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婷婷
(灯塔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300)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1],脑梗死的类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时通常会存在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比其他疾病高,每年都有许多患者因为脑梗死而残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减少。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治疗措施通常会在重症病房重,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各项辅助治疗仪器。为了研究神经重症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实际效果,本次研究选择我院31例患者实施神经重症科在多参数监护下积极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现将研究内容与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实施本次研究的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我院医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根据自由组合的原则将患者组为观察组与对比组。观察组包含16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为(46.58±2.48)岁。对比组包含17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中间值为(47.71±2.36)岁。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征得患者同意,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其中。
排除标准: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如脑部肿瘤等,自身就存在精神障碍或者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在普通病房中接受治疗,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且患者只是简单的接受饮食与用药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患者在多参数监护下运用内科药物治疗,并且对患者开展24 h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饮食、环境、生命体征、康复锻炼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血压、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出现血压明显升高等不良状况,则及时联系医师进行诊疗。医护人员为患者创建静脉通路,对患者实施静脉补液。通过冰帽与冰枕等方法使患者的脑耗氧量得到显著降低,确保患者脑细胞不受损害。医护人员需要进一步强化患者的会阴部护理,积极预防患者的泌尿系统发生感染。医护人员增加对患者的按摩次数,按摩先从远端开始,再逐渐到近端,以此让患者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需要对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与临床效果总有效率进行观察。临床效果可划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个梯度,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例数×100%。显效的评判标准为患者的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与同型半胱氨酸等各项指标均已经恢复正常,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全部治愈;有效的评判标准为患者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效的评判标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所有数据都在SPSS21.0软件中展开处理,计数数据[n(%)],用卡方(χ2)进行检验,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比组,BI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与BI评分(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与BI评分(分,)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 在整体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6.77%(30/31),组中12例为显效,18例为有效;对比组为87.10%(27/31),组中10例为显效,17例为有效(χ2=6.306,P=0.012。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n(%)]
脑卒中在临床中被划分为神经系统疾病,大多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中包含有脑梗死。脑梗死实质上是患者脑组织受到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2],继而出现急性缺血缺氧的情况,进一步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症状的出现。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负责向脑部提供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情况,从而导致官腔出现狭窄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闭塞与血栓等情况。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8与白细胞介素-18等会影响患者的发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会增加过氧化氢与氧自由基的生成速度,使得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一定的损伤;同时其还可以让血管平滑肌细胞受到刺激,实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快速增殖[3],明显增多泡沫细胞,使得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增快。白细胞介素-8与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升高可表明患者存在有炎性反应。近些年我国危重症医学正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着,且神经专科重症也得到了组建[4],因为神经重症的发展,使得我国临床急性脑梗死的管理与治疗的高效性发展有了新的机会。
神经重症监护是在临床生理学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致力于神经系统治疗的专业[5]。中世纪欧洲由于脊髓灰质炎大范围存在,所以创建了一个特殊的病房,这个特殊病房逐渐发展成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监测技术与微侵袭介入技术在临床中的出现,导致在重症监护病房当中逐渐科学运用神经麻醉学与神经外科学的知识[6],使得现代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在短时间内发展完善。现阶段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需要具有基础的多参数监测系统,可以使患者的呼吸、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与血压等指标在同一时间进行监测,此外病房还应当配备有经颅多普勒超声、床旁脑电图、血气分析仪、床旁血液净化装置、呼吸机、血栓弹力图、血气分析仪以及移动CT等医疗仪器[7]。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人员包含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安排有神经重症监护医师或者是神经内外科专科医师,第二种类型是安排有神经放射医师或者是具有专业技能的护理队伍。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医师每日需要对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进行监护,对患者的脑血流、脑电活动与颅内压等实施监测[8],并对患者的心肺肾等脏器功能开展有效的安全评价,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脏器功能实施监护,可以在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开展科学的处理,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患者实施静脉或是动脉的局部溶栓处理[9],并且能够将减压手术应用在颅内压升高患者的治疗中。此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也需要一支专业的护理队伍来对患者实施护理,护理不仅包括了对患者实施的针对性个体护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并发症预防与按摩等综合护理,评估护理人员相关规章制度落实的安全护理,对患者宣教疾病知识的质控护理等[10]。专科护理要求相关护理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患者的病情情况,在患者发生意外状况时给予专业的抢救措施[11];安全护理要求相关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技能操作;质控护理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入院宣教、吞咽评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等[12]。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能够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更加有效,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刚入病房即可得到及时的诊疗,医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患者的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等基础诊疗[13],临床医师可以在1 h内做到动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完成对患者的床旁CT检查,可让医师尽早的为患者制订用药治疗方案[14-15]。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护理人员会从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得患者了解疾病与自身病情,保持积极心态[16]。并且在病房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使得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降到最低,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与深静脉血栓等不良症状,有效避免患者出现病情进一步加重或者是恶化的现象[17-18]。
综上所述,神经重症监护室中患者能得到更加全面的治疗。结果数据对比可表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比组,BI评分高于对比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比对比组高,这说明神经重症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更加显著。因此神经重症可以让急性脑梗死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日渐完善,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升高,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