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行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22-02-02 13:11苏全有臧亚慧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5期
关键词:太行山根据地文书

苏全有 臧亚慧

关于“太行学”这一概念,学界早有提出,且得到了相当的认可。①作为这一概念的存在支撑,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下最为急迫的,是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研究的深化。本文的研究旨趣,正在于此。

一、革命和抗日

有关太行学的研究涉及到的革命和抗日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层面越来越宽泛。

(一)革命

有关革命的太行学研究,包括干部问题、文化艺术、女性群体、群众工作、公共卫生事业等内容。

干部革命方面的研究,如金伯文以山西省平定县为中心,以1947年至1948年初为时间段,论述太行地区土地改革中的整党整干运动,将整党整干和贫雇翻身结合起来,研究“对谁翻身”的问题,指出组织贫农团和整党审干之间的紧密关系。②

文化艺术研究方面,如高雅的《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的研究》,详细梳理太行根据地戏剧运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内容,以及出现的问题和中共的应对策略等,为根据地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③王荣花的《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从太行区社会文化入手,研究中共和社会文化变革的互动过程和影响,“通过考察阐述乡村社会文化在革命运动影响下的秩序整合与重塑,而且有望为考察国家政权与民众心态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角”④。

女性群体方面,如杜清娥以太行革命根据地为研究区域,深入解读女性、婚姻和革命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出革命根据地的婚姻是“中共的制度安排抑或治理策略”的结论,中共灵活运用革命根据地的婚姻,搭建有利于中共政权和地位的婚姻与革命的关系,这是一种依照根据地的环境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型的两性关系。⑤

群众工作方面的研究,如李雅倩的《太行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1937—1945)》一文,首次对太行革命根据地内的群众工作做了专题性的纵、横向分析,并论述中共开展群众工作的成效和不足,肯定太行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开展对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⑥

围绕公共卫生事业的内容,如韩艳芳《太行根据地公共卫生事业研究(1941—1949)》,较多使用档案资料和太行区报刊资料研究根据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其机构的建立、运行和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机制等,为新时期健全公共卫生事业提供镜鉴。⑦

此外,岳谦厚还著文《从太行山革命文献整理谈中共革命史的研究走向》,充分肯定了太行山在研究中共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研究中共“太行道路”革命史的前提条件和实践取向。⑧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革命作为太行学研究的重要所在,关涉的内容方方面面。

(二)抗战

太行学研究中的抗战问题,主要涉及文化和政权建设,以及对抗战史研究的反思、根据地地位论述等内容。

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较多,其中宏观而论者如王宇新的硕士论文《太行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了太行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发展背景、具体内容和重要贡献,文章认为研究太行根据地文化建设,“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⑨;马书岐的《浅谈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强调根据地文化对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决定作用,以及根据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建构发展情况,肯定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⑩微观研究者如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的春节文化风貌》一文,展现太行山根据地在抗战时期过春节的情境,体现新、旧文化碰撞中影响抗战的精神文化面貌⑪;杨丽琴《抗战歌曲的历史记忆——以太行山抗战民歌为考察对象》一文,体现抗战歌曲在抗日战争中鼓舞人心、稳定军心等的重要作用,“突出民歌政治教化作用”⑫等。

政权建设方面,如李延军之文《民间语境下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与启蒙——以太行山文书中“抗日三字经”为例》,高度称赞“抗日三字经”通俗易懂,但意蕴深刻,完美诠释了其启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意识、民主斗争、民主政权等功能。⑬

还有对抗战史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如岳谦厚的《太行山和吕梁山中共抗日根据地文献整理与研究述评》,对最近十余年关于太行山和吕梁山抗日根据地文献的研究进行评述,指出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引发关于中共抗日根据地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诸多省思。⑭其另文《抗战史要重视沦陷区研究——太行山和吕梁山沦陷区研究的学术检讨》,主要分析了在关于抗战时期太行山和吕梁山沦陷区研究中,文献方面存在着广度和深度不足、史料零散和欠缺等问题,提出学界要搭建完备的史料库等建议。⑮

另外也有关注到根据地地位的文章,如张云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历史地位论析》,从民族抗战、战争艺术、民主政治三方面评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⑯

需要说明的是,太行学中革命与抗战两大主题多所交集,如推动的主体——中共,又如时段上的混一,因此,合并理解认知将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和精准把握。

