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振锵
【摘 要】红色研学是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知、情、意、行”是红色研学的目标要素,然而学校在开展红色研学的评价过程中,时常淡化了“情”,忽略了“意”,缺失了“行”,导致红色研学有形无质。表现性评价则注重“知、情、意、行”的评价,通过确定表现目标,选择表现任务,对照评分细则实施评价过程,科学地评估学生在红色研学课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全面发挥课程价值,达到研学的目的,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研学;表现性评价;目标;任务
为贯彻落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育人精神,各地纷纷开展红色教育,如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开展研学活动等。然而,现实中的红色研学活动存在“只有旅行没有研讨,只有活动没有感悟”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红色研学课程的评价没能发挥导向、激励、教育功能。教師只关注学生在红色研学中的“知”,淡化了“情”,忽略了“意”,缺失了“行”。表现性评价能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科学评价。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弥补了纸笔检测不全面的缺陷,符合红色研学多维过程性的评价需求。表现性评价不但能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还能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沙氏故居”(书法泰斗沙孟海、广州起义烈士沙文求、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第一任省长沙文汉、党的优秀情报员沙文威、延安红色艺术家沙文度的故居)和“宁波第一农村党支部”,开发红色研学课程,探索红色研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一、红色研学课程核心目标的确定
红色研学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目标定位是红色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评价设计的关键,体现着实践育人的价值方向,是确定课程评价手段的基础,更是红色研学的目标导向。新时代红色研学课程的目标应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进行定位。
知,即研学认识,是红色研学的基础,指的是学生对红色研学的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红色研学的出发点是传承红色基因,关键在于做到知行合一。“知”要求解决认知问题,如“沙氏故居”红色研学过程中,学生要厘清“什么是红色研学”“为什么要去沙氏故居研学”“‘沙氏五杰’的革命故事有哪些”“怎样进行研学”等问题。
情,即研学情感,是红色研学的关键,指的是学生对红色研学的价值认同及同时产生的积极情感。“情”要解决情感问题,用情感的力量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的目的。如“沙氏故居”红色研学要引发学生的三种情感:对“沙氏故居”研学活动的积极情感;对研学对象——“沙氏五杰”的敬仰的情感;对沙氏兄弟革命故事的认同情感。
意,即研学意志,是红色研学的保障,指的是学生在红色研学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意志是学生坚持研学的“助力剂”,也是学生内心产生觉悟的“催化剂”。在“沙氏故居”红色研学中,学生的意志表现为坚持走完“长征”(从学校徒步至故居,全程5公里)的感性意志,研学后立志为社会、国家奉献的理性意志。
行,即自我践行,是红色研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完整的红色研学过程包含红色文化的接收、内化和转化三个环节。具体指的是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文化转化为德性,使德性转化为德行。如“沙氏故居”红色研学力求让学生做到“三行”:研学前,执行好学校的红色研学总规划,设计自己的红色研学方案;研学时,探寻红色足迹,了解红色事迹;研学后,践行“沙氏五杰”的高尚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加以体现。
二、红色研学课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来落实和检验。所以在评价前,教师要明确哪项任务能够反映所要评价的目标,让学生“通过某项任务知道自己的某种水平”。
(一)任务驱动,进行“知”的评价
任务驱动主要评价的是红色研学中的目标要素——“知”,即把研学问题转化成任务单,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行动完成任务。任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手绘研学路线图、设计研学手抄报,还可以进行红色宣讲、收集故居信息等。如“沙氏故居”研学中,教师围绕“知”目标要素提出“侦查”故居的任务单:沙氏兄弟为什么要革命?他们为国、为民做了哪些“好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接到“侦查”任务后,马上观察故居平面图,合作完成“侦查”任务。其中一个小组还制作了手绘事件图,将沙氏兄弟为国、为民做的“好事”以时间轴的形式加以呈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项目体验,进行“情”的评价
项目体验主要评价的是红色研学活动中的目标要素——“情”。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革命同志的生活与工作,教师从中收集能够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行为表现,从而对学生的价值体认情况进行评价。如“沙氏故居”研学活动中,教师围绕“情”这一目标要素,组织“战斗班”进行“真人CS打‘反动派’”的实践,组织“救护班”进行“救护伤员”的实践,组织“后勤班”进行“野外生存(钻木取火、净化水源、野外炊事等)”等实践。学生通过研前学习、研中体验和研后感悟,对红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沙氏兄弟的革命故事有了新的了解,自己的研学态度也有了新的改变。
