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壁妆
[摘要]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余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个体独立探究的行为,学生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堂容量,并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一直研究的方向。通过对小学数学“预习导案”的设计策略研究,探讨创新设计范例,为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 预习导案;设计策略;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余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个体独立探究的行为,是实现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种个体探究的行为,只有持续地、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培养,才能使之成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习惯。在课改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如何创新、有效地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提高自学能力,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验,寻求有效的指导方法。
一、分析预习环节的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归因
课前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获取数学学习技能。因此,每一节课之前,老师们都会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但学生的预习实际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预习流于形式。基于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预习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就是漫无目的地简单浏览一遍新课内容,或只在家长的指导下提出某个问题,极少能对内容做进一步的思考,导致课前预习如走过场,流于形式。
2.预习内容碎片化。对个别学习力较强的学生来讲,通过自主学习,他们预习掌握到的知识较多,但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些预习掌握的内容较为碎片化,且无法进行物化验收。
3.缺乏有效的指导。很多情况下,教师也意识到了预习的作用,但也仅仅把预习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熟悉教材、自身能更加顺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即使部分教师意识到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缺乏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有效方法。对家长来说,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有让学生预习的意识,也难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无法进行量化评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预习是学习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索知识”至关重要。而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对其终身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结合承担的潮州市“十三五”数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尝试通过设计预习导案,借助思维导图呈现预习成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明确“预习导案”的重要作用,提升实施意识
预习导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指教师在课前钻研教学大纲和翻阅与其相关的资料基础上,将本节课的要求、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分解,配备一定的巩固练习,以提纲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预习导案。导案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1.学生在有目标的预习中获得感性认识。预习导案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通过预习活动获得对新知的一些感性认识,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获得学习的一些经验,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2.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预习导案进行共性知识的学习,并根据本身发现的难于解决的问题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调控教学,或由学生主讲,或讨论,或展示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3.提高课堂容量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容量,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设计有效的数学“预习导案”,助力学生自学
设计预习导案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导引预习和导出疑问。设计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预习导案,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成果呈现方式,才能对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物化验收。
(一)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导案内容,提高设计的针对性
在实践中,我們主要针对“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种类型进行实验,针对不同课型,设置不同内容,使导学案更具针对性与创新性。不同课型预习导案有同有异,具体如下:
1.新授课课型预习导案设计。第一板块“预习内容引导”呈现为“自学课本,初建知识脉络”,提纲内容主要包括“相关联的旧知、新课的基础性知识、代表性的配套练习、个性化的发现”四个方面;第二板块“成果呈现方式”为“自主操作、尝试借图呈现”,主要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呈现预习成果。
2.复习课课型预习导案设计。第一板块“预习内容引导”可以呈现为“自主梳理,再现知识脉络”,提纲内容主要包括“重难点知识提炼、易错题整理、代表性的配套练习、个性化的发现”;第二板块“成果呈现方式”可以为“自主操作,尝试借图呈现”,同样是结合思维导图呈现预习成果。
(二)借助思维导图设计成果呈现形式,增强内容的系统性
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对图示语言更加敏感,而思维导图具有有效助记重点、建立知识网络、提高信息综合度等优势,我们借助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先进行渗透,让学生掌握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习的方法后,借助其设计成果呈现形式,其中的“尝试借图呈现”便是引导学生把预习成果,以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形成较系统的知识脉络与体系,能看出学生学力强弱,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遵循知识生成规律设计导案,提升导案的有效性
紧扣教材内容。通过紧扣教材,对比不同的版本教材,研究和解读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重难点内容提取,精心设计问题或情境,使导案成为学生预习的导向。
关注知识迁移。导案的设计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分解知识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承上启下,积累知识。
分层设置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学情,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学力强弱,分层设置问题进行预习导向。有基础知识的预习提纲,也要有提高性的拓展思考,让学力弱的学生能了解、理解与掌握基础性的知识,也让学力强的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