二、太行山精神

目前看来,关于太行山精神的研究大致可归类为三部分:一是“太行山精神”的阐发和对其价值的肯定;二是太行山精神的指导作用;三是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精神”的阐发和价值肯定方面,安介生的《从历史地理看太行山精神与民族崛起》从古诗文出发,深度剖析太行山所象征的自信和乐观、勇敢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等的“太行山精神”,还有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太行山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愚公移山”“红旗渠”的精神,实现共同的人生理想。⑰杨洋的《太行精神当代价值研究》,指出当代环境下衍生的太行精神,包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万众一心等科学内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⑱宋广敏的《太行精神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文,分析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大寨精神、右玉精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形成时期、具体的对象等,太行精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⑲苗慧敏的《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是太行精神生发的决定因素”⑳,论证太行精神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当代价值。

关于太行山精神的指导作用,一是可用于治党,如陈丽娜等的《太行精神对从严治党的时代价值》一文,强调新时代环境下,太行精神对从严治党的启发意义。㉑二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张宇的硕士论文《论太行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山西省为例》,说明太行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和时代环境、中国革命,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太行精神代表着政治方向、民族性和先进性、实践性,还有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㉒还有任永霞的《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体现太行精神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研究了太行精神在融入高校的复杂状况,即呈现整体良好,但存在融入不深、各课程内容配合度不高等问题,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新兴媒体、社会实践、高校各项机制”㉓等方面提出太行精神融入高校学生的措施。三是可助力城市建设,如李恒田的《太行精神的现代追问——长治:内陆城市现代化改革的开元之声》,侧重表现长治的发展和太行精神的矛盾,建议取其精华,将太行精神中的抗争、变革、诚实守信、开放、创新等优良的作风融入长治的现代治理发展中,为区域的太行精神研究提供参考。㉔

还有从太行山精神中衍生的“太行山道路”研究,如时赟的《“太行山道路”历史起源探微》一文,从河北农业大学早期确立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办学实践三方面的内容揭示“太行山道路”的起源。㉕王志刚、时赟的《走特色立校,服务强校之路——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的培育》,强调河北农业大学不断与时俱进,赋予太行山道路更多的时代内涵和品质。㉖王军云的《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看“太行山道路”的历史意义》,以“两种生产”理论重新研究太行山道路,肯定太行山道路对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㉗

随着对太行山精神认识的深入,学界对其研究亦转向了对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的阐释,这也是历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村落和旅游

太行学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村落和旅游的研究,学术界对此颇为重视,成果也较为丰硕。

(一)村落

对村落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村落建筑、民居生活,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内容展开。

村落建筑方面,董雅娇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民居建筑形态研究》,选取峰峰矿区当地的何家大院、肖家老宅、金村等三处民居建筑作对比,分析太行山民居的建筑特色,以了解中国的村落民居建筑文化。㉘刘亚伟的《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总结南太行聚落风貌的特色与构成,以及其保护原则和方法。㉘韩刘伟的《基于人水共生的太行山区传统村落营建特征研究》一文,强调水环境下的村落建筑特征和智慧,对传统村落的规划保护和城镇现代生态的开发建设颇有价值。㉚孙海龙之文《基于遗产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基础设施更新策略研究——以太行山区历史文化名村为例》,主要研究历史名村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以及历史名村的现实发展改造情况等。㉛

民居生活方面,邓群刚之文《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研究了通过国家、基层干部,以及山区群众等诸多方面的共同摸索和实践,邢台县西部山区“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三大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邢西山区传统时期‘穷山恶水’的面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影响全国的‘太行山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㉜武慧敏的《抗战时期太行山地区村庄历史与民众生活——以黎城县霞庄为例》一文,论述了抗战时期黎城县霞庄在党组织建设、群众参军、农业生产、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揭示了太行山区成长为重要敌后战场的主要因素。㉝

还有涉及社会基层治理情况的,如陈添翼、杨波之文《宋代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变与长程历史——以太行山地区村社首领的变迁为中心》,以太行山区的村社碑刻题名说明村社首领的演变,主要是职役转为非职役,老人制转为社首制,村社首领的演变呈现经纪型统治的走向等。㉞

以上村落研究的成果,多是以具体的村落为案例展开分析,区域特色鲜明。

(二)旅游

对太行山地区的旅游研究,多是对旅游模式和旅游策略的研讨,还有对旅游品牌的关注。

探讨旅游模式方面,如王科、屈小爽《河北省太行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一文,提出根据太行古村的形态和开发情况,开发“原生态”“博物馆”“村落产业”“休闲度假”的模式,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㉟邢慧斌、席建超的《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探讨了制约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发展的因素,指出执行“三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制定有针对性和具备地方特色的发展对策。㊱邢慧斌、朱安琪《基于游客视角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一文,指出乡村旅游对实现太行山片区的开发、发展至关重要,应密切关注乡村旅游和影视文化、非遗文化、节庆日等方面的联系,促进乡村旅游模式的创新发展。㊲

