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治理动力:价值内涵与要素特征

2022-02-02 13:11王木森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5期
关键词:运转动力力量

王木森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①新时代中国之治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是因其汇生出了推拉牵领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中国治理之所以持续高效运转起来,像复兴号列车一样飞驰于神州大地,奔跑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是因为安装了一台强劲的治理动力引擎。治理动力驱动治理运转,推动治理创新,是牵引治理发展和运行的根本动因,是治理场域对各种治理力量的“吸纳—融构”。新时代探析中国治理快速发展的密码,探寻驱动治理运转的动力逻辑,就必须理清治理动力的意蕴本质与要素特征。

一、治理缘何需要动力?

治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价值性的政治理念,更是一种工具性的政治行为”②,还是一个多元力量协同实现公共利益的政治过程。③治理活动、行为和过程作为治理运动的基本存在状态,其发生发展和运转运行都是在一定的力的加持、作用和驱使下展开和进行的。力作为维持事物运动状态和驱动事物,是从一种运动状态跃迁到另一种运动状态的根本动因和动能,在人类治理活动中也发挥着根本性的、无可替代性的作用。简单而言,在治理场域,支撑治理运动、运转和发展的力,就是治理动力。治理动力是驱使治理活动、行为和过程运转的引擎,是治理开展发展、运转运行和实现现代化的推动者、驱动者和引动者。如果没有治理动力的驱动—推动—拉动—牵动,人类治理活动就不可能开启和运转,也不可能发展和创新。治理作为人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时刻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从一种状态跃升到另一种状态,尤其是从发生运行到展开运转,从发展创新到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众多治理力量耦合而成的治理动力的驱动。正因如此,治理需要动力,治理活动的运转必须有动力支撑。

(一)事物运动力

宇宙万物,从浩瀚星辰到微观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不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变化,从星辰运转到粒子运动,从自然变化到社会发展,无不处于力的驱动推动之下。这种力,就是作用力,就是动力。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时刻存在、时时发挥作用,并且以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发展标示它的存在,让人类感知认识、研究利用。因而动力是驱动事物运动的基础。

动力作为力量作用化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本体存在论意义上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发展进步、上升前进的作用力。方法论意义上的动力是人们观察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方法,是人们考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视域和维度。万物运行运转和变化发展都是各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动力作用的结果。物理学上的机械动力,宇宙中的自然动力,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动力,都是不同性质动力存在的具体形态,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运转和发展变化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动力是驱使事物运动发展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时刻都离不开,其也在时刻驱动事物运转,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向前。

(二)使治理运转

治理之所以需要动力,从治理的运动状态——治理运转来说,没有动力就像飞机没有引擎、火车没有发动机一样飞不起来、跑不起来、运转不起来。动力是治理的根本、核心和关键;没有动力航母、火箭就动不了,就会失去应有的效能,因而也就失去生命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治理动力是治理的生命力。治理没有了动力这个生命力,治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和发生,治理行为就不可能进行和运行,治理过程也就不可能延续和持续。

第一,治理的“开启—发生”需要动力。治理作为人类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之所以能产生与发生,是因为人类需要催生的结果。治理作为人的活动,人是治理的中心和目的。而人之所以要开启这样一种活动,其实也是为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根本的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④,人本身和人的最高本质的首要内容就是需要,人是一个有着多种多样需要的生命体。满足人的需要、保障人的需要、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类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根源。所以,治理是人类因应满足、保障和发展自己的需要而开展的社会活动。治理活动因人类需要而产生、发生和存在,人类需要是驱动治理开启发生的内动力。同时,人类需要因治理活动的开展得到一定的满足和维护,治理是人类保障和发展自身需要的方式和途径。人类的需要简单来说,无外乎生存需要、生产需要、生活需要、发展需要等,这些需要从治理角度来说,就是人类的公共生活或公共利益。在现实实践中,治理之所以被开启和开展,就是因为居民群众的公共需求的驱动。居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包括:住房、养老、上学、就业、医疗等民生需求,交通出行、环境卫生、体育健康、文化娱乐等社会事业需求,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秩序,等等。这些公共需求作为公共利益,既是保障居民生活基本需求,也是驱使治理发生产生的内在原因。

