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心
贫血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理状态,可由很多种情况或疾病引起。
发现贫血,其实亦不难。俗话说“脸面的色泽是判断有无贫血的镜子”。很多贫血的人,表现出的症状有皮肤苍白、指甲干燥、眼睑颜色暗淡、口腔黏膜颜色不够红,除此之外,头发枯黄、困倦、头晕、眼花、耳鸣、失眠、浮肿、食欲减退等都可能来源于贫血。
贫血就是指血液内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的一类综合征。一般说,正常男性血红蛋白为120~160 克/升,女性为110~150克/升。贫血可发生于多种疾病过程中,比如心脏病、肝病、肾脏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若不重视,可导致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当然,贫血的诊断需要医生的检查和必要的化验才能确定。
贫血引起的症状有轻有重,原因颇为复杂,目前已知常见的原因有以下若干类型。
由于正常人体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稀释所引起的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此种贫血最常见于妇女的妊娠。这是因为妇女妊娠期,需要供应胎儿,母体的血容量会比正常时增加约35%,其中血浆增加相对比红细胞增加更多(红细胞增加约500毫升,血浆增加1000 毫升),致使血液稀释。当血红蛋白在100克/升以下时,即可诊断为贫血。
90%贫血者属于营养不良和吸收障碍。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元素为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原料,如果这些物质缺乏就会导致贫血。妇女特别是孕妇贫血发生率可能要比男性高10倍。可见,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是贫血发病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想要远离营养性贫血最重要的是从日常饮食着手,补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从动物性食物中补充微量元素,瘦猪肉、牛肉等含铁丰富,与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一起食用,可有效促进铁的吸收。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脏、豆浆、深绿色蔬菜和坚果。红肉和动物肝脏是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
感染性贫血是由亚急性和慢性感染引发的,也是常见的一种。据统计,约有40%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可合并贫血,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肺炎、结核病、肺部化脓性疾病、胃肠病、肾病、支气管扩张、脑膜炎、盆腔炎、风湿性疾病、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骨髓炎等。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需要根据专业医师的指导进行就诊,及时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了骨髓造血红细胞的代偿能力而出现的贫血。血循环中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 天,衰老的红细胞被不断地破坏与清除,新生的红细胞不断由骨髓生成与释放,维持着动态平衡。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生存时间会有不同程度的缩短,最短只有几天。当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溶血增加,如果骨髓的造血功能正常,那么骨髓的代偿性造血功能可比平时增加6~8 倍,可维持动态平衡。否则,骨髓代偿造血速度跟不上溶血的速度,那么就会出现贫血表现。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因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药物,如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有可能会因为消化道出血造成贫血。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遵医嘱正确使用,定期查血常规,并在饮食上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遗传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中酶的缺乏引起的。在红细胞中,含有许多酶,酶对维持正常红细胞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如果缺乏正常量,代谢就会发生障碍。最常见的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遗传性贫血一般在幼年时就开始发病,通常是渐渐发病,时轻时重,除了面色苍白、乏力、胃口不好、头晕等常见症状外,皮肤、眼球发黄是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伴有黄疸时,小便的颜色变黄加深,严重者可深如酱油。此类贫血错综复杂,常规化验不能明确诊断,此时,应结合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只有确诊后才能进行正确的治疗。
恶性肿瘤可导致贫血,如广泛转移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常通过出血、阻碍营养吸收、破坏造血器官等途径造成贫血。
免疫功能普遍降低,可引起细胞性免疫功能异常,机体的正常组织被自身的免疫活性细胞和自身抗体所破坏,产生自身免疫性贫血。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因而产生继发性贫血,老年人居多,故不能等闲视之。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多为继发,且以慢性再障居多,常由接触电离辐射、放射性核素和摄入苯、砷等引起。该病可导致造血干细胞损害,造血微循环和免疫细胞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指机械损伤性贫血。多为一过性的,常发生在长跑后、跌倒、跳跃后,或双手拍击身体后,症状表现为血红蛋白尿、腰痛、腰酸、头晕、乏力、腹胀、尿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