探讨旅游策略方面,李晋宏的《对太行山旅游主题的整合性研究——以“山西太行山”旅游分析为例》,提出要充分利用太行山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好太行山旅游事业。㊳赵瑞、张碧星《南太行山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一文,提出充分利用南太行优越的旅游资源、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等条件,大力实施“13445”工程,实现南太行生态旅游的目标。㊴李振旭的《邢台中太行自然历史文化特征及发展太行山区旅游的措施建议》一文,指出邢台中太行的地貌、村落文化、军事文化、民俗等诸多自然历史文化为发展太行山区旅游打造的条件和机遇,以及具体的发展措施,包括重视宣传广告语、打造多样的旅游类型、加强监管、创设旅游协会等。㊵谢宇光等人也对邢台的生态景观的创设提出了相应见解,他们认为要合理规划居住村落的格局,注重保护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㊶赵子彬、李秀敏的《太行山南部山区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研究》,提出详细的村镇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策略,以及开发时要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㊷姚丽芬《山区小城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一文,研究如何将旅游业和资源丰富的山区城镇结合起来,促进双方的可持续发展。㊸

关于倡导打造旅游品牌方面,如王燕来、李伟《太行山区民俗旅游品牌建设研究》一文,指出走品牌建设的路径,可以采取品牌塑造、品牌包装、品牌推广等方法,要挖掘历史古村的地方特色,加大宣传和推广,提升太行山区民俗旅游的影响力。㊹李璨《试论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旅游品牌营销》一文,认为当地文旅“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品牌营销理论来分析武乡县旅游品牌营销活动”㊺,可以为研究其他红色旅游品牌的营销提供经验和参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多倡导在原有村落生态的基础上,既注重保护,又要有创新意识,打出村落旅游品牌特色。村落和旅游二者紧密关联,因此,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历史村落的魅力,另一方面则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太行山区民俗旅游。

四、太行山文书

太行山文书主要是围绕文书价值、文书保护和利用等展开的,还有对文书中的“刘二姐现象”的研究。

太行山文书的价值研究方面,孙继民《古文书学视野下太行山文书的定位、特点和价值》一文,指出太行书文书有时代、地域、文体和内容四方面的特点,价值有三大方面:文书种类珍惜;资料一手;为地方学院、地方学术中心等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机遇。㊻李延军的《太行山文书中“抗日三字经”的独特学术价值》,详细论述太行山文书中的“抗日三字经”的内容情况,认为“抗日三字经”“明确提出了解除人民痛苦、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根本途径——建立宪政民主政权”㊼,还比较研究了同时代下老向版、辛安亭版等其他版本的“抗日三字经”,“抗日三字经”藏本具有信息盲点多、内容独特、丰富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㊽鲁书月的《太行山文书与晋冀鲁豫根据地研究》一文,总结太行山文书的史料特点,即载体的生活性、内容的双向还原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阔性,以及太行山文书珍贵的史料价值。㊾邹蓓蓓的《太行山文书晚清民国尺牍范本及其文献价值》㊿,冯小红的《太行山文书所见抗战时期文献及其价值》[51]等,都是围绕文书的价值展开的研究。

太行山文书保护的研究方面,王辉之文《太行山文书档案资源建设研究》,以太行山文书整体的资源建设为中心进行研究,相比其他研究,王辉从文书保护的宏观层面着手,指出文书整体资源建设的目标、原则和相关措施,可以启发、指导地方性档案工作的开展。[52]李楠等人的《太行山文书〈郭氏历代文约档案〉修复始末》一文,是针对古籍修复问题的研究,古籍、文书的修复要根据破损特点和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方法,避免造成二次伤害。[53]