第二,治理的“开展—运行”需要动力。治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驱动下开启和发生,而之后又在人的主体性力量的推动下开展和运行。所以,治理活动的开展—运行,是人和人组成的组织等治理主体力量推动的结果。治理作为人的活动,其发生离不开人,同样,其开展也离不开人。在治理的发生开启中,人的需要是内驱力量,而在治理的开展中,人是主推力量。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力量是治理活动开展运行的决定性动力。人作为治理活动、行为和过程的开展主体、运行主体,一方面以个体化的居民直接参与治理活动、发出治理行为、推进治理过程;另一方面以组织化的主体参与治理活动、实施治理行动、推动治理过程实现治理。人类作为天生的社会动物的本义就是,人的存在是以某种或某些组织的方式实现。比如人类的基本性、普遍性、有效性的组织形式,就是政治性的组织——政党、政府或国家,社会性的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自组织、社会组织等,经济性组织——各种公司、企业等。所以,政党政府、市场、社会是人类治理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主体力量。现代治理即以政府机制(政府是主体)、市场机制(企业是主体)、社会机制(社团、社区、社工、社企是主体)三大主体和三种机制实现多元共治。⑤所以可以说,治理活动、行为、过程是在人的主体性力量推动下开展和运行,没有人及人组成的治理主体力量推动,治理活动就不可能开展和运行。

第三,治理的“发展—创新”需要动力。治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其运动变化的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当治理开展之后,还会进一步发展前进。同样,治理活动的发展、进步和创新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出现和实现,显然治理的创新与发展的形成和实现也需要动力的支持和支撑。而支持和支撑治理发展和创新是多种多个力量的共力,其中“问题—科技—文化”是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拉动治理进步发展。问题是治理的对象和客体,治理失去了客体和对象,治理就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正如实践对象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一样,治理的客体和对象也是拉动治理发展的动力。治理的对象和客体,就是治理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而言,就是各种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作为治理的对象在不同时间、空间、地域是不同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治理过程中治理的方式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如何改变?改变的有效路径就是因时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通过探索新路径、创新新方法,实现解决新问题,这样就拉动了治理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是治理的工具和手段,没有先进治理工具的支持,治理就可能低效率、低质量甚或不成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为治理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先进的工具手段,推动治理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文化是治理的精神和灵魂,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先进治理理念的指引,治理就会失去航向,甚至走向歧途。所以,治理对象、工具、理念作为治理的基本力量,是拉动治理发展、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正是由于治理问题、科技、文化等的拉动,人类治理活动不断发展创新,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治理之所以会发生、能发生,会展开、能展开,会发展、能发展,都是因为治理动力的驱动、推动和拉动。如果没有各种治理力量耦合而成的治理动力发挥作用,治理既不可能存在、发生、发展,也不可能运行和运转。因而,可以说,治理是需要动力的,没有动力就没有治理。治理动力是驱动治理运转的根本和关键,治理动力是治理活动、行动和过程生长和创新的力量引擎,治理动力驱动治理运转起来。

(三)治理现代化

治理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事物,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前进。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治理也向现代治理转变。因而治理也与人类社会其他事物一样处于发展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然而支撑性治理力量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传统治理体系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型的成败。⑥全面启动治理现代化,更是面临着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成为支撑性的治理力量,以及强大的治理动力驱动—拉动和支持—支撑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支撑性的治理力量,没有支撑性治理力量作用化表征——治理动力的推拉驱引,治理不仅不可能运行运转,更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作为治理运动、变迁和发展的过程,时刻离不开治理动力的支持与支撑。如果没有治理动力,抑或治理动力不足或弱小,治理现代化就很难开启和展开,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因为“现代化动力机制是治理现代化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社会转型、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之间的区别”⑦。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一个发展目标、一股世界潮流,映射着现代社会生成、发展的总体性过程和特征,是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象征和竞相竞争的战场;它产生、形成、发展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之中,是人类特定文明形态的“文化精神—社会运行”的高度抽象,是一种价值观和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区域发展的内驱力。罗荣渠认为,现代化是指自公元1500年以来的新变化、新特点,作为时间尺度是指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甚至未来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价值尺度指区别于传统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⑧世界现代化研究的著名学者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是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社会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各个方面持续不断的扩增。就形式而言,现代化是无生命的动力源增长到了或者超过有生命的动力源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就内容而言,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现代化等方面⑨,概括起来有以下特征:(1)民主化;(2)法治化;(3)工业化;(4)城市化;(5)福利化;(6)均富化;(7)社会流动化;(8)宗教世俗化;(9)教育普及化;(10)知识科学化;(11)信息传播化;(12)人口控制化。⑩这些特征表明现代化的现代性特质和属性。现代化之所以能产生发生、发展实现,是因为现代化本身就是一股力量和趋势,本质上就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动力。布莱克在其著作《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提出,对现代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力量是科学革命、知识变革和技术更新。⑪经典现代化认为,现代化的实现是由经济发展动力、政治发展动力、文化发展动力和综合发展动力等作用的结果。⑫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一个永不停息的运动,关键是社会被装上了一个马力越来越大的引擎。⑬这个引擎和马达就是社会的结构化、多元化、分离化、流动化和有序化。根据毕道村在《现代化本质》一书对现代化的界定,分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再仅仅以其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达到工业化;也不再以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作为标准,而是看社会结构是否发生了转换,社会结构是否从平衡结构、近平衡结构转换为耗散结构,是否将社会的“合力动力”转换成能够激发“微涨落”、并能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的协同动力。只有形成了协同动力机制,社会具有生物自组织系统的特点,才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现代化动力机制越强大,社会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社会之所以能不约而同地走向前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能以加速度的态势向前推进,其根源就在于现代化动力的推动。

