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娜
(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197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2789-1974(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将图书馆划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型[1]。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是两类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图书馆。
2017年11月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条文第二十二条提到“国家设立国家图书馆,主要承担画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编制、为国家立法和决策服务、组织全国古籍保护、开展图书馆发展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其他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等职能。国家图书馆同时具有本法规定的公共图书馆的功能。”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公共图书馆学术能力时统计了国家图书馆的论文数据。
笔者选取了33家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公共图书馆和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2]作为代表,分析了他们近十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以此来探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科研产出能力、科研影响力和科研方向上的现状和趋势,并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
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针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科研产出和科研热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余丰民(2010)[3]、李维(2015)[4]、何传超(2019)[5]、钱敏(2020)[6]等分析了相关论文的产出情况和关键词共现或聚类图谱,比较了其异同点,但他们分析的文献对象是通过检索“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得到的,因此以上文献分析对比的是研究对象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论文情况,并不能体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作为两类主要图书馆在研究主题上的差异。朱玉奴(2010)[7]通过作者机构将文章分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两种类别,并且也分析了他们的发文情况和主题方向,但数据源是从CSSCI数据库检索得到的,数据规模要比中国知网少很多,并且只检索了2005年至2007年三年的数据,时间跨度也不长。
笔者选取收录范围更广的中国知网数据平台,分别检索了2011年至2020年33家公共图书馆和42家高校图书馆发表的期刊论文。经统计,十年间公共图书馆馆员共发表了14655篇,高校图书馆馆员发表了8226篇。为了研究他们的学术影响力,笔者对以上文献的被引频次和期刊复合影响因子进行了标引。
根据以上文献信息,笔者通过EXCEL统计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科研产出情况和学术影响力,还运用Derwent Data Analyzer(简称DDA)和VOSviewer对他们的合作情况和主题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更广泛的数据集合、更长的时间跨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两类图书馆在学术研究上的共性和差异。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各年度的发文量如图1所示。整体上看,公共图书馆每年发表的论文均多于高校图书馆,但他们的发文量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发文量较多的年份是2011年至2015年,随后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直到2018年又达到一个高峰。2017年11月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这与2018年出现的发文高峰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2020年公共图书馆发文量出现了另一次大幅度下降,成为十年间发文最少的一年,这可能与2019年底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关。这次疫情导致了大量的公共图书馆无法正常开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科研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相对而言,在同样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文不降反升,可见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出现重大卫生公共事件时的科研能力依旧非常强劲,论文产出几乎未受到太大影响。
图1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逐年发文量
表1分别列举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发文较多的前10个机构。从发文数量上看,国家图书馆近十年共发表了3118篇论文,占到公共图书馆发文量的21%,发文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这与国家图书馆的行业地位和人员数量都有一定的关系。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18》数据显示[8],国家图书馆2017年从业人数为1517名,将近占到所有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1/5,因此只单纯地比较各馆的发文数量并不能完整呈现他们的科研能力。鉴于此,笔者根据官方网站公布的图书馆年报、图书馆介绍以及调研数据统计了各图书馆的在职员工人数,由此对比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人均发文数量。
表1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发文情况排名
从论文总数上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河南省图书馆的论文数量都高于所有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十年间共计发表了485篇论文,略高于公共图书馆中排名第八的湖南图书馆。
从人均发文数量上看,最高产的是重庆图书馆,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人均发文量都超过了3篇,科研能力相对较强。这十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人均论文数平均值分别为2.43和1.99,中位数分别为2.35和1.58,标准差分别为0.75和0.93。由此可以看出,这几家主要公共图书馆人均发文量整体表现要好于高校图书馆,并且各公共图书馆之间人均论文数的差距也相对较小,科研实力相对均衡。
因此,不管是从发文总量还是人均发文量上看,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2.1 从论文作者数量角度看合作情况
