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创新模式研究

2022-01-25 14:32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建构主义课程设计

陈 鑫

(闽江学院 法学院,福州 350108)

1 建构主义对于第二课堂课程开发启示

新时代环境下,把握建构主义的内涵对于研究第二课堂课程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构建主义又称建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基于儿童认知发展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知识的获取并非来自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托他人的帮助并凭借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取得[1]。建构主义在认知结构与认知模式的发展方面都强调“认知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世界”,在主体的认识论上提出了自我性质的意义构建。即学习自主性,关注人的主体性特征和人际间的协作。哲学层面上,建构主义的丰富性内涵在于通过特殊性的必要发挥达到普遍性的统一。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学习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第二课堂”的出发点也应立足于弥补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学习不足和对于知识探索的低热情程度现象的思考,相应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学籍管理制度,其课程开发的需求点应关注对于学生创新探索性的提高和学习主动性的探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共融,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必要依据,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要求。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课程开发的重心是面向于青年特点的需求分析,搭建思想素养、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多个具体性质的带有充分灵活性特点的学习情境,激发青年自主学习能力,以文化张力形成青年个人正确视野观,并带动整体育人环境体系的创新。

2 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开发的内涵建设

(1)课程目标:面向青年,立德树人,突出政治性。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开发的首要设计理念即充分尊重青年特点以创建具备共同特点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完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以此增强和“第一课堂”的互补性。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突出政治性教育,遵循思政教育方向性原则,坚持开放性的课程模式,鼓励学生与他人或群体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高效交流,通过感受式、实践式的课程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群体的潜能与兴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成长道路,养成积极向上的事物认知,通过树立学习典型,倡导青年学生主动建构,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课程内容:即时性与潜在性的综合影响。新时代建构主义课程应坚持人性化色彩与建构色彩相互兼容,面对多维的影响因素,建构主义课程观要求课程内容形成立体性网络格局。在横向设计上考虑到需求的广泛性,面对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内容需求的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创新型考核要求,多角度的即时性提高参与积极性。而在纵向考量上,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注重深度影响,潜在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发挥第二课堂灵活力的渗透能力,创新健康向上思维,强化主体意识,使得不同气质和表征的学生实现科学性发展。

(3)课程实施:特色研究与开放接纳的结合体。“第二课堂”课程设计要加强操作性质上的主观认可程度,在操作环节要善于发现特色性与模糊性的统一,规避二者的对立,使其充分结合,使得课程开发实施既能“广开门路”,又能“各奔东西”。第二课堂保障实践育人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有效长期开展和制度的规范、科学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提供保障[2]。以“特色”实施帮助定位发展方向与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潜能。

3 建构主义视角的“第二课堂”课程设计

(1)参与主动视角的课程设立。第二课堂教育课程也需要学生关注并主动参与。在课程设计中,高校要普遍考量,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分制、积分制为要点,重点通过个体与群体结合的需求性分析,研究各情境的课程内容,通过学术讲座、科研论坛、创新大赛等方式,实现广泛参与和创新发展。

(2)分享青年信仰的课程设立。创新教学情境,是新时代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必要环节。直面青年大学生发展特点,要坚持青年群体的价值因素,以青年信仰观念,进行思想政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高校要充分开展“与信仰对话”“青年大学习”等活动,通过身临其境式的课程,达到实际层面的学习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坚定青年学生的奋斗方向,引发思考模式的创新发展。

(3)偏向理论与实践的重心要求。创新过程创建,是新时代建构主义课程观的重要组成。高校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应在“第一课堂”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平台的适用,扩充学分制的要求,将学分或者积分的重要组成投射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方面,关注课程内容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的成长。发挥实践对高校学子的吸引力、培育力、创新力,打破传统教育局限,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认知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立。提高政治认知,是新时代建构主义课程观的目的所在。高校在第二课堂层面的开发,主要在于认识与体验的加深,加强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在课程设计中,高校应注重人文氛围与素养能力,比如通过国家大型纪念日、党政机关大型会议精神、学科知识竞赛等课程,拓展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政治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的认知。