由此可以看出,治理之所以要实现现代化,并能够实现现代化,就是因为治理的结构日益社会化、治理的机制日趋成熟化、治理的资源不断全域化、治理的工具日渐智能化,从而生成推动治理运转发展的强大力量和动力,为治理实现现代化夯实了根基,塑造了灵魂,安装上引擎。所以现代治理才能够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一路狂奔,不断向前。

二、何为治理动力?

治理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行为和过程,其产生、存在、运行、发展和创新都需要某种能量、力量来推动、驱动和拉动。而推动—驱动—拉动“治理活动、治理行为、治理过程”发生某种或某些运动变化的力量,就是治理动力。治理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动力中的一种特殊的动力,这种动力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多种和多个力量为基点和基础、以多个多维力量联动协同为特质和特征、以实现居民公共利益创造居民美好生活为价值目标,多力联合互动、齐力协动作用于治理活动、行为、过程,实现治理运行运转和创新发展。

(一)治理动力意涵

治理动力作为社会运行动力的范畴,与其它社会发展动力既联系又区别,具有自己内在的独特意涵和本质。作用的形态是为力,治理动力就是治理活动过程中,各种治理的要素、条件、环节等在推动—驱动—拉动治理运行—运作—运转中共同发挥作用的表征。治理力抑或治理动力是治理活动、治理过程、治理行为的精神和灵魂。治理活动、治理过程、治理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呈现、展现和表现就是治理力或治理动力的产生与发生,治理的变化对治理的环境的影响就是治理动力的呈现与表现,治理变化影响的展现就是治理动力的存在形式,治理动力的存在形象了治理活动、过程和行为的变化,治理过程、行为和活动的变化具体了治理力和治理动力的存在。

治理动力是多种多样的多个治理力量,在推动—驱动—拉动治理活动、过程、行为运转发展过程中发挥出的作用的形式形态和展示表示。这些力量的形式形态或展示表示,可根据作用情况的不同,具体概括为:推动力、拉动力、驱动力、牵动力,等等。第一,从物理学而言,治理动力本质上是一种力。这种力是多个多种力量的合成,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同时,这种力具有大小、方向,因而也是一种量。所以治理动力本身是各种治理力量发挥治理作用的作用化表征,本质上是一种力量,是一股治理力量。第二,从存在方式来说,治理动力的发生、存在、展现都是以治理力量为基础的,并以各种治理力量的作用化方式和形式表现出来,如:推、拉、驱、牵、引等作用化形态。第三,从功用效能来看,治理动力是实现一切治理实践运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为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就是运动,而运动本身就是力量作用的结果,没有力量、能量的驱使,运动变化不可能发生和持续,运动变化及其载体——万物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从动态角度看,治理也是一种运动。治理运动要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就离不开能量和能源,离不开力量和动力。治理动力不仅是治理运动发展的动因、源泉,而且治理动力运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制约着治理活动、行动和过程是否能够有序、持续地进行和运行。第四,从性质属性看,治理动力实质上是人的类本质的展现和发挥。治理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所以现代治理的核心或动力,就是发挥和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展现人的类本质,提升人的本质性力量,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作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治理动力原理就是如何发挥和保持人的能动性,并合理地加以利用,使治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创造居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二)治理动力构成

