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辉?李茂炽
[摘要] 基于新高考的教学模式,介绍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明确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举例分析普通高中化学学科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三种路径,即借助校园媒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课堂教学中植入职业生涯教育和体验式活动中感悟职业生涯教育,并指出在高中阶段具体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三种路径的优缺点,将三种路径相互融合,实现互补。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校园媒介;课堂渗透;体验式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具体是指将传播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具有劳动观、职业观和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1]伴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新高考模式很好地增加了学生对学科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考试科目,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未成年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丁弘正等人对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学生的选考意向进行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或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仅仅依据个人目前的兴趣和擅长的能力考虑,并没有良好的职业生涯意识。[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对职业生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3]综上,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变得十分迫切。
一、利用网络优势,借助校园媒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为了实现新高考职业生涯教育和化学学科的融合,可以很好地借助校园媒体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校园广播站、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介质[4],向教师、家长以及全体学生介绍与化学相关的专业情况和职业前景,通过设置“化学学什么”“化学与职业”等栏目,帮助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对后期选科提供重要参考。
1.“化学学什么”栏目
该栏目主要从化学整个学科的宏观构成、高中化学模块等方面,对化学学科进行系统性、概括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来了解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这里既有化学名家对化学学科的独到见解,也有一线教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经验。
例如,2019年3月我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我们选送了高中化学教材主编、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的文章《什么是化学》,该文从“化学合成”“组合化学”“超分子化学”等方面阐述了什么是化学以及学化学的重要任务,让广大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从分子组成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充实物质世界。该文既高屋建瓴又极接地气,把广大师生一下子带入了奇妙的化学世界。文章一经推出,就引发了极高的点击量和关注度。
另一篇推文《小小的纸杯,大大的危害》主要进行了微塑料的相關报道,包括微塑料的含义、来源、危害和防控。一个小小的纸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在用,包括喝咖啡、冲豆浆、泡茶等,短短的十分钟喝热饮的过程中,纸杯就会释放2 400颗微塑料,人体每天摄入的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每年摄入量则高达1.4万到12.1万颗,严重者可引发淋巴癌等病症。该文源于生活,又从化学的角度来审视人体健康,不仅增长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灌输了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
2.“化学与职业”栏目
学了化学,在大学中能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化学相关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这些是本栏目重点关注的话题。这里有行业大咖对化学相关职业的介绍,也有化学相关从业者的一线访谈,从学化学到用化学等不同的成长角度来阐述化学专业的苦与乐,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基本信息和职业要求,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正确的化学职业观。
例如,2020年11月华为心声社区发布文章《深度剖析任正非眼中的技术差距,我们为何憎恨化学》,该文从化学芯片难题谈起,阐述了任正非眼中化学的重要性,也谈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正视了我国化学行业发展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展望了化学行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此文包罗万象、催人奋进,让广大学生对化学行业遇到的困境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也让学生对自己的爱国情怀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
此外,我们还陆续推出了“我与化学”栏目,可以是自己学习化学的感受,也可以是自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让广大学生通过校园媒体展示自己的见解,校园媒体和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也有利于学生更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深度挖掘教材,通过课堂教学植入职业生涯教育
相较于人教版老教材(2007年版),人教版化学新教材(2019年版)中已经增设了“化学与职业”栏目,但是篇幅相对有限,不能完全覆盖化学相关的职业,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教材中与职业和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挖掘(如表1)。这些内容有的源自课文板块,有的源自“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研究与实践”等栏目,把这些内容进行深度梳理,源于教材又切合实际的职业,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观。[5]
在“科学史话”栏目中,通过介绍化学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来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汲取这些科学家展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品质,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
中的科学史话《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讲述了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的侯德榜研制生产纯碱的艰辛过程。笔者因势利导,利用5分钟时间对侯德榜进行了专题介绍,从他1921年博士毕业,到接受爱国人士的邀请回国负责纯碱技术研发工作,再从1926年国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研究确认新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一千多个实验的不断重复,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侯德榜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化学事业,也献给了他敬爱的祖国。
