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岚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初中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以道德观、法治观引领下的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为两大支点,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轴的一门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的重要任务。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更加凸显对学生健康人格、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的培养。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爱上课堂,从而收获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是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堂知识指导实际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一、关注社会热点,积累实用素材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利用好可获取的资源。比如,笔者在教学“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时,带领学生去采访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并录制了采访视频。学生通过采访全国人大代表,知道了人大代表是如何选举出来的;开全国人大会议时,代表们会做什么;选民们可以在哪里找到人大代表……一问一答间,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再如,笔者在讲解“公平正义的价值”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四个相关视频,让学生分组观看、讨论。第一个视频内容是“悬崖村”孩子的上学情况,第二个视频内容是介绍某地的对口帮扶工作,第三个视频内容是介绍我市某区开展的慈善救助工作,第四个视频内容是关于法律援助的。针对这四个视频,笔者分别提了两至三个问题。課堂上,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主动查找资料,最后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关注校园生活,发现有用素材
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如果能从中挖掘素材,一定可以让课堂生动起来。
比如,笔者在设计“守护生命”一课时,围绕2020年《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巧妙地设置了五个话题:钟南山的健康生活方式、付巧的梦想课堂、张文宏的防疫小知识、“逆行者”防护服上的祝福话语、《开学第一课》中给你留下深刻记忆的内容。笔者利用初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话题式教学方法,通过对话、讨论、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课堂主线明确,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良好,顺利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有一节课是全国大中小学生一起上的,这节课是——
生:《开学第一课》。
师: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什么?
生:少年强,中国强;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
师:你还记得有哪几位讲课嘉宾?
(个别学生回答。)
师:你们学习得真认真,为你们点赞!在这个授课天团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
生:钟南山。
师:那你还记得他是怎么自我介绍的?
生:我是你们的钟南山……也叫爷爷吧。
师:他为什么自称爷爷?你知道他多大年龄了?
生:不知道。
师:他八十多岁了,但是有人说他“83岁的年纪,38岁的步伐”。你觉得他保持年轻的秘诀是什么?
生:保持运动的习惯。
生:锻炼身体。
师:大家总结得真不错,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现场视频。
(播放视频。)
从这一段课堂实录来看,学生基本可以回答出教师的提问,这是因为,他们关注、喜爱《开学第一课》,在校园内经常讨论它。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正需要这样鲜活的素材。
三、关注家庭生活,搜集适用素材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港湾。家庭生活对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笔者在讲授“爱在家人间”一课时,深入班级学生和家长中,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家访等形式,搜集学生的家庭生活第一手资料。课堂上,笔者展示了相关问卷调查数据,播放了家访视频。在“爱的碰撞”环节,笔者带着学生回忆:放学回到家,父母常说的一句话;第一次拿奖状回家,父母的表情;深夜感冒发烧,父母的表现;考试考砸了,父母的态度。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最能打动他们的心,触发表达欲。
经过上述的情感铺垫后,笔者又让他们回忆“生活中,父母做过哪些让你不能接受的事”。等他们“吐槽”完毕,笔者问他们:“你们有没有问过父母,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笔者播放家访时录制的视频。学生看过视频后,笔者又追问:“如果父母再次做了你不能接受的事,你会怎么做?”
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思辨中感悟父母的爱,从而实现情感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才会充满活力。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改变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优化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等。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