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解决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2022-01-26 21:43范文静刘振侠
职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范文静 刘振侠

摘 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创新培训手段、强化培训措施,帮助行业企业针对性解决典型岗位特色化技能人才培养难题,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 典型岗位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新型学徒制质量保障机制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JRS-2019-3207)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尤其是对新业态、新岗位、新技能的典型岗位特色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逐步提升。因此,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培训高素质典型岗位特色化技能人才尤为重要。

一、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典型岗位特色化技能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培训过程中,企业按照自身岗位特点、岗位目标和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生产程序将培训内容模块化,以适应企业生产过程对重点技术和典型岗位的要求。这样大大增强了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靶向效果,技能人才培养对特定企业和特定岗位需求的适应性明显增强。

针对同一工种,由于生产方向、产品性能、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材料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技能培训方向会有很大差异。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缺少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指导,这大大降低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普适性。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侧重技术技能,对实现技能人才“德技双馨”的培训目标重视不够、思考不多、措施欠缺,因而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质量不高。

二是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尖端性,难以满足企业典型岗位的需求,学员上岗需要经过再培训。

三是技能培训面窄,一旦企业转型升级,原有学员的技能难以有效拓展对接,无法较快实现技能人才的迭代升级,导致技能人才缺口再次出现,进而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四是缺少培训内容互认系统,相近工种之间专业基础的通识培训内容会出现重复,从而拉长培训时间、浪费培训人力物力、影响企业生产用人需求。

五是培训层次不高,无法有效激发学员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积极性。

二、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企业特色化技能人才高标准培养需求,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要反映典型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现社会、市场、企业的高标准要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新时期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聚焦“德技双馨”育人机制,彰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以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强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过程,充分体现新时期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意志,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全过程。

一是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把思政课程融入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体系,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从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发,引导学员从宏观角度认识大国重器和中国制造在推动中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认识人才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技能强国、技能报国的远大志向。

三是挖掘校本资源和企业资源中的传统美德元素,发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引导作用,锻造学员的工匠精神等。

四是在企業新型学徒制生产实践培训环节,要将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责任担当、敬业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遵规守纪、吃苦耐劳、互助合作的优良品质等计入积分系统,纳入考核体系。

三、加强技能互认,协调解决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普适性与特色化之间的矛盾

在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过程中,如果侧重培训内容的普适性,对特定企业的典型岗位来说就缺乏针对性,使培训既耗费人力物力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特色化,则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或不同行业企业之间、不同典型岗位之间进行技能人才的转岗流动。

因此,为满足典型岗位需要,需加强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普适性的研究,将普适性、通识性培训模块纳入融通互认体系。

一是将特色化技术和普适性技能按合理比重纳入技能人才培训方案。研究分析特定行业企业对典型岗位的特色化技术需求,将其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特色模块。对不同的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模块,有效解决其典型岗位需求。

二是要兼顾跨行业相关工种知识技能通识性、系统性的培训以及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教育与培养,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纳入融通互认体系,满足岗位提升、岗位转换需要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必修内容,在学员转岗培训或其他行业同类岗位学员技能提升培训时可互认免修。

三是探索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信息系统,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训学习成果积分,形成个人学习报表,搭建学分积累与转换通道。企业新型学徒制学员在按规定程序接受相关典型岗位培训时,可按规定兑换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

四、灵活调整培训方式,解决高、精、专、尖小批量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加速,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被更多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企业典型岗位或特殊技术对高、精、专、尖小批量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企业急需开展“小工种”技能培训的情况成为常态。要解决“小工种”技能培训问题必须创新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方式。

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培训平台,有效利用数字化培训手段,针对典型岗位和特殊技术开展远程技能培训,增强培训实效,节约人力物力,有效降低培训成本。

二是建立专业导师资源库,将具备高、精、专、尖小批量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企业高级技能人才纳入专业人才库,搭建导师和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通过现场指导和远程指导相结合、模拟技术分解和生产实训相结合,增强技能培训针对性,确保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是用足、用好国家“1+X”证书制度。将“1+X”证书制度拓展到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面向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典型岗位和关键流程,开展不同类别的“小工种”技能培训,为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提前开展规模化储备培训。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学员转学、增学稀缺工种相关技能,通过证书实现“一专多能”,有效应对和解决企业“小工种”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五、多层次督导、控制,提高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质量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有效把控培训质量必须对结果控制和过程控制“两手抓、两手硬”。

一是将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结果控制的最终和最重要的考核要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质量和学员技能水平及综合能力,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质量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二是严格审核导师资质,明确培训标准并严格执行。加强企业新型学徒制师资队伍监管,并对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导师资源库中的导师资质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企业新型学徒制师资的专业理论水平、岗位道德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满足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是根据学习培训和生产实践的真实状况,弹性管理培训进度、培训分工和培训模式。对重点环节、关键技术和技能难点可适当增加培训课时和培训强度;也可根据“工学交替”原则,对知识模块和实践模块交叉开展培训;还可以根据“理实一体”原则,双导师共同开展一体化教学。在培训方法上,还可搭建企业新型学徒制数字化培训平台进行远程指导或视频演示教学等。

四是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培训实效监测。要将培训考核模块化,从生产实操、产品质量评定和课堂答辩等各个角度,对学员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等进行有效考核,全方位开展培训质量监测;要加强过程检测,对学员实际生产中工作任务完成量、产品合格率进行评价;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中学员理论水平的过程检测,要通过设计课堂答辩等方式进行现场检测。

六、实现培训层次阶梯化,满足终身学习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培养呈现出持续向高层次延伸的趋势。企业新型学徒制将培养层次定位在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的,应站在技能强国的高度,提高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层次。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可以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范畴,将预备技师、技师的研修等内容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畅通高技能人才持续发展和成长路径,形成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梯次培养,打通技能人才培養提升通道,激发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满足新时期技能人才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需要。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