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蚌埠医学院 精神卫生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
2020年世界毒品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约有2.69亿人滥用毒品,比2009年增长了30%,全球目前有3500多万人吸毒成瘾,且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全球市场正在扩大[1]。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冰毒仍然是我国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占在现有吸毒人员中的55.2%约118.6万名[2]。滥用毒品不仅会对吸毒者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也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负性的影响,如诱发盗抢骗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且长期滥用合成毒品还极易引发的自伤自残、暴力伤害他人等各种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给公共安全带来风险隐患。研究发现,约60%的暴力犯罪者被捕时毒品监测呈阳性[3]。有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公安部通报吸毒引发的极端恶性案件 24 起,肇事肇祸案件 300余起,其中70%以上都是由于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引起[4],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5]。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能够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想象、识别和理解,并做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6]。共情能力的高低影响个体的高级认知过程并进一步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7],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心理现象,其在适应社会及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8]。在共情和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共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发生[9],对成人的研究发现,与非暴力犯相比,暴力犯的共情水平更低[10];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发现,冲动性攻击与预谋性攻击两类少年犯在共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11]。但也有研究者面向大学生对共情和攻击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12]。
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协调一致[13]。个体内部呈现不和谐的状态时,往往会采取各种防御反应来维持自我概念的和谐,Rogers[14]认为,有两种情形能导致个体的自我不和谐:一种是当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相符时;另一种是个体所获得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个体从外界获得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不同时,也就是社会自我与现实自我不相符时。已有研究发现,成瘾人群往往不能如实的接纳自己,因而在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其自我和谐水平比正常人群更低[15]。研究证实自我和谐与人际困扰、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而自我的不和谐容易造成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问题[16-17]。在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正常的社会功能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维持健康。而药物成瘾者的共情、自我和谐和攻击行为均不同程度造成的社会适应不良,如人际关系紧张、社交能力低下等。同时大量研究表明,社会适应不良引发的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对药物成瘾的发生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18-19]并对成瘾行为及其戒断后的复吸行为起到重要的作用[20-21]。因而本研究对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的共情能力、自我和谐及攻击行为进行研究,比较正常人群和成瘾戒断者在三个因素间的差异,并探讨在成瘾戒断人群中共情、自我和谐和攻击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安徽省某强戒所的支持下,采用方便抽样向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发放问卷215份,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ICD-10关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本研究最主要研究对象为苯丙胺。2)强制戒毒6个月以上。3)智力正常,能理解量表条目。4)本人知情同意。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筛选满足入组条件者,在安静的环境下分批采用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2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93.5%。样本年龄为21~57岁,平均年龄为(34.42±6.53)岁;使用苯丙胺类药物的时间为1~24年,平均(10.33±5.38)年;戒断时间在1~5年,平均(2.17±0.582)年;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6.75±2.998)年。其中已婚108例(54%),未婚47例(23.5%),离异44例(22%),丧偶1例(0.5%);无职业或失业53例(26%),有职业者148例(74%)。
同时随机抽取无毒品使用经历的成年男性267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4.64±6.91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6.78±2.886)年。两组被试在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05;t=-0.065,p>0.05)。
(1)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一般人口学资料。
(2)攻击量表采用2011年由李献云等[22]修订的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Buss 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CV)。量表共30个题项,包含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5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最终得分通过公式100×(条目原始分之和-条目数)/(条目数×4)转化为标准分,总分为5个维度标准分的均值,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攻击性越强。本次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6;各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36、0.734、0.858、0.738和0.721.