治理动力是治理实践“多样内容中的本质的东西”⑭,“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⑮。治理动力作为治理社会活动中根本性、核心性的要素和环节,是关系到治理活动能否开展、怎样开展,以及开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效果的根本和关键。所以,明确治理动力、厘清其构成,对于分析其生成、提高其质量、发挥其作用尤为重要。治理力量是治理动力的基础和本质,所以治理动力一般情况是由动力源、动力能和动力量三个方面要素构成。

第一,治理动力源。治理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治理活动的主体是人,治理活动的对象、环境或客体是社会,同时治理活动客体——社会也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治理活动的根本与核心是人,因而治理动力的总根源是人。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智慧主体,人的类本质和本质力量是治理动力的总来源。因此,治理动力也是人的类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具体展现和实践展示。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⑯治理动力源于人、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但更直接的、具体的则源于人智慧活动的各种产物。比如:人民、政党、政府、社会、市场、文化、科技、资金、制度、体制、机制、利益、资源、社会资本等,源于这些有形的或无形的、软性的或硬性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决定性的或辅助性、主导性的或参与性的等多维多元、多种多样的力量。治理动力源最终根源于人,但具体则产生于人的各种表现形态和活动产物。而这些表现形态和活动产物,尽管多种多样,分属性质不同的事物,但从类型学上根据它们在治理活动中的作用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主体性力量,包括组织性和非组织性力量。政党、政府或国家、社会、企业等组织性力量,其中政党、政府抑或国家是政治性组织力量,社会及社会组织、社区组织、自组织、群众组织(如业委会、居委会、工会、学生会、基金会、NGO等)是社会性组织力量,各种企业、物业等市场主体是经济性组织力量。同时,还有非组织力量——如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众多主体性力量,既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行动者,治理活动在他们的主导行动中开展和推进,他们推动治理活动运转,所以可成为推动力量。二是价值目标性力量,即治理的对象或者治理客体。包括价值性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正义、公共安全,也包括目标性的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公共产品抑或公共服务等,其在治理中发挥目标价值的牵引作用,可以称为牵引力量。三是保障维持性力量,即给治理提供保障力或维持力,如文化、科技、社会资本、制度机制、财政资金、自然生态、地理空间等。总之,治理动力源是产生于人的力量、人化的力量和人活动中展示出的各种具体力量。

第二,治理动力能。“能”是力的基础和性质,在物理学上被称为能量,能量发挥出的作用就是能力,其作用化效果即为力量。在物理学中,能量是对事物运动形态转换的表征。宇宙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的实现和不同形态运动的维持都需要能量支持和损耗,任何运动都是能量做功——即能量作用化的表现。运动是能量绽放。不同形式的运动对应着不同形态的能量,不同形态的能量支持着不同形式的运动。随着运动形式的变化,能量也随之实现形态的转化。机械运动展现的是物质的动能、势能、声能等机械能,宏观物体运动展现的是动能,分子运动展现的是热能,原子运动展现的是化学能,光子运动对应的是光能,带电粒子运动表达的是电能,同时还有自然界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在物体运动中,不同运动形式中的不同形态能量都有自己独有的衡量物理量或化学量。如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电流。虽然事物运动形式不尽相同,衡量运动形式的物理量千差万别,但能量却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所以,从上述物理学上对能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能量在物理世界普遍存在,但由于人类社会世界也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能量作为驱动物质运动的力量,也普遍存在于社会世界,因而治理运动也需要治理能,即治理动力能。简单来说,治理动力能就是推动治理运转的能量,抑或是推动治理运动的动因。这种治理动力能的根本特点是驱动治理运动,所以治理动力能的核心作用和功效是运动,因而,治理动力能是众多能量中的动能。所以,治理动力能就表现为一种实现治理运动、运作、运转的能力,即动能。

第三,治理动力量。作用的形态是力,事物作用本身就是力的存在展现,不同形态的作用存在就是不同形态的力的存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形态就是力的存在形态,力的作用形态的大小就是力的大小,而力的大小就是力的作用化程度,即“力度”或力的作用量——力的大小。所以,动力量即为力量作用化的程度、强弱和大小。因为,程度的标注即为量。量是万物的标尺。尺度或标尺的产生意义在于对程度的标识和认识,一切程度中的事物没有不是量化的表达,环境是量化的、意义是量化的、价值是量化的,凡事“形式上—范围内—程度里”的,都毫无例外是量化的。因而,治理动力量,就是治理力量作用化程度的表达,就是治理动力的大小或强弱。动力量作为一种尺度,是治理力量作用化程度的标示,是治理力量大小的标尺。在治理过程中,治理力量的大小如何,往往表现在治理力量发挥作用的程度中。当治理力量能推动治理持续有效运转时,那么治理动力量就比较大,如果治理力量在治理活动中没发挥什么作用,治理活动没有什么效果或治理失败,就意味着治理动力量不足或低弱。尽管治理动力量是治理动力强弱的标志,是衡量治理动力大小的标尺,是治理动力的组成部分,但其作为一种尺度总是存在于治理活动的抽象之中。即使在治理实践运用中,也要建立具体的标准。

三、治理动力有何特征?