(5)保障全程育人的协调操作。加强保障、提高自主性学习的适应力度是高校进行课程设计的考虑要点。对于课程建构开发的经费投入、场地保障、指导与支持等内容是高校在贯彻执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时的考量因素。协调各类不同层级的课程开发主体,促进开发主体的积极性,以此保障课程的设计质量、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6)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投入。新时代加强构建高校的第二课堂课程开发,要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做系统性整合,扩大“过程渠道”,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培养人才,以此提升学生教育新成效,通过企业的投入,尤其是校友资源的聚集,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追求课程实践性,在课程中建构起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政治追求。

4 高校实践“第二课堂”的突出问题

(1)偏重课程设计,忽视课程内容。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主体构造在于学分制的应用,将“第二课堂”的参与性作为既定学分的获取渠道,并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了一套规范性的课程环节。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中,制度保障了学生的参与性,但并未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未能激发学生对于自身能力与认知的构建。针对教育课程,以政治性为主导,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若内容层面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关于学生的全方位需求,将难以吸引学生,对应的课程教育成效显著降低。

(2)制度设计缺乏灵活性,主次较为模糊。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普遍采用学分制与积分制结合的运行模式,在课程设计和分值设计中,强调均等性,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偏向,无法形成有效的专项能力培养体系,培养方向主次不明,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例,其制度设计强调政治性,其学分比重与其他模块相比,缺乏突出性,对学生个性特征兼容性较差,缺乏灵活性,吸引力较低,不利用学生开展自我建构与多元发展。

(3)考核标准有效性低,实际成效不显著。新时代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前提是政治性强,立场坚定。在此基础上,“第二课堂”作为教育载体,通过实践拓展的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是课程教育的目标。鉴于当下制度,青年大学生在修满学分的同时是否提升专业水平有待商榷,课程的考核标准更偏向于学分成绩,对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考核有效性较低,教育成效不显著。

5 高校“第二课堂”课程的创新模式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科学设计课程。高校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专业技能应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工作水平。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关系到学生教育的成果,高校应高度重视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不断提升学生教育新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有三大基础教育功能,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具有导向功能,它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3]。

以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技能为指导,利用建构主义原理,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建立有效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创新型第二课堂课程模型(图1)。

图1 第二课堂课程模型

图1,利用建构主义原理,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建立有效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创新型第二课堂课程模型。具体表现为:①有效性。政治性强及抓住热点,吸引学生,具体而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注当下时事热点,探讨学生感兴趣话题。②专业性。结合专业,科学指导及设计合理,可成长性,具体而言,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特色教学,指导学习,设计原理是做好思想引领,把握方向,持续成长,重点讲解学生疑惑的专业问题,提升专业技能。③实践性。加强实操及联系实际,提升技能,具体而言,运用第二课堂,注重素质拓展,增强分析处理能力,利用有效载体,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学习运用水平。做好高校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及内容是关键,通过专业理论指导,建立丰富的课程内涵,构建宏观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疑惑的重点难点加以分析,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获得认同感,通过建构主义原理,让学生理解教育的本质,激发学生潜能,进而积极学好课程,助力学生学习、成长。

(2)把握网络教学工作本质,突出主次内容,合理开展工作。第二课堂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网络载体,思想动态是判断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这是主要内容,而学生关注的课程“主要内容”往往与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相背离,导致教育课程成效甚微,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利用第二课堂平台,通过合理建构学习环境,制定科学的教学流程,将学生关注的“主要内容”与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相契合,实现主体教学的目标(图2)。

图2 第二课堂课程工作流程

(3)注重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力争第二课堂教育新成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围绕高校育人中心任务,针对学生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来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4]。新时代高校的教育环境,面临信息快速传播的状况。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素养、公益志愿服务、学术科研与就业创业、社会实践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等模块内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体现,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方法,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5]。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两份成绩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探索“第二课堂”课程开发新模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建构主义课程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