通过在“科学史话”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科研工作的艰苦和严谨,还培养了他们爱化学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每讲完一个化学史话故事,我们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研究性课题(如表2),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蕴含的学科精神和职业素养。
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主要是介绍最新的化学研究成果,包括化学前沿科技、能源最新发展趋势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恰当地融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化学学科的奥秘和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思考。例如,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合理用药”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重点介绍了化学与药物合成相关领域的研究,这实际上属于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程等。于是,我们在进入此章节学习时,专门设计了一节微课《你就是药神》,从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入手,详细介绍了药物化学(本科)专业情况,同时介绍了药物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等。这节微课依托电影《我不是药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药物化学的介绍,让学生系统又生动地体会该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把职业具体内涵、未来发展目标等相关生涯教育主题融合起来,为学生注入更大的生涯发展动力。
此外,教材中“资料卡片”“研究与实践”等栏目,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和扩展,进而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采用教学片段植入或微课的方式,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便可进行一次职业生涯教育,既不影响教学进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开展体验式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悟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渗透,只能让学生保留在理论知晓的层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包括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家庭小实验、参观科研机构等方式,引领学生走出课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进一步提升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例如,在教學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油脂”的过程中,笔者依据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堂微课《你就是化学工程师》,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提示]各实验小组分到的有植物油、丙三醇、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等试剂,以及必备的实验仪器。同学们现在的角色不再是学生,而是化学工程师,正在生产一款肥皂,同时还需要检验产品的去污效果。请各位工程师利用所学知识开始制备。
[学生活动]先讨论制备原理及方法,然后动手制作。很快,各种奇形怪状、软硬不一的肥皂制作完成。
[教师展示]随机选取几块肥皂进行展示、评价,并提问:为何大家制作的肥皂千姿百态?其去污功能如何?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活动]各位工程师拿出抹布、旧衣服等,开始用自制肥皂清洗,大部分污渍很容易去除,工程师们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教师总结]肥皂形状不同,主要是大家对实验条件控制不当造成的,可见有机反应中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展示化学工程师在化工合成领域中的工作视频,带学生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探究。
教师把研究任务(制作肥皂)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很容易制出肥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温度、试剂配比等)控制的不恰当,肥皂的外形和去污效果就有所差别,学生在后续清洗污渍的时候深有体会,从而感受到化学反应条件对产品的重要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由学生到化学工程师的角色转变,在制造化工产品的乐趣中体验化学学科和化学工程师的魅力。角色扮演特别适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等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化学职业的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承担角色责任,激发学习动机,提升职业成就感。[6]
又如,在教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利用周末时间,依托学校所处的位置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地),带领师生参观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轻混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制造项目。该项目为湖北省2020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实地参观厂房设备、实验室和研发基地,与企业电池设计制造工程师团队交流,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的职业组成情况和专业能力要求,深入学习了工厂中锂离子电池和教材中理论模型之间的差距,切身感受到现代技术的先进性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开阔了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职业生涯教育。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体现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到大学教育的过渡,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学校媒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具有传播便捷、受众面广等特点,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永久文献资源让学生查阅。实际上,通过课堂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虽省时省力,但只能作为理论知识的输出方式,学生体验感较差。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与前两种方式相比,虽然耗时耗力,但体验更加真实、印象更加深刻。三种方式各有特点,在具体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上述三种策略相互融合,深入推进,多管齐下,方能真正推动化学学科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
[本文系湖北省2020年度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薄弱高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JB28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华海燕.化学学科中生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江苏教育,2019(11):14-16.
[2]丁弘正,冯莹,李佳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以化学学科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1):63-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周玉枝.例谈中学化学学科开展生涯教育的途径[J].化学教学,2019(07):10.
[5]张冬雪,黄翠英.“3+3”高考模式下化学职业生涯教育的课堂渗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6):17-18.
[6]顾晔.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实现高中化学三维目标中的独特作用[J].化学教育,2012,33(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