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岩松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 凤城 118100)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提升,在临床医学治疗中,影像学设备得到了显著发展,将影像学设备应用到各种临床诊断中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学诊断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放射治疗、介入治疗中,利用碘对比剂进行影像学诊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碘对比剂的应用效率,降低碘对比剂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对碘对比剂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本文就碘对比剂在临床诊断中存在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针对相关不良反应提出具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对比剂主要成分为碘,在临床上将其称为含碘对比剂(iodinated contrast agents,ICAs),根据用处不同含碘对比剂再配置过程中浓度不同。在临床上采用对比剂主要是进行辅助检查,通过在临床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使用对比剂能够有效增强诊断患者内脏、器官、组织的对比度,进一步清晰地反映患者内脏、器官、腔道、组织的形态、轮廓、大小以及器官等病变情况,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对比剂。常用的碘对比剂包括优维显(碘普罗胺)、双北(碘海醇)、碘淳宁(碘克沙醇)等。在临床上,对比剂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能够广泛应用于血管成像以及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根据对比剂渗透压不同,可将其分为高渗、低渗以及等渗对比剂3种类型。高渗对比剂主要为离子型单体,低渗对比剂又能够进一步分为非离子型单体以及离子型二聚体两种。等渗对比剂主要是非离子型二聚体。另外,有机碘对比剂也有多种分类,主要包括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离子型碘对比剂常见的包括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等,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常见的包括碘化油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等。
目前,碘对比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全身性不良反应、急性肾损伤以及碘对比剂的血管外渗等。其中,具体不良反应主要为:
2.1 全身性不良反应 吴春梅等[1]学者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不良反应中指出,患者在进行诊断时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根据反应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急性不良反应以及迟发性不良反应两种类型。张海萍[2]指出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进行诊断过程中注射碘对比剂1 h内产生的不良反应,而迟发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进行诊断过程中,注射碘对比剂时没有立即发生不良反应,而是在注射后1 h~1周内逐渐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发生全身性急性不良反应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下患者,根据产生的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度3种类型。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和中度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霍然等[3]认为发生轻度不良反应时,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其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较短、产生的症状不明显,中度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具有较为明显的表现。通过研究分析表明,碘对比剂在发生中度急性不良反应时,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该过敏反应一般为假性过敏反应,并非由抗原-抗体结合导致的,而是在诊断注射碘对比剂时,对比剂与患者体内的蛋白相结合,从而产生抗原,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冉超[4]在分析碘对比剂不良反应信号时认为患者出现中度急性过敏反应后,主要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休克症状。当患者出现重度过敏反应时,会导致血脑屏障被损坏,引发癫痫等症状。
2.2 急性肾损伤 王冠杰等[5]认为急性肾损伤主要是指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过程中,通过注射碘对比剂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国际医学诊断标准中没有对急性肾损伤进行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不存在其他干扰因素下,发生急性肾损伤时,患者体内的血清肌酐值有明显升高现象。在分析急性肾损伤发生过程中,原本就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概率较高,占总发生率的25%,患有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概率为50%。由此可见,当患者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通过对患者注射碘对比剂时,发生急性肾损伤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较多,与碘对比剂剂量、给药途径以及患者自身的患病因素有关。高龄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概率更大。
2.3 碘对比剂血管外渗 何敏宁[6]在研究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不良反应过程,对患者进行碘对比剂注射时,还会产生碘对比剂血管外渗不良反应。在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碘对比剂注射时,注射的血管壁存在损伤现象,或者针尖不小心与血管壁接触到、患者静脉血管较细等,容易引发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现象。发生碘对比剂血管外渗不良反应时,樊庆利和杨微[7]在研究碘对比剂不良反应时认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者注射位置出现局部灼痛现象、有一定的压痛感,同时在碘对比剂血管外渗部位还会出现水肿和红斑现象,如果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现象较为严重时,会出现水疱、皮肤溃疡甚至软组织坏死等症状。发生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原因除了与上述原因有关外,在注射碘对比剂过程中,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引发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概率要大于普通注射器注射的概率。黄涛[8]认为当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过程中,发生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现象,需要及时停止注射,并对外渗位置和渗漏量进行检查,分析血管外渗程度,分为少量渗漏和大量渗漏。另外,何敏[9]研究认为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现象除了与采用注射器的规格不同有关以外,还与医护人员的注射技术有关,同时患者的配合程度、患者的身体素质等也直接影响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发生概率。
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根据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速度快慢进行区分。当注射对比剂1 h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被列入急性范围,当注射对比剂1 h~1周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被列入迟发性范围,当注射对比剂1周以上时间才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被列入晚发范畴。在临床研究中表明,对患者注射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后,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不良反应,有70%的患者注射对比剂5 min左右就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某些患者在注射对比剂1 h后才会陆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迟发性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容易出现血管性水肿、荨麻疹以及红斑症状。