利用文书展开的研究方面,孙建刚、罗晨之文《太行山钱会文书初探——以杨国藩钱会文书为个案的考察》,梳理了冀南太行山区的发展情况。[54]崔岷、冯小红《太行山文书所见近代冀南豫北农村的普通会社组织》一文,分析了普通会社的组织和活动情况,还有其特点。[55]除此以外,还有乔福锦对于文书的说明,其文《关于民间文书定级的初步思考——以邯郸学院藏太行文书为例》,讲的是民间社会历史文书的分级,包括定级原则、定级标准等的解释,[56]乔福锦另文《太行区“会社”改造的背景、方式及后续影响》[57]《太行家族文献备藏绪论》[58]等,都是在太行文书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颇有影响。还有雷宏谦的《太行文书、太行文化与太行学——乔福锦教授访谈录》,通过整理乔福锦关于太行文书的类别、特征、征集工作等方面的问题解答,可以促进学界对太行文书的认识。[59]

目前,李延军对“刘二姐现象”的研究较深,其文《太行山文书中“刘二姐现象”》,首次提出太行山文书中的“刘二姐现象”,指出“刘二姐现象”的出现和发展与崇尚生殖,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60]的历史人文背景和生存地域是分不开的。其另文《太行山文书中“刘二姐现象”历史人文背景解析》进一步解释原始生殖崇拜、封建宗法制、宗法礼教文化等造就的“刘二姐现象”。[61]他还著文《太行山文书中的“刘二姐现象”及其学术价值——以两个不同时代版本刘二姐唱本为例》,深层次的研究“刘二姐”,分析古代、近现代版的刘二姐现象,即上庙版和栓娃娃版,并指出“刘二姐现象”的典型性,不是孤立稀少存在的,而是有着历史悠久性、地域广泛性、历史文化典型性,以及存在的学术价值等。[62]

太行山文书对太行学研究至关重要,乔福锦认为,“太行文书是有意识的系统搜集的区域文献”[63],太行学的成立,是以“太行文书的大规模保存为文献依托”的[64],学界对太行山文书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利用等,可以促进太行学研究的进步。

上述四个方面之外的太行学研究,关于民族方面的,有何海斌的《试论春秋时期太行山区赤狄民族的历史渊源》,讲了商周的鬼方、两周的民族迁徙、融合形成的赤狄民族。[65]关于习俗方面,李静静的《太行山区送羊习俗研究》是针对“太行山区”整体性的研究,“在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个案基础上形成对送羊习俗统一性与差异性的描述与阐释”。[66]另有研讨会的召开,2014年5月24—25日“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学院召开,研讨会主题是讨论太行山文书的保护、整理、研究和价值等,该会的召开标志着“处于起步阶段的太行山文书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公布研究成果”。[67]

五、对太行学研究的反思

我们在看到太行学研究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其所存在的有待提升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田野调查、档案资料、太行山红色资源等方面。

(一)要进行有计划的田野调查

促进太行学研究的发展与进行有计划的田野调查是分不开的。与其他门类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作为一个新兴门类,太行学无论在研究对象、领域、资料搜集与整理甚而规范等方方面面,都处于一个逐步健全和趋于完善的进程之中。因此,强化田野调查,有计划的围绕太行山区,分门别类的开展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细致的勘察分析,既要辨析材料的真伪,也要在个性中寻觅共性。可以认定,田野调查是太行学研究深化的重中之重。

比如对于村落的研究,田野调查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康霄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一斗水村为个案,针对太行古道商贾驿站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问题,首先归纳和整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制定研究计划;又查阅了和村落相关的资料,了解一斗水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后又借助现代技术,即无人机等航拍现场,为田野调查提供更加务实的资料;进而进入太行山腹地,进行村落摸底调研,分析整理,针对研究对象多次展开田野调查,为文章的顺利书写奠定真实、扎实的基础。[68]再如赵嘉依,为了解决太行山南部商帮合院住居形态及现代适应性问题,进入当地访谈、勘查、采集信息,包括被调查人的家庭情况、村落规划、居住情况等,收集一手资料,提高文章可信性。[69]他们都是在详尽的计划下开展的田野调查,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充实内容。

有计划的田野调查,可以保证一手资料,提升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时效性,这对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大有裨益。

(二)要强化乡村级文献档案的保护利用

就现有档案而言,有关太行学的档案就保存机构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县市级及以上的机构,相对而言保存条件较为完善,也有一定的利用率;另一类是县市级以下的乡村级机构,相形之下保存条件很差,且多缺乏整理,至于研究利用更是少之又少。

