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彦会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针对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一般采用情境式语用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以500字左右的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文段为基础,内含综合考查、情境任务两个方面,以选择、填空、语句修改的形式将选择题与简答题相结合,考查学生包括词语、语病、标点、修辞知识、语言表达效果、语句补写等方面在内的语言运用能力,分值一般为20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近三年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考查增加了文字表述题的比重,重点考查学生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断语言运用的正误,是否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呼应。
语言文字运用题,选文丰富,命题切面大,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知识积累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
以教材为抓手,对不同语境中的词语进行梳理,积累、丰富词汇,逐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动,使……完好无缺)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课文学习中积累、掌握语言知识。如《拿来主义》: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挂,奚落之意)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讽刺)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抛来,无轻蔑、侮辱之意;抛给,有轻蔑、侮辱之意;送来,自我安慰)
词语运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讽刺、幽默的写作风格及深刻内涵。
修辞:文中的比喻新鲜贴切,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同时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021—2022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正确使用成语、补写句子、语言表达连贯等知识点,都侧重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考查,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有目的地锻炼该方面的能力。如,在阅读中,选择多个文本比较,以建立语境意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在以上诗句中,5个“愁”字属同一义项,为“忧愁、忧虑”,但在不同的诗句中含义存在细微差别,有的是身世凄凉之哀愁,有的是壮志难酬之愤懑,有的是思念家乡之惆怅,有的是科举不第之忧愁,有的是亡国之君之悲愁。学习时,要结合诗句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在比较阅读中,掌握语境对理解诗歌的作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此外,课前三分钟演讲、校园小记者、课本剧展演、辩论赛等活动,将听与说结合,融合了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积累,都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方法和途径。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研究高考试题的新动向和命题特点,通过实战练习,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语段,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比如,通读文段,提炼主题;抓住关键信息划分文段层次,加深对文段语言脉络的感悟;联系语境,理解文意;做试卷中词语、语病、标点、修辞、语言表达效果、语句补写等题型时均需联系语境,通过对语境的把握,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比较、分析特定语境中不同词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前后意思做出合理判断。
可以先解答词语辨析或标点符号题,以便理解整个语段,然后解答补写语句题,注意前后关联,句子通顺,语气贯通。
(1)词语辨析题
分析不同语素。理解的重点是不同的语素。把握语境。语段综合题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具有综合性。所以,练好语言知识基本功,把握语境,强化在具体语境中的训练,是掌握语言知识运用规律的基础。
(2)语病修改题
辨析语病题,一是对文段中的病句直接修改,再与四个选项比对,选择正确的一项;二是辨析四个选项使用排除法确认正确答案。修改语病题,要准确找出其中的病灶,并加以全面修改。
(3)标点符号题
理清分句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的作用,判断正误,特别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例1.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丝沁凉的风,自车窗的缝隙中吹来,仿佛暗夜中绽放的花朵,缕缕香气从娇嫩的花蕊中溢出,浸入身体每一个敏感的神经末梢。睁开眼,一轮硕大的橙红的月亮,离我如此之近,似乎只要打开车窗,就触手可及。它羞涩地躺在群山之间,将视线好奇地投向人间。人间有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没有——除了它自己洒下的漫山遍野温柔的月光。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B.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瞧,日本人多凶——可日本投降了!八年的占领,真够长的!
(4)修辞手法题
辨识易混修辞,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
例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十月末夜晚的闽西山区,重峦叠嶂泼墨一般,与漆黑的夜融为一体。不知有多少道弯的山路,犹如一条幽灵般的长蛇,无声无息地蜿蜒向前。
答案:句中把夜晚的山路比作幽灵般的长蛇,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盘旋曲折的山路,和蜿蜒的长蛇,二者形态相似;山路宁静无人,蛇爬行无声无息,二者特点相似。
(5)表达效果题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词语、句式、修辞、语句衔接、强调重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效果。
(6)补写句子题
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旨、陈述对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次,确定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明确所填写的句子在文中的结构位置,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联系上下文语境,从而推断出补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