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骞骞 王崇东
西华大学
当今艺术相较于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现代主义之后逐渐发展而来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主义的艺术充满指摘,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是对现代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和艺术创新。相较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对陶瓷的机械化、工业化彻底的批评与抛弃以及新艺术运动时期单一的后现代自然主义在设计艺术化方面的改革而言,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更多地强调与人类的互动和受众的参与度,基于此陶瓷艺术作品和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陶瓷艺术家认为应该顺势而行,从“艺”与“器”统一的角度展开艺术创作与探索。当代陶瓷美学和艺术设计的作品也由于比较多地与商务相结合,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满足了人们对陶瓷艺术的生活化追求。
3D打印又可以称为立体打印、三维打印、增材机械零部件制造、积层机械零部件制造,造型来源于三维模型或电子数据。3D打印机是工业机器人的一种。现有的陶瓷3D打印成型技术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数码喷墨技术、熔融沉积造型技术、立体光固化技术、分层实体制造技术和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分别对应UP、FDM、SLA、LOM、SLS。根据其成型的方式和所需使用材料的不同,每种打印技术都具备自身的一些优缺点,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表1。
表1 不同陶瓷3D打印技术对比
1883年,美国Chuck Hull发明光固化3D打印技术;1886年,美国Chuck Hull推出第一台商用3D打印机;1888年,美国Scott Crum、Lisa 发明熔融沉积成型技术;1995年,美国ZCorp公司开发3D打印机;2005年,美国ZCorp公司发明首台可以打印高清彩色物品的3D打印机;2012年,中国开发大型结构关键件激光成型技术。
在传统陶瓷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陶瓷成型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铸造成型、泥浆板建筑造型、注浆成型、塑料成型、黏土板焊接成型。主要经过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画坯—浑水—二次施釉—写底款、施底釉—烧窑—开窑的流程,大部分环节主要靠手绘和手工制作完成,这些环节受人的经验、材料、成本等因素限制。3D打印主要经过配料—3D打印成型—坯体后处理—脱脂和烧结的过程,3D打印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示产品开发阶段预设的设计,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产品的整体外观。通过精确的建模和可编辑的数字模型,3D打印技术使设计师能够在设计的任何阶段根据新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改。
现代陶瓷3D打印技术突破了传统陶瓷成型条件的限制,可以使陶瓷产品自由成型,成型后的陶瓷产品也完全符合设计期望。3D打印陶瓷技术可以使用特定的App预设要成型的陶瓷产品,也可以利用数字模型的可编辑性改变形状、风格和参数,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够制作出专属的、预期的陶瓷产品。黏土是传统制瓷的主要原料,可以使陶瓷在灌浆过程中有一定的“立性”,也可以增强坯料在灌浆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从而增加坯体的密度和强度。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陶瓷艺术设计中,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充分发挥工艺和原材料的特性,摆脱了陶瓷原料选择的局限,也使原料制备过程变得简单,不需要烦琐的制造过程。
传统陶瓷器物的装饰工艺因当地陶瓷原料特性和不同的审美喜好、生活方式而各不相同,采用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色彩绘画和釉面装饰等多种装饰手段。3D打印陶瓷再现三维模拟图像成像的方式,能够大幅度增强其装饰性,提高审美价值。
3D 打印并非完全独立于我国传统制造业而直接产生的外部内生产业,而是通过嵌入技术融合到我国传统工业中的一项全新的技术和应用,是传统陶瓷制造业的技术协助。 3D打印技术使传统制造技术拥有了更广泛的空间。该技术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和传统制造技艺进行融合,发挥强大的功效,不仅体现在成型工艺、材料、功能和装饰方面,而且在成本、人力、材料等制备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
我国现代优秀陶瓷艺术家李立宏在多年来的身体力行中实践着他对现代陶艺的理解。麦当劳、苹果、米老鼠等陶艺作品,与古代陶艺绘画和国际知名品牌的造型相一致,反映了当代世界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思维。2018年10月,李立宏通过极短时间的设计制作,将一系列由3D打印成型的陶瓷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其中由货币符号转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西班牙设计师伯纳特·佐尼在设计制作鹿角杯时,由于鹿角的脆弱部分无法很好地实现杯身的内部支撑,且鹿角占杯身的比例很大,他尝试了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最后采用3D打印技术让鹿角杯顺利呈现。正是3D打印技术的高效率、实时性和高精度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3D打印陶瓷的发展趋势:(1)拓展3D打印技术在陶瓷产品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2)增强产品文化寓意;(3)增强受众的体验感。还未解决的问题:尖端设备、材料的环保性、成熟的成型工艺、合理的3D模型等。
本文以3D打印技术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比较研究为主要内容,向观众传达艺术家精神存在的现实意义,展示其内涵,引起公众的共鸣,旨在指出3D打印技术创作的作品与传统手工艺陶瓷的互补关系,也是现当代陶瓷艺术家推动陶瓷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方向。因此,完善两种技术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