相较于县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档案,乡村级机构档案内容更为丰富,数量更为庞大。乔福锦在《昔阳县长岭村级档案叙录——太行山文书专题资料整理》一文中曾指出,一宗昔阳县长岭村档案,就能描绘出包括“抗战、减租减息、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革及新时期初期在内的现代华北乡村历史全程的基本轮廓,也是这一特定时代乡村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具体写照,是几乎所有影响20世纪后半期历史之‘重大事件’的基层记录”。[70]可惜限于客观条件制约,导致很多文书档案逐渐损坏,破烂不堪,难以辨认,有些甚至因为相关人员认识水平而被当成废纸卖掉。正如乔福锦所说,曾经因为某些原因,“档案人为销毁情形相当严重”,或者“曾经系统整理过的乡村基层档案绝大部分已经散失”。[71]

目前看来,太行学有关的乡村级档案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搜集,二是保存,三是整理。首要的是要落实好统计工作,然后进行人员培训,投入资金改善保存条件,逐步开展整理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借助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资料库。

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河南师范大学曾对新乡市牧野区牧野镇小朱庄农村基层档案进行了有计划的搜集,内容包括团组织史、阶级成分登记、人口普查、党支部会议记录、族谱、土地、村办企业、公文证书等等,并着手整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要强化太行山红色资源的挖掘阐发

太行山,堪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一圣山,在那里,演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游击抗日的壮丽神奇。不仅仅是抗战,还有革命等等,太行山地区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作为非常鲜活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国家克服千辛万苦,披荆斩棘创建的当今的壮丽河山。

太行山地区所富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就要求我们深入建设红色基因传承桥梁,加强挖掘阐发,努力再现历史原貌,提供教育支撑,以构建强大的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高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纪念地,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72]探究太行山红色资源的现实意义,于此可知。

目前太行山地区的红色资源已经为学界所关注,如李振旭在《挖掘山区红色资源 助力太行乡村振兴》一文中指出,太行山有丰厚的红色资源,点多面光,他将邢台太行山区红色资源分为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政权建设、领导干部和英雄人物等,提出强化红色资源的措施有树标志、讲故事、修道路、引资金等。[73]贾丽丽等人强调太行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共同推进,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太行山区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等。[74]张丽云等指出太行山高速沿线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县市区多达250处,类型丰富,拥有较高知名度,但存在如红色资源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区域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并提出保护红色旅游资源、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加大宣传等建议。[75]何素娟等也有研究太行山高速沿线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要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创新发展,并且红色旅游资源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的传播宣传贡献力量。[76]

要将太行山地区打造成一流的教育高地,学术界就需要积极强化太行山红色资源的挖掘阐发,将太行山红色资源化为一部强大且潜力巨大的历史教科书。太行山红色资源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新时代下高校更要深入挖掘太行山红色资源内涵,创建红色校园文化精品课程项目,促进学生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素养。此外,学术界还应该更加充分的利用报刊等数字资源,并强化太行山地位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认识太行山的历史地位,以及加强区域合作,成立全国性的组织,扩大太行学的影响力。

综上可以认为,太行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盈的成果,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更加全面、深层次的挖掘和多元化的审视,以及档案等史料的充分利用,太行学的研究必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再有创获,取得长足进展。

注释:

①[59][63][64]雷宏谦:《太行文书、太行文化与太行学——乔福锦教授访谈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②参见金伯文:《1947年至1948年初太行地区土改中的整党整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硕士论文。

③参见高雅:《太行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④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河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⑤参见杜清娥:《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革命根据地女性婚姻与两性关系》,山西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⑥参见李雅倩:《太行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1937—1945)》,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⑦参见韩艳芳:《太行根据地公共卫生事业研究(1941—1949)》,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⑧岳谦厚:《从太行山革命文献整理谈中共革命史的研究取向》,《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1期。

⑨王宇新:《太行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山西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8页。

⑩马书岐:《浅谈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沧桑》2004年第Z1期。

⑪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的春节文化风貌》,《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⑫ 杨丽琴:《抗战歌曲的历史记忆——以太行山抗战民歌为考察对象》,《艺术评鉴》2018年第22期第18页。

⑬李延军:《民间语境下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与启蒙——以太行山文书中“抗日三字经”为例》,《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⑭岳谦厚:《太行山和吕梁山中共抗日根据地文献整理与研究述评》,《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4期。

⑮岳谦厚:《抗战史要重视沦陷区研究——太行山和吕梁山沦陷区研究的学术检讨》,《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⑯张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历史地位论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⑰安介生:《从历史地理看太行山精神与民族崛起》,《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⑱参见杨洋:《太行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山西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⑲参见宋广敏:《太行精神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⑳苗慧敏:《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山西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㉑陈丽娜、李汉超等:《太行精神对从严治党的时代价值》,《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㉒参见张宇:《论太行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山西省为例》,山西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㉓任永霞:《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㉔李恒田:《太行精神的现代追问——长治:内陆城市现代化改革的开元之声》,《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㉕时赟:《“太行山道路”历史起源探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9期。

