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
约翰·I·古德莱德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改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当教师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时,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但“从整体上看,各学校的教师显然不懂得如何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他们不想做,或者做起来有某种困难”。教学是个性化的创造劳动,就教师个体而言,唯有改善教学方法,才能改善课堂生活质量。
改善教学方法,其基本路径就是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提出的教学要求,更要研究学生对将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实际情形,在课标、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形之间权衡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而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得每个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不单单关乎教学的效果,更关乎教育的目标,是万万马虎不得的。目标定位不准,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教学目标只有在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内在需求时才可能发挥作用,过高的要求会让他们望而却步,过低的要求则会导致不屑一顾。雅斯贝尔斯也說过,教育要指向“具有冲动和理想,同时也需要教诲的人”,教育,只对有需要的人发挥可能的作用,这就是常识。教学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可能,就不可能真正发生,也就不可能谈什么质量。现实存在的某些问题恰恰就出在教学目标与要求定位不准上。
“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差异、当堂进阶”,这是我所坚持的基本教学主张。教学效果如何,要看学生的达标情况,达标情况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更有赖于目标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行为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就要尽可能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如此才能看到更多学生的学习进步。
尊重差异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事实上每一位具备教学基本常识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总是会尊重差异的。譬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对个别学生读音不准,书写或者口头表达不流利、不准确的及时指出,及时采取针对性训练等就是尊重差异的教学行为。至于这些行为何时发生,一定是相机而为的,而不是刻意的,更不可能是完全在事先的预设中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始终思考“学生们完成任务后做什么”“学生们陷入困境时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后续为达成目标的任务或者活动的跟进就可能是尊重差异的,那么学生的进步也就可以“看”到了。这背后折射的是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智慧,同样很难用具体而微的标准去衡量。
任何一个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思考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开展教学活动,并采取有效的反馈评估手段评估教学效果,也就是达标情况。只有这一个环节做到位了,教学质量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