(3)共情量表采用由张凤凤等[23]人修订并检验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该量表由Davis基于共情的多维理论编制,包含移情、观点采择、想象和个人忧伤4个维度共22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共情水平越高。本次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47。
(4)自我和谐量表采用王登峰等[24]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量表包括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经验的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3个分量表,共35个题项。量表得分高表示自我和谐低,分数低表示自我和谐高。本次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28。
将成瘾戒毒组和正常对照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成瘾戒毒组的数据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优势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3个量表的所有题项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5]。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22个,其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0.32%,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阶段者和普通人群在攻击行为、共情及自我和谐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除敌意维度差异不显著外,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愤怒都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共情的总分和4个维度上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显著低于普通人群;在自我和谐的总分和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维度上,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自我经验的灵活性上显著低于普通人群,在自我的刻板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表1 成瘾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苯丙胺类药物成瘾者的攻击、共情和自我和谐3个变量两两相关,如表2所示。在攻击与共情方面,除身体攻击和愤怒两个维度和观点采择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即共情能力越强,攻击倾向越高。在攻击和自我和谐上,出自我经验的灵活性维度与攻击各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其余亦呈正相关,即自我和谐量表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攻击倾向越高。
表2 攻击、共情和自我和谐的相关矩阵
通过逐步进入法,以攻击行为为因变量,以共情的4个维度为自变量通过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先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想象维度,其次是个人忧伤,然后是观念采择,最后是移情。4个因子共能够解释21.6%的变异,如表3所示。
表3 共情各维度对攻击的逐步回归结果
采用谢宝国等[26]提出的优势分析方法,以共情的4个维度为自变量,攻击行为为因变量,探讨这4个维度对攻击行为的相对贡献量,检验结果表明,在预测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攻击时,想象维度完全优于移情和观念采择,占已知方差的31.797%;移情完全优势于观念采择,占已知方差的27.189%;想象总体于个人忧伤。如表4所示。
表4 共情各维度预测攻击行为时的相对贡献率
续表4
首先,共情、自我和谐和攻击行为3个变量之间两两相关,说明可以进一步探讨自我和谐在共情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温忠麟等[27]建议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首先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然后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运用Amos20.0根据研究假设建立中介模型(图1),模型拟合指数如表5所示,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统计学要求,说明模型拟合较好。
图1 自我和谐的中介效应
以共情作为自变量、以攻击行为作为因变量,以自我和谐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如表6。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进行检验自我和谐在共情和攻击之间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设定为95%,Bootstrap样本为1000,结果如表7所示。在间接效应中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其中,直接效应0.272,间接效应0.290,总效应0.562,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1.6%。说明自我和谐在共情和攻击行为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表6 中介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7 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首先探讨了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和普通人群的攻击、共情和自我和谐的差异。攻击问卷得分的比较表明,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指向自己的攻击和愤怒都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但是在敌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如林少惠等[28]对男性吸毒服刑人员攻击行为的研究认为在强制戒毒过程中,成瘾戒断者了能由于对毒品的心理和躯体的依赖而导致的不适更容易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及攻击行为,并且在戒断后成瘾者也具有较强的暴力攻击性。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的自我和谐问卷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说明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的自我和谐低于普通人群,其中,在自我经验的灵活性上显著低于普通人群,而在自我的刻板性上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刘彰等[29]将男性药物成瘾人员自我和谐问卷的得分与全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药物成瘾者在自我和谐及其3个维度上均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认为成瘾者的自我和谐反映出其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且不能做出灵活的调整,因此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反应和攻击行为。
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在共情及其4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说明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共情能力低于正常人群。这与国内外很多的研究相一致。
研究显示,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自我和谐水平能够显著抑制攻击行为。自我经验越不和谐,刻板性高灵活性低的个体其攻击行为发生的倾向就越高。在共情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自我和谐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表明,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而共情能力的受损不仅会影响到成瘾戒断者的攻击倾向,也会通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也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经验,对自我和谐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对攻击倾向产生影响。
综上,本研究探讨了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的共情、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发现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普通人群,且对于攻击行为有着正向预测的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可能是由于药物滥用导致的社会认知能力受损及负性情绪影响所引发。因而对于药物成瘾戒断者的共情能力的关注,可以对其攻击行为的控制及社会稳定的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他们能够尽快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提高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进而减少其复吸情况的出现,提高戒断效果。
但本研究采用自评量表,难以避免调查对象出现社会赞许效应影响数据质量。且研究虽然发现了共情和攻击的关系在男性苯丙胺类药物成瘾戒断者中的特殊性,但药物成瘾戒断者的共情能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而导致结果的出现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样本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