笔者分别统计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作者发表论文的作者数量,如图2所示。公共图书馆作者发表的14655篇论文中有11181篇论文是独立发表的,占到论文总数的76%,合作发表的论文只占24%。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了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可见公共图书馆馆员更倾向于独立发表学术观点,对于合作研究缺乏自驱力和积极性。高校图书馆发表的论文数量随着作者数量的增加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相对公共图书馆而言,降低趋势非常缓和,其中由单个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284篇,占到论文总数的40%,合作发表的论文占到了60%,可见高校图书馆的学者更倾向于合作研究,当然这与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和机遇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与高校院系的联系更加紧密,服务对象的科研能力也相对更高。
图2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论文作者数量分布
3.2.2 从合作机构数量角度看合作情况
笔者选取了发文量超过200篇的50个机构,包括28个公共图书馆和22个高校图书馆,利用DDA绘制了机构之间合作网络,如图3所示,其中有10个公共图书馆和4个高校图书馆未出现在合作网络中。
图3 发文较多的机构合作情况
在出现合作的36个图书馆中,与其他机构合作最多的是国家图书馆,它与13家机构合作发表了30篇论文;其次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它与11家图书馆合作发表了38篇论文;除此之外,上海图书馆与9家机构合作发表了24篇论文。
合作产出论文数量不低于20篇的还有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他们分别与其他机构合作发表了35篇、24篇、21篇、20篇和20篇论文,以上图书馆都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除了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以外,其他图书馆合作产出的论文数量都未超过10篇。
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合作最为紧密,他们合作发表了16篇论文,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他们合作发表了10篇论文。
综上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除了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略有优势外,其他公共图书馆不管是合作机构的数量、合作产出的论文数量还是合作次数方面与高校图书馆比都相去甚远。
3.3.1 从期刊影响因子角度看论文影响力
期刊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笔者根据中国知网2020年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查考了所有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数据。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馆员发表的论文分别刊载在1403种和1089种学术期刊上。图4全面展示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馆员发表的论文在发文数量和期刊质量上的分布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刊载论文超过50篇的期刊影响因子都分布在[0-3]的区间内,并且公共图书馆的论文总数要高于高校图书馆,但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因子明显高于公共图书馆。笔者分别列举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发文较多的20种期刊,如表2所示。公共图书馆在前20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计6757篇,占论文总数的46%;高校图书馆在前20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计4482篇,占论文总数的54%,两者都占到一半左右,可见前20种期刊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期刊。
表2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发文较多的期刊
单从论文数量上看,公共图书馆发文最多的期刊是《河南图书馆学刊》,刊载了769篇论文,高校图书馆发文最多的期刊是《图书情报工作》,刊载了610篇文论。发文较多的20种期刊中,公共图书馆发表的论文均比高校图书馆发表的论文多。
从期刊质量上看,公共图书馆发表论文最多的4种期刊影响因子均小于1,而高校图书馆发文最多的4种期刊影响因子均大于2,并且都属于图情领域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认定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为准)[9]。排名前20的期刊中,公共图书馆只有6种期刊是核心期刊,而高校图书馆则有10种。公共图书馆发表的所有论文中,平均影响因子为0.68,而高校图书馆为1.49。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的论文影响力要比公共图书馆高很多。
图4还显示,影响因子大于4的高质量期刊中,高校图书馆发文的期刊数量更多。据统计,高校图书馆共有23种期刊,公共图书馆共有5种期刊。这些期刊中,刊载论文最多的都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刊载了高校图书馆45篇论文和公共图书馆66篇论文。而除了《中国图书馆学报》以外,其他高质量期刊都不是图情领域的专业期刊,它们主要涉及了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法律和人文社科类这几个领域,通过分析这些论文的主题和作者发现,大部分论文都是高校图书馆与高校的学院或者科研院所合作发表的,大多数研究内容是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他学科领域的论文或专利进行分析解读。可见,高校图书馆作者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更胜公共图书馆作者一筹,他们合作产出的论文在其他学科期刊上的分布更广,论文影响力也更高。
图4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发文期刊分布情况
3.3.2 从篇均被引频次角度看论文影响力
文章被引频次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表征了论文被业界的认可程度,因此笔者统计了每篇文章的被引量,并计算了两种类型图书馆作者在各个年份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再除以论文总数得到当年的篇均被引频次,其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虽然公共图书馆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要远胜于高校图书馆,但篇均被引频次却相对较低。公共图书馆篇均被引频次的均值为2.81,高校图书馆篇均被引频次的均值却高达6.42。
由于被引量会受到论文发表时间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发表时间越早的论文被引量越高,所以被引频次一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图5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篇均被引频次大致遵循了以上规律,略微不同的是某些年份的篇均被引频次出现了陡然走高的现象,如高校图书馆2014年的篇均被引量。究其原因是2014年的一篇论文是在所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另外还有多篇论文被引频次超过100次,比其他年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都要多。
图5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篇均被引频次分布情况
在相同领域的同一年份内,高校图书馆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公共图书馆,可见高校图书馆论文的平均质量要比公共图书馆高很多。
为了探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研究主题上的分布情况,笔者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了论文主题聚类图谱,如图6和图7所示。公共图书馆馆员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围绕着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研究的,涉及的主题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6 公共图书馆主题聚类
