阶级文化,是在承认其经济独立性之外对其阶级属性的进一步肯定。在工人阶级内部虽然出现了各种亚文化群体,也并不意味着应将工人阶级文化等同于大众流行文化或消费文化,而依然要看到社会改革与政治意识形态依然是其中最主要的阶级诉求。这正是当代英国左翼戏剧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英国左翼戏剧在表达工人阶级立场时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三、当代英国左翼戏剧的新特征

当代英国左翼戏剧的发端应自1956年奥斯本《愤怒的回顾》发表,这也标志着英国戏剧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爆发。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左翼文学中,戏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肖恩·奥凯西的《朱诺与孔雀》 《枪手的影子》 等与奥登的诗剧《死亡之屋》等表现了工人阶级在苦难生活中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及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但其中并未以“人”的角度对工人阶级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奥凯西的作品中有关于1913年大罢工、1920年新教和天主教的斗争、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建立后的内斗和共和运动内部的权力争夺等各种历史主题交织,在人物的设置上以现实为蓝本,倾向于萧伯纳式的现实主义表现。因而,戏剧的政治诉求还停留在“为政治而政治”的创作目的上。

左翼戏剧真正作为独立的文学脉络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从整体时间上甚至早于左翼文学的整体爆发。相比于小说的长篇大论,戏剧以更直接而强有力的冲击性直观地书写社会问题,成为独立探讨社会问题的场域。与20世纪30年代不同的是,英国左翼戏剧自此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诉求立场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政治诉求上,左翼戏剧将改革目标指向“中产阶级生活状态”。来自社会下层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们反感这种脱离普通工人的生活、没有生命力的戏剧。对他们而言,1944年的教育法案改革本应成为他们脱离底层身份的通道,但业已僵化的社会阶级分化依然是他们愤怒感和挫败感的来源。与此同时,20世纪中叶盛行的温和、保守、体面的戏剧虽讲求自然,却是参照了中产阶级的行为标准:表演要文静、真诚、有节制。m粗俗的话语、强烈的情感和猛烈的动作都被视为舞台禁忌,而左翼剧作家们赋予戏剧的新特征正是从此处着手改革。这种改革既是对中产阶级沉闷艺术特征的反驳与修正,也是宣传改革思想的阵地。因此,当代左翼戏剧的第一重新特征就是同构了舞台艺术与改革思想,使戏剧的舞台表现自身成为一种政治话语的言说行为,以展示而非讲述的方式更贴近生活,使观众得以直面底层社会的现实。左翼戏剧在具备写实性的同时没有陷入枯燥的政治说教,因此得以保持自身的独立艺术风格和价值诉求。

20世纪60年代的左翼戏剧比之于前代,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文化变革与政治变革诉求。剧作家的主体情绪由“愤怒中的绝望”向“幻灭后的重构”过渡,这批剧作家不仅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还试图用舞台来反映社会问题和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左翼戏剧的第二重新特征是作为直接作用于社会现状的工具而存在,戏剧不再仅是社会的镜像,更是一种试图解决社会状况的手段,并对“价值主体中缺乏精神核心”这一社会文化状态提出质疑。

在质疑的基础上,这批剧作家将矛头指向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而不似第一代那样停留在社会秩序的批评上。这一批人大多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所以阶级意识和社会秩序的痕迹并不鲜明,因而可以站在更高的格局内思考社会现状,超出底层视角和传统的英国保守思维进行反思。

这一时期的激进也诞生于英国国内的政治背景:工党执政期间,政府的“社会主义福利运动”对非主流剧团的资助有大量倾斜,符合社会主义观念的剧团大量诞生,其作品往往带有批判性乃至革命性,“另类戏剧”(Alternative Theatre)或“政治戏剧”(Political Theatre)成为左翼戏剧的中坚力量。在剧场内讨论社会问题实际上是建构了一个新的认识论场域,对以往的英国主流戏剧而言,鲜明而极端的政治表达是晦涩、枯燥、非典雅庄重的,但20世纪60年代的左翼剧作家们却认为这正是戏剧应该有的价值担当,戏剧应该为社会服务并且体现出底层人民的心声。在经历了撒切尔主义对社会状况的改变后,埃德加曾直言:“70年代初的问题就是,我们把观众设想成我们所认为的工人阶级的样子,来的却不是他们……事实上,我们的观众是我们自己。”n于是,如何将戏剧从“表演工人阶级”向“吸引工人阶级”转型成为他们迫切要完成的任务,左翼戏剧也从单纯的政治宣传走向深层问题的探讨,进入新的创作阶段。

对于当代英国戏剧而言,左翼戏剧不仅在实践层面贡献了诸多先锋、后现代的艺术表现方法,更在意识形态上坚定了以工人阶级和底层人民的价值取向为诉求。诚然,左翼戏剧借鉴了大量的后现代戏剧美学手法,但这并不代表左翼戏剧因此就失去了独立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在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对政治结构的批判和对观众理性判断的调动上,英国左翼戏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揭示了戏剧何以有改变社会的功能,又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新型戏剧美学体系。虽然左翼戏剧在政治诉求上往往迫切而直接,但它对现存社会秩序始终带有抵抗性和革命性,对旧有的戏剧形式进行了革新。当代英国左翼戏剧发展至今,其书写内容已经不局限于英国本土的社会政治问题,而是具有全球视野的表达。

a钱乘旦、陈晓律:《英国——在传统和变革之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新版序言第3页。

b〔美〕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序》,姜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c吴岳添:《法国当代左翼文学·前言》,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d Colin Chambers and Mike Prior. Playwrights’ Patterns of Postwar British Drama[M].Oxford: Amber Lane Press,1987:100

eArnold Wesker. Question and Answer[J].New Theatre Magazine. 3(April, 1960):7.

fJ.C.D.克拉克: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姜德福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34页。

g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h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1页。

i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j米克·布鲁克斯:《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郭懋安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

k周学麟:《英国60年代的“文化革命”》,《现代外语》1996年第3期,第21— 22页。

l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页。

m Simon Shepherd & Peter Womack. English Drama: A Cultural History[M].Oxford: Black Publishers,1996:252.

nDavid Hare, Arm’s View. in Making Plays: Interview with Contemporary British [M].Dramatists and Their Directors,1997:172.

参考文献:

[1]钱乘旦,陈晓律.英国——在传统和变革之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M].姜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吴岳添.法国当代左翼文学[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4]M. 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A Research Guide,Westport[M].Conn:Greenwood Press,1998.

[5]Stuart Hall. A Sense of Classlessness[J]. University & Left Review 5, 1958.

[6]Colin Chambers and Mike Prior. Playwrights’ Patterns of Postwar British Drama [M].Oxford: Amber Lane Press,1987.

[7]Arnold Wesker. Question and Answer [J].New Theatre Magazine,1960.

[8]J.C.D.克拉克.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M].姜德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1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米克·布鲁克斯.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J].郭懋安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6(7).

[13]周学麟.英国60年代的“文化革命”[J].现代外语,1996(3).

[14]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J].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Simon Shepherd & Peter Womack. English Drama: A Cultural History[M]. Oxford: Black Publishers,1996.

[16]Susan Rusinko.British Drama,1950 to the Present: A

Critical History[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989.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当代英国左翼戏剧中的‘工人阶级文化重塑’研究”(19YJC752039)

作 者: 于文思,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左翼
江南书院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法国左翼阵线的演进、问题与大选前景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浅析煤炭工业的发展对英国的影响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中东欧国家左翼政党缘何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