治理动力是多元多样治理力量作用化的表征,是众多治理力量的协同性合成。治理动力作为众多治理力量协同行动体,既有结构上的复合性与协同性,也有要素间的联动性与协作性,还有效果上的整体性与质效性。因此,治理动力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治理力量的简单作用化,而是多样化、多维度、众多个治理力量联合互动的作用化展示,表现出来的是主体与客体、目标与过程、结构与要素等系统化、体系化力量。所以,治理动力既有自己独有的存在要素结构⑰,又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特征,是系统结构和科学特质的统一体。

(一)要素结构

动力本身即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由多个系统性要素构成,并且多个系统性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协同。所以,在动力场域,无论是社会发展动力,还是治理运转动力,都是结构性的体系与系统,都内存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结构。⑱治理动力是推动治理活动,并完成治理任务和实现治理目标的各种力量的聚合体,是一个力量有机系统。治理动力作为治理力量的聚合体,总是通过一定结构表现出来,各种不同的治理力量就是治理动力的构成要素,它们相互联结形成治理动力结构。治理作为对管理的继承和超越,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治理动力具体由基础性动力、根本性动力、提升性动力和保障性或维持性动力四种动力构成。这四种动力协商协调、协力协作,生成驱动治理运转的复合协同动力体系。整个治理活动的生发和治理创新的发展,就是由这四种动力协同作用产生的复合协同动力共同发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基础性动力:治理主体(“主体—协动”力)。治理是主体对象性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而实践主体本身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实践主体自身就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治理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治理主体本身就是力量,表征为推动治理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当代治理主体已经从单一化的政府行政主导转变为多元化的多向协同,治理主体已经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化。就社区治理来说,治理主体包括: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社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和辖区单位及居民。其中,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主管党务,对社区进行政治领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公共服务站主管政务,对社区进行管理服务;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管居务;社区社会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服务机构、辖区单位和居民作为社会力量负责各自社会事务,它们本质上应是多元协动的主体网络动力结构。因而,治理动力在主体性上表现出的是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耦合动力系统。

第二,根本性动力:公共利益(“目标—驱动”力)。根本性动力是治理动力结构系统的中轴、核心和支点,整个治理“行动—活动—过程”都是围绕这一中轴展开并运转。治理根本性动力作为一种核心性力量,它是对治理“主体—客体”内在的共同需求的自觉反应,是治理主客体基于共同“需求—目标”所生发的共同“愿望—动机”的表征,也是治理主体的治理行动契合公共目标,赢得治理客体认同支持的价值反映。治理产生—运行—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保障公共需求,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核心利益需求的根本表达,是生成社会治理动力的基础。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社会治理本质是对公共事务管理,公共事务的“内容—范围”则是基于公共需要的公共利益。因而,谋求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既是国家治理的需要,又是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维护、满足、保障和发展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既是治理的首要目标,也是推动治理运转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成为治理的动力源泉。

第三,提升性动力:治理文化(“精神—引领”力)。治理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其开展运行既需要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精神、进步的文化作指引,又会在具体的不同实践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资源特点、时代标志的治理文化、治理精神、治理思想,同时,它们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引领治理发展、提升治理品质。因此,治理中的精神文化与思想理念就是治理动力中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动力,由于其具有提升治理质量和品质、引领治理发展和进步的作用,又被称之为提升性动力。所以,治理提升性动力,顾名思义就是引领—升华治理“活动—行动—过程”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力量。提升性动力从性质而言,是一种非物质力量,表征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从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精神状态、文化认知,还表现为地域性的风俗礼节、工具性的科技水平、公共性的公约理法;从作用功能而言,表现为对治理活动、行动、过程的引领力、指引力、凝聚力、号召力,这些作用化功能具体表现为振奋精神、塑造价值、净化心灵、消除分歧、促进和谐,凝聚力量。提升性治理动力,在治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各种治理文化,治理文化主要由治理思想、治理制度和治理心理构成,其在治理实践中产生,反过来又引领、指引、驱动着治理运转和发展。

