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舞凤,张钰灏,张 珍,李 静,魏子顺,李佳瑛,陈 洁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当前血液透析已成为了对肾脏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提升患者生存率。对于透析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为生命线的首选方案[1]。动静脉内瘘对于血透通路患者,一般一周需要穿刺4到6针,因为需要用到16 G的穿刺针,较多的患者在穿刺过程中会有明显的疼痛感。为患者进行内瘘穿刺中会出现明显疼痛感,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不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因此应该为患者配合有效的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2]。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属于包含两种酰胺类局麻药表面麻醉剂,疗效好,起效较快。鉴于此,本次纳入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析利多卡因乳膏的应用效果,如下。
以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期间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成对照组(n=42),研究组(n=42),对照组:年龄23~45(34.01±3.73)岁,性别:男/女:12/30。研究组:年龄24~46(35.03±3.71)岁,性别:男/女:13/29。两组一般资料比对,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无语言描述障碍、合作配合且意识清楚,通过相关宣传能评估自身感受到的疼痛;对此次研究开展均知晓同意;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者;动静脉内瘘为2个月及以上;感知觉正常,意识清晰,语言可以准确表达;年龄在18周岁以上;排除标准:对本次所用药剂过敏;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恶性肿瘤病症者;精神功能严重障碍者。患者伴有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症;除了穿刺疼痛之外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疼痛者;借助其他手段缓解疼痛者;对疼痛评分标准不能正确理解的患者;病情危重难以参与调查的患者。
对照组:常规碘伏消毒后穿刺。
研究组:在穿刺前一小时以穿刺点为中心,使用1.5克的利多卡因乳膏(生产企业: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466)擦穿刺点,涂抹范围5厘米×5厘米,并使用薄膜将其覆盖固定,穿刺时将薄膜揭去,对皮肤常规消毒。
(1)统计患者收缩压、心率。(2)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情况评估,10分满分,分值高则疼痛严重;(3)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患者的特质焦虑和状态反映,分值范围:20分到80分,分值高代表患者有严重焦虑感;(4)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对患者心理压力评估,若分值≥26分则表示患者有负面情绪。
穿刺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研究组收缩压、心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血压、心率比较
穿刺前,两组患者VAS评分、STAI评分、CP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研究组VAS评分、STAI评分、CP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焦虑、心理压力比较分)
当前临床已经广泛使用血液净化技术,对于大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内瘘属于血管通路[3]。内瘘穿刺所用到的穿刺针较粗大,患者穿刺时会出现疼痛感,从而使患者遭受极大痛苦。当前医学对患者的疼痛感受比较重视,患者在治疗中将舒适度提升,才可提升满意度,所以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以此为基础[4]。
疼痛反应主要包含复杂心理、生理活动原因,涉及到患者认知功能,受到以往体验以及文化与各类情绪状态的影响,该类因素导致个体之间反应性痛阈差异相差较大。内痿穿刺疼痛是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依从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一些患者因为治疗期间存在疼痛感而出现延缓或是放弃治疗的情况,所以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内瘘穿刺时,对患者疼痛开展有关干预十分重要[5]。为防止以往穿刺过程中的疼痛体验,本次研究以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不同干预方案。因为,穿刺之前患者的情绪紧张可导致皮肤血管明显收缩,痛阈下降,使得进针过程中疼痛感升高,为了尽可能的防止由于患者情绪紧张而出现误差,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开展内瘘穿刺的时候,应该确保需要言语亲切,且态度和蔼,并且操作操作细致,并借助语言方式将患者的注意力分散,以使其紧张恐惧情绪对疼痛反应造成的影响减少。利多卡因乳膏属于复方制剂,其在针穿刺中常用,例如:置入导管或对血样本抽取,以及浅层外科手术,一般涂抹到皮肤表面。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涂抹厚厚的一层,并使用密封膜覆盖上,成人与大于一岁的小儿使用1.5克每10平方厘米左右,对于小型的手术需要使用两克左右[6]。同时,也可用到生殖器黏膜当中,涂该膏剂5到10克左右,时间为5到10分钟左右,无需使用密封膜将其覆盖上,则可开始实施手术[7]。