图7 高校图书馆主题聚类
(1)针对古籍保护、古籍修复或者重要建筑物的研究。
(2)针对民国时期文献和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或者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
(3)在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技术背景下,针对图书馆转型(如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和图书馆服务创新、服务模式转变的研究。
(4)针对阅读推广、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等读者服务方面的研究。
(5)针对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设以及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6)针对图书馆员和读者这两种图书馆角色的研究。
(7)针对少儿图书馆的研究。
高校图书馆馆员发表的论文则是围绕着图书馆或者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涉及的主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或高校发展针对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等的研究。
(2)利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等方法的可视化分析研究。
(3)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有技术条件下,针对图书馆转型(如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研究。
(4)针对阅读推广或者微信等新媒体在图书馆服务上的应用研究。
(5)关于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服务的研究。
(6)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7)关于元数据、电子资源、数字人文、数据库、开放获取等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研究。
从以上研究主题的侧重点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作者在图书馆转型、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阅读推广这3个方面都有较高的关注。不同的是公共图书馆作者还热衷于对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或者民国文献、地方文献数字化问题的研究以及从图书馆建设的角度思考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同时对图书馆员以及读者这两类人群和少儿图书馆也进行了研究探讨。高校图书馆则更关注学科服务、双一流建设,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等可视化工具的应用以及高校图书馆联盟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中的作用,还有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
以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跟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用户群体和自身定位有很大关系。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更加丰富,在古籍资料、地方文献等特色馆藏方面更有优势。国家图书馆承担着古籍保护和开展图书馆发展研究的职能,以国家图书馆发文量在公共图书馆的比重,它在这两个主题上的贡献也可见一斑。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是各个阶层、各种年龄的社会大众,用户群体更加多样,这更有利于其对图书馆角色中馆员和读者群体的研究。少儿图书馆则是公共图书馆独有的服务模式,因此也是不同于高校图书馆的研究重点之一。
而高校图书馆是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的,用户需求主要集中在高校发展、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因此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工具研究学科发展趋势和利用慕课平台、积极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更胜一筹。另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图书馆界非常重要的组织,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和共享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馆员也更热衷于对于这些主题的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发文数量、合作情况、论文影响力和主题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间,公共图书馆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多,高校图书馆作者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从人均发文数量上看,10家主要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水平要高于高校图书馆,并且公共图书馆之间的科研实力也更加均衡。
从合作情况上看,公共图书馆作者更喜欢独立发表论文,与其他学者的合作意愿较低,高校图书馆作者则更倾向于合作发表。在合作的机构数量上,除了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表现较好外,其他公共图书馆的合作机构数量都很少,合作次数也不高;高校图书馆则不同,有6家高校图书馆在合作机构数量和合作产出论文数量上都名列前茅。
从论文影响力上看,公共图书馆作者发表的论文大多分布在影响力较小的期刊上,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较少,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也较低;高校图书馆作者发表的论文中,刊文最多的20种期刊一半都是核心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也比公共图书馆相对较高,总体来说,高校图书馆的论文影响力要明显超过公共图书馆。
从主题方向上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论文对图书馆转型、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阅读推广这几个共性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由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承担的职能不同,公共图书馆的论文还更加关注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民国文献、地方文献数字化、图书馆员、读者、少儿图书馆这些方面的研究。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则更集中在学科服务、“双一流”建设、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等可视化分析、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以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是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践行者,重视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情况,了解了他们的科研产出能力、科研成果影响力及研究热点分布。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比如积极鼓励高校图书馆馆员参与科研工作,发表科研成果;强化公共图书馆馆员与馆内或者馆外人员的合作意识,提高论文水平和科研能力;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色资源和角色优势,深入挖掘不同的研究主题,引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