(三)制作体悟,进行“意”的评价
制作体悟主要评价红色研学活动中的目标要素——“意”。红色研学中的设计制作评价更注重制作过程中的感悟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将红色元素制作成相关作品,同时发表感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沙氏故居”研学活动中,围绕“意”目标要素,教师组织“后勤草编班”的学生用稻草编党旗、国旗,联想第一面党旗、国旗的诞生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编制草鞋、草帽,穿着草鞋、戴着草帽徒步“长征”,体会行军的艰苦与艰辛,磨炼其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
(四)行为观照,进行“行”的评价
行为观照主要评价红色研学活动中的目标要素——“行”。学生将研学中获得的体认和体悟以不同方式进行展示,并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精神,修炼自己的品行。红色研学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显性和隐性成果的展示,更要注重成果的内化与践行。如“沙氏故居”研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行”这一目标要素,开展“我展示 我践行”的活动。每位学生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展示红色研学中的成果,有静态的绘画作品、报告等,也有动态的小品、宣讲等。学生把红色研学中“沙氏五杰”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行动自觉,有意识地用来观照自己的品行。
三、红色研学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表现性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打分或评判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观察、评估、改进的过程。评价既要注重全面、客观,又要考虑科学、规范。
(一)明确评价目标,制定评分规则
表现性评价不同于其他评价,在评价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评价目标要素,明晰活动评价的评分细则,明白教师期望自己达到的最佳行为表现的全景图。因此,在研学前,师生围绕红色研学的核心目标,制定研学评价的表现目标,基于表现目标细化评分规则,让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看见努力后的自我成长。以“沙氏故居”红色研学课程的评分规则为例,具体内容如表1。
由表1可见,该评分规则从一个核心目标或表现性任务出发,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技能表现进行评价。评分细致、精准,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方向。此外,在学生人数较多时,还可以采用整体评分规则,即从整体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过程和结果,给出一个整体性的评价,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行为,改善表现。
(二)设计表现任务,获取信息证据
表现性评价需要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一个活动或者制作一个作品来表现所知所能。因此,有了评价目标和评分规则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基于不同表现目标设计适合的表现任务,获取评价证據。表现任务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班级讨论产生,还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如“沙氏故居”研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侦查”故居这一表现性任务,根据故居信息的收集情况来评价目标要素——“知”;设计“革命故事宣讲”这一表现任务,根据学生对革命故事的了解程度及其对故事宣讲的积极性来评价目标要素——“情”;设计徒步“长征”这一表现性任务,根据徒步情况来评价目标要素——“意”;设计“21天好习惯养成”这一表现任务,根据对“沙氏五杰”精神品质的践行情况来评价目标要素——“行”。
(三)交流评价结果,反思自我表现
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来改善学生的自我表现,促进其自我发展。学生针对评价结果,寻求同伴和教师的分析与指导;对照评分细则,寻找自己与研学目标间的差距;反思自我,思考在研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表现性评价应用于红色研学,对于学生来说,既让他们明确了在红色研学的过程中应该“知道什么”,又让他们知道了“能做什么”“该做成什么样”。对于教师来说,能够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更好的指导。总体而言,全过程的评价全面评估了红色研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使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文叶.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9(10).
[2]周文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表现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
[3]罗宗毅.思政教育要在“知、情、意、行”上下功夫[N].学习时报,2021-04-30(6).
[4]高筱元.表现性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驱力[J].中国教师,2021(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 3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