对于酰胺类局麻药物过敏或者对该产品当中任一成分过敏的患者与先天性或者伴有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患者来说,避免使用该乳膏。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5%利多卡因,2.5%丙胺卡因2.)属于利多卡因与丙胺卡因重量比是1∶1的油水低熔混合物乳膏,两者均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有着非常强的穿透力,且作用较快,为患者进行局部敷用可以起到将穿刺疼痛感减轻的目的。与此同时,利多卡因乳膏属于外部涂抹的一种局麻药物,利多卡因为其主要的成分,属于常用麻醉药物,其作用原理是对神经钠通道开放产生抑制效果,可以避免发生神经电位,进而使得神经功能失效。临床一般将利多卡因注射液用到神经阻滞麻醉以及浸润麻醉当中[8-9]。而对于利多卡因乳膏,其主要是用到表面的麻醉,如在进行浅表手术涂抹三十分钟即可起效,对于一些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患者,其若是出现局部皮肤疼痛,也可以使用该药物[10-11]。利多卡因属于预防或者减轻气管导管留置过程中出现心血管反应的一种药物,当前其被广泛的用到临床中。有研究发现,于患者的气管内黏膜当中,将2%的利多卡因 1 mg/kg(套囊附近)局部注入用到抑制拔管反应中,可以观察到患者基本不发生由气管导管刺激导致的呛咳反应,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为轻微,在患者苏醒拔管期间十分的平稳可能是因为利多卡因对气管黏膜表面的丰富神经丛产生了直接作用。当此项操作应该在手术结束之后,患者苏醒之前,松开气管套囊,将2%利多卡因注入,再将套囊附张。其过程十分的复杂,所以不宜被推广[12]。整体来说,对于全麻苏醒拔管期间的患者因为受到气管导管刺激、麻醉变浅,吸痰以及拔管对于咽喉部造成直接刺激等等原因的影响,常常导致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多,且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使得患者的血压上升,心率变快,甚至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心肌耗氧增多。血流动力学的快速变化对于心功能正常者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但是针对于以往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者却是高危的因素,极易使其发生心力衰竭、心肌缺血以及颅内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13]。利多卡因是经典药物,其不但可以扩张气道且能够抑制气道炎症,使得气道高反应性下降,并且其具有局麻药抗痛觉敏感化以及镇痛等等功效。此乳膏在应用过程当中,其剂型产生变化,从液体转变化成复合乳膏,从而可以起到液体状态难以达到的功效,不但能够长期的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使得药效时长增加[14]。同时利多卡因对气管黏膜进行局部给药,可以在在围手术期使气管导管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明显减轻,另外,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患者的气管导管均匀涂抹,属于首选药物。把乳膏涂在气管导管前端与套囊,插管之后药物变得润滑,又能够和气管黏膜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乳膏当中包含的局麻药麻醉气管黏膜之后,使患者的黏膜表面上感觉神经活动电位传导速度与兴奋性明显降低,且也阻断了神经末梢感受器反射,进而对气管导管机械刺激所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明显扩张血管不明显、起效快以及弥散广。有研究均证实了[15]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到气管导管上,能够使得麻醉苏醒过程躁动减轻,使咽喉痛减轻,确保心率以及血压趋于平稳。利多卡因乳膏属于局部麻醉药物,一般是用到麻醉黏膜、皮肤中,例如:泌尿科检查、输液、穿刺等等,将其与认知行为干预联合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中可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并能使患者舒适度得到提升、心率与血压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确保患者可以以良好心态面对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穿刺前,两组患者VAS评分、STAI评分、CP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研究组VAS评分、STAI评分、CP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由此能够说明:为患者用药之后穿刺疼痛降低,患者对于疼痛应激反应减弱,使其生理以及心理放松,进而可以起到精神以及情绪不存在紧张状态的情况,从而帮助患者将焦虑情绪缓解。另外,穿刺疼痛不但会使得患者感觉上有不适感出现,也会经应激反应使得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生一定变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穿刺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研究组收缩压、心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由此能够说明研究组患者在用药之后使其穿刺过程中引起的疼痛感减轻,使得交感神经兴奋等应激激素分泌明显减轻,其在心理方面紧张感不仅得到了缓解,同时从生理方面可在帮助患者对心率以及外周血管收缩调整外,使收缩压降低,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在其应激状态下调整其心理生理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利多卡因乳膏对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缓解统统感,改善心率与血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