第四,保障或维持动力:治理资源(“资源—支持”力)。治理活动和任何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技术工具支持下进行,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治理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工具和资源资本保障,而这种支持支撑治理运行、保持维持治理运转的力量,就是治理保障性动力或维持性动力。具体而言,保障或维持动力就是在治理活动中生成,并对治理活动起维持和加速作用的一种力量。保障性动力,就其性质来看既具有物质性,也具有精神性,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物质资金、自然生态、空间地域和社会资本等;从作用效能来看,其主要表现为支撑维持治理运行运转、保障加速治理发展进步。信息数字时代,保障性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AI技术、5G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和加速治理发展的主要保障力。

(二)主要特征

治理动力本质上是一种力——作用力,一种推动社会发展和治理运转的作用力,其属于社会作用力的范畴,与社会作用力有共性,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内蕴的特质。

第一,政社协动性。政府实质上是国家具体化,是抽象国家载体的表征。政府作为国家的存在形式,来源于社会,肩负着保护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社会是人类群体化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组织化形态。社会的存在、进步要求社会自我管理,由于社会本身具有的自主性,其本质就是一个自组织力量,因而自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社会治理的内生力量。由于政府与社会不是天然的分离对立,也并非总是对抗竞争;相反,二者是相连互嵌的,都是治理的主要主体,担负着治理的职责和使命,所以政府和社会自然要求联合互动、协力合作。同时,治理本质上就是以多主体、多方式、多维度、多方向的联合行动,实现国家、社会和谐稳定,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治理的产生发展、运转运行,既是政党、国家的政治需要,也是社会、人民的社会需要,是政治力与社会力的协动,因而治理动力具有政社协动性。

第二,公共联动性。现代治理被认为已经从“公转到共”,即从实现公共利益转化到多元共治,从目标治理转向到行动治理。“公”为公共利益,包括价值性的公共秩序、公共正义、公共安全和目标性的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公共产品抑或公共服务;但现实的情况是,公共利益作为内在的治理目标和价值,其不仅是牵引治理运转的内驱力,而且是治理的根本目的,应该说公共利益一直是推动治理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共”即多元共治,也就是共建、共治、共享,共同行动、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和共同享有,可以说是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和治理资源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基于解决现实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目标或实现公共秩序、公共正义的价值等公共利益所展开的联合协同行动,是推动治理运转的主体动力、结构动力等的联动。治理就其本质而言,是公益政治的实践表达,其不仅以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利为指向,而且以公共权力和共同行动为载体,是“目标—行动”的统一。所以,治理动力既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标内驱性,也有共同行动的主体推动性。因而,新时代治理动力是“目标—行动”的目标动力与联动动力的统一体。

第三,动态加和性。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治理动力也不例外。治理的各种力量也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一方面治理的保障维持动力——文化和科学技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的,现代治理文化日益被重视,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治理技术也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技术广泛运用,尤其是AI技术和5G技术强势登场,这些都直接提升治理力量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强社会可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因此治理的社会动力也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动力的提升,治理的内生动力也大幅增长,与外生动力的协作配合性也不断增强,治理动力的平衡性日益增加。

第四,多维驱动性。治理发展是多元多样力量的合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种治理要素的共同行动。党建引领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政府制定治理发展规划,下沉更多权力、人力、财力、物力到治理场域;居民参与释放治理活力,推动居民群民主治理;以文化人,文化引导治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支持作用,推动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等多维推拉驱牵作用,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善治。

总体而言,治理动力是众多治理力量共同作用化的表征,是由多个动力、多种动力合构而成的一个动力系统。虽然治理动力整体并非总是等于各个子动力或各个分动力之和,但通过调和各分力之间的关系、协调各分力的方向、节奏,使各个分力联动协同、同频共振,也最终可以实现治理合力动力变成治理复合协同动力,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②彭莹莹、燕继荣:《从治理到国家治理:治理研究的中国化》,《治理研究》2018年第2期。

③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④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⑤周庆智:《改革与转型:中国基层治理四十年》,《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期。

⑥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页。

⑦⑬毕道村:《现代化本质:对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新认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336页。

⑧⑩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6、9—10页。

⑨⑫卫忠海主编:《中国现代化的理路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4页。

⑪ [美]西里尔·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⑮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⑰[德]郝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⑱周荣华:《改革主体与改革动力生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运转动力力量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复旧运转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麦唛力量 (一)
时来运转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孤独的力量
动力船
怀疑一切的力量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