诱发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因素主要与患者年龄、既往病史以及身体自身原因有关。发生对比剂不良反应人群多为儿童和中老年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和中老年人抵抗力、免疫力较弱,在诊断过程中对对比剂不耐受等因素造成的。既往病史常见于患有哮喘病、过敏、心脏疾病、肾病史等症状患者,临床上存在脱水、血液疾病等症状患者也会诱发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其中,血液疾病主要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等。当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和白细胞介素-2等药物时也会诱发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通过临床进一步研究发现,患有对比剂过敏史、海鲜过敏史的女性患者发生对比剂不良反应的概率更大,属于危险诱因之一。同时,哮喘在临床上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危险诱因,合并心血管疾病属于轻度不良反应危险诱因。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针对某些因食物因素造成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很多医师和患者往往存在误解情况,对因食物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不重视,从而导致救治时间被耽误。为预防患者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检测,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静脉注射试验方法、皮内试验方法、结膜试验方法等。其中,静脉注射试验方法主要是将同一品种对比剂按照浓度为30%、注射剂量为1 mL的配比缓慢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后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5~30 min,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以及荨麻疹、气急等症状时,属于阳性反应,需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停止对患者进行对比剂辅助检查。皮内试验方法是将同一品种对比剂按照浓度为30%、注射剂量为0.10 mL的配比缓慢对患者进行皮内注射,将对比剂注入患者前臂皮内,注射后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5~30 min,当患者出现超过直径1 cm红斑等症状时属阳性反应。结膜试验方法将同一品种对比剂滴入患者一侧眼内,剂量为1~2滴,观察时间为3~4 min,当患者眼结膜出现明显充血现象、血管怒张或曲张等表现属于阳性反应。
5.1 全身性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李元[10]在研究不同对比剂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为有效避免患者在注射碘对比剂过程中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由于碘对比剂自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注射和诊断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其中,最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碘对比剂在使用过程中的禁忌证、对碘对比剂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对患者注射碘对比剂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分析,评估患者在注射碘对比剂可能存在的危险情况,做好相关的危险评估工作。同时,医院需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培训,通过理论配合和实践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使用碘对比剂的能力,并熟练掌握碘对比剂注射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的急救措施,在发生不良反应或者意外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识别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别,并做好相应的急救工作。徐玉玲[11]在注射碘对比剂时,针对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时,需要严格禁止这类型患者使用碘对比剂进行诊断。另外,当患者在注射碘对比剂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轻微症状,医护人员就必须引起重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直到患者症状消失,同时对于发生重度不良反应患者,要第一时间停止注射碘对比剂,及时呼叫临床主治医师,进行心、肺、脑复苏,及时给予抗过敏、抗休克治疗。
5.2 急性肾损伤处理方法 杨亮和何争民[12]认为当患者在进行碘对比剂注射时,发生急性肾损伤症状时,需要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规避和降低急性肾损伤带来的危害。首先,在进行碘对比剂注射时,需要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分级,对高危人群慎重进行碘对比剂注射。在处理因碘对比剂诱发的急性肾损伤患者时,需要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碘对比剂,一般采用非离子型低渗或等渗碘对比剂,一般不采用离子型高渗对比剂。在使用对比剂注射过程中,需要进行碘对比剂预处理,将对比剂加热至37 ℃,并将对比剂放置在恒温箱中进行保温处理,能有效降低碘对比剂黏度,使患者局部耐受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进行充分水化处理,通过水化的方式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肾损伤发生,对患者造影前进行补液,能够有效纠正亚临床脱水现象,造影后补液还能有效减轻对比剂导致的渗透性利尿,缓解对比剂及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在进行水化处理时,首先在造影前,需要以1 mL/(kg·h)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12 h,使患者的尿量保持在75~125 mL/h,在造影后进行持续性的补液,时长为12~24 h。为避免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症状,还要正确计算碘对比剂用量,碘对比剂的最大使用剂量一般采用Cigarroa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或者参考2011《ACCF/AHAUA/NSTEMI治疗指南》,对患者肌酐清除率进行计算,测定对比剂最大使用剂量。同时,在进行造影时,根据不同造影方式,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在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时,确保手术操作无误的时候,采用投照体位有效减少每次推注量,使得总的碘对比剂用量减少,并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快速注射碘对比剂。对存在慢性闭塞性血管病变患者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要避免出现重复性操作,减少碘对比剂注射次数和药剂用量。针对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为避免出现急性肾损伤,需要严格控制碘对比剂的剂量。
5.3 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处理方法 出现碘对比剂血管外渗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因为穿刺操作技能不熟练、穿刺针的选择不当、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位欠佳以及操作者情绪紧张、渗透压过高及注射流速过快以及药物因素等造成的。在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碘对比剂注射时,需要配合相应的流速,选取适当的穿刺针头和导管,对穿刺针头进行有效固定。另外,当患者出现外渗现象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冷湿敷,并抬高患者肢体,促进患者血液回流,在创口部位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湿敷,能有效降低血管外渗现象。在预防碘对比剂血管外渗不良反应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渗漏情况进行有效处理,针对轻度渗漏患者可以从新进行血管穿刺,中重度渗漏患者需要停止相关检查,并根据患者渗漏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当发生对比剂外渗现象后,医护人员需要立刻停止注射,拔针前最大限度对对比剂进行回抽,利用棉签进行有效按压,并引导患者抬高患肢,进一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可以给予喜疗妥软膏进行治疗,起到抗炎、消除水肿、促进血肿吸收作用,进一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大部分情况下需要注射碘对比剂,在注射过程中由于患者身体原因、医护人员操作原因等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发生,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全身性不良反应、急性肾损伤以及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处等,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预防患者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在临床上采用静脉注射试验方法、皮内试验方法、结膜试验方法等方法能够有效对患者对比剂过敏等症状进行检测,针对已经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对比剂引发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等对症治疗,能够有效避免发生碘对比剂风险事件,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有效起到有效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