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昕,张 军,陈新玲,段玮杰
(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陕西宝鸡 721006)
急性呼吸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容易导致患者呼吸功能损伤,患者常见表现是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如果临床治疗不及时,则会威胁患者生命。急性呼吸衰竭对人体肺部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旦发生呼吸障碍,患者无法正常换气,则危及其生命安全。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需纠正患者缺氧状态,保持氧气供给充足,从而改善患者呼吸功能[1]。患者抢救中,建立人工气道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从而使患者呼吸道尽快通气,恢复原有的呼吸功能。无创正压通气作为全新的通气技术,有利于缓解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症状,加速患者病情康复,避免患者长期处在呼吸障碍的状态下,从而进一步提升疾病治疗效果[2]。为进一步了解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研究重点对临床实际治疗的过程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9.41±7.54)岁;重症哮喘11例,重症肺部感染9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9.64±7.36)岁;重症哮喘10例,重症肺部感染1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均满足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②合并意识障碍;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氧疗、祛痰、支气管扩张剂,对患者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观察组患者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使用Bi-PAP呼吸机(普朗医疗,型号:S1600型)对通气压力进行设置,包括压力支持通气及呼吸末正压通气。医生在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情况,取得患者配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呈半卧位,使用合适口鼻面罩进行掩盖及固定,连通输氧管后,根据患者呼吸衰竭情况调节,对吸气压力值进行设置,参数为6~10 cmH2O(1 cmH2O=0.098 kPa),等待患者逐渐适应通气后,增加压力值,保持在15~20 cmH2O,气道峰值压力处于35 cmH2O以下,对潮气量进行设置,参数为7 mL/kg。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呼吸末正压进行调节,保证吸氧浓度≤60%,血氧饱和度≥90%。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渐改善,为患者更换面罩吸氧,使患者恢复饮食及饮水能力。
1.3 观察指标 ①组间有效率对比。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恢复正常呼吸功能。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有一定改善,但呼吸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并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呼吸功能指标。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呼吸肌无力、肺水肿。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氧分压低于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分析(±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分析(±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1 mmHg=0.133 kPa
分组 例数 氧分压(mmHg) 二氧化碳分压(mmHg) pH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56.21±8.04 92.41±9.21 50.11±3.45 43.85±2.86 7.22±0.05 7.45±0.05观察组 30 55.94±8.41 98.85±10.63 49.85±3.64 38.41±2.11 7.31±0.03 7.46±0.04 t值 0.127 -2.508 0.284 8.383 -8.454 -0.855 P值 0.899 0.015 0.777 0.000 0.000 0.396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呼吸衰竭是多种因素引发的换气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无法保持正常呼吸,气体交换较为困难,部分患者合并低氧血症,以此诱发相关的病理性综合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急性气道阻塞性休克,进而产生肺通气及换气功能发生障碍,短期内发生呼吸衰竭,机体无法正常代偿,患者若没有及时抢救,会威胁到生命安全[4]。在临床研究中,多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发病与气道阻塞性病变相关,气管-支气管炎症及纤维化瘢痕等均可能导致患者气道阻塞,比如,处于慢阻肺加重期,患者气道痉挛及发生炎性水肿,导致气道阻塞,患者通气不足或通气血流比例失衡,部分患者发生呼吸衰竭[5]。人体肺部组织功能病变,发生肺气肿及肺炎、肺水肿等均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危重症,并发症与患者年龄因素相关,每年发生急性肺损伤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数量在70万以上,慢阻肺患者数量在128万,慢阻肺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高危群体[6]。
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危急,病情进展速度快,对患者呼吸代偿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部分患者多器官功能减退,无法维持身体正常机能。患者进行治疗,及时通气较为重要,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有创通气及无创通气[7]。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氧分压低于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观察组(均P<0.05)。无创通气操作更为方便,对患者机体功能伤害小,呼吸机与面罩相连后,使患者形成人工气道,以免患者肺部受到创伤,保持良好的肺部功能,患者接受率较高,有利于使人体基本功能改善,满足人体循环功能要求。
综上所述,临床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时,根据患者机体功能选择通气疗法,无创通气治疗方法在临床已经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有利于及时疏通患者气道,恢复患者气体交换功能,挽救患者生命。且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机体耐受性增高,该治疗方法总体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