㉖王志刚、时赟:《走特色立校,服务强校之路——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的培育》,《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第7期。

㉗王军云:《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看“太行山道路”的历史意义》,《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第4期。

㉘参见董雅娇:《邯郸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民居建筑形态研究》,河北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㉘参见刘亚伟:《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郑州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㉚参见韩刘伟:《基于人水共生的太行山区传统村落营建特征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㉛参见孙海龙:《基于遗产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基础设施更新策略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㉜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㉝参见武慧敏:《抗战时期太行山地区村庄历史与民众生活——以黎城县霞庄为例》,山西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㉞陈添翼、杨波:《宋代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变与长程历史——以太行山地区村社首领的变迁为中心》,《宋史研究论丛》2020年第1期。

㉟王科、屈小爽:《河北省太行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㊱邢慧斌、席建超:《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㊲邢慧斌、朱安琪:《基于游客视角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㊳李晋宏:《对太行山旅游主题的整合性研究——以“山西太行山”旅游分析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㊴赵瑞、张碧星:《南太行山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㊵李振旭:《邢台中太行自然历史文化特征及发展太行山区旅游的措施建议》,《邢台日报》2017年8月31日。

㊶谢宇光、王月卉等:《太行山区乡村生态景观营造对策——以邢台为例》,《现代装饰》(理论)2016年第12期。

㊷赵子彬、李秀敏:《太行山南部山区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研究》,《山西建筑》2012年第29期。

㊸参见姚丽芬:《山区小城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㊹王燕来、李伟:《太行山区民俗旅游品牌建设研究》,《小说评论》2013年第S2期。

㊺李璨:《试论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旅游品牌营销》,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㊻孙继民:《古文书学视野下太行山文书的定位、特点和价值》,《河北学刊》2014年第6期。

㊼㊽李延军:《太行山文书中“抗日三字经”的独特学术价值》,《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㊾鲁书月、顾海燕:《太行山文书与晋冀鲁豫根据地研究》,《河北学刊》2014年第6期。

㊿邹蓓蓓:《太行山文书晚清民国尺牍范本及其文献价值》,《山西档案》2014年第6期。

[51]冯小红:《太行山文书所见抗战时期文献及其价值》,《宁夏社会科学》2016第6期。

[52]参见王辉:《太行山文书档案资源建设研究》,云南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53]李楠、姚娇等:《太行山文书〈郭氏历代文约档案〉修复始末》,《邯郸学院学报》2021第1期。

[54]孙建刚、罗晨:《太行山钱会文书初探——以杨国藩钱会文书为个案的考察》,《邯郸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55]崔岷、冯小红:《太行山文书所见近代冀南豫北农村的普通会社组织》,《河北学刊》2017年第4期。

[56]乔福锦:《关于民间文书定级的初步思考——以邯郸学院藏太行文书为例》,《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57]乔福锦:《太行区“会社”改造的背景、方式及后续影响》,《邯郸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58]乔福锦:《太行家族文献备藏绪论》,《邯郸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60]李延军:《太行山文书中“刘二姐现象”》,《寻根》2015年第1期。

[61]李延军:《太行山文书中“刘二姐现象”历史人文背景解析》,《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2]李延军:《太行山文书中的“刘二姐现象”及其学术价值——以两个不同时代版本刘二姐唱本为例》,《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65]何海斌:《试论春秋时期太行山区赤狄民族的历史渊源》,《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66]李静静:《太行山区送羊习俗研究》,河南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67]鲁书月、顾海燕:《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3期。

[68]参见康霄:《太行古道商贾驿站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一斗水村为例》,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69]赵嘉依:《太行山南部商帮合院住居形态及现代适应性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70][71]乔福锦:《昔阳县长岭村级档案叙录——太行山文书专题资料整理》,《邯郸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72]乐其:《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7日。

[73]李振旭:《挖掘山区红色资源 助力太行乡村振兴》,《邢台日报》2021年4月16日。

[74]贾丽丽、赵玉风等:《邢台太行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年第5期。

[75]张丽云、施俊等:《太行山高速沿线区域红色旅游发展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33期。

[76]何素娟、苑潇卜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于太行山高速沿线地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太行山根据地文书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太行山写生》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忆当年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