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鸣 邹雅婷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从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到2020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的下发,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持续关注的重要命题。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文化象征,记录着城市的文明和记忆,承载着文化的收藏、传承、传播的责任[1]。但地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特殊,通常依附于地方文献、非遗、民俗习惯,呈现形式有限而传播渠道受阻,难以真正走入人们心中,融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传统文化有了活力才能更好地与当代对话,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无疑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公共图书馆应把握文旅融合的契机,利用文化旅游的结合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自习总书记提出“让文物活起来”以来,不少学者对各领域的“活化”进行了研究。文化遗产“活化”是对特定地理空间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过程[3];经典文艺作品的“活化”是指对馆藏作品由物质的静态保存到文化功能的动态发挥的过程[4];文化遗产的“活化”关键就是要使传统文化焕发当代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遗产保护和民生发展服务[5]。因此,传统文化的活化是一个过程,是对传统文化活态的传承。公共图书馆活化地方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调用现有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隐藏资源,并谋求现代发展需要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在融合中活化传统文化,在活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2020年底,中共中央在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图书馆法》中也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同时,文化符号,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近代史迹,均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6]。长沙图书馆馆长王自洋也说过,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只有知道优秀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才会更好地热爱这座城市,这份热爱是一种内生的动力,可以激发人们建设城市的激情。公共图书馆活化地方传统文化既是国家发展长远的战略需求,又是当下突围传统文化发展困境的紧迫需求。
1.2.1 创新文献资源建设,活态呈现
创新文献资源建设,意味着引入新颖的创意和创造性元素对传统的文献形态进行补充和调整,使地方传统文化在呈现样式上拥有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更大可能性,挣脱枯燥古板的固有印象。公共图书馆活态呈现传统文化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创造性转化,在搜集文献和识别文献价值的过程中,挖掘地方文献的可转化性,探究如何以多种载体形式呈现给读者;二是创新性发展,寻找传统文化同当代发展的连接点,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其他范畴的建设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再生。
1.2.2 改善文化推广方式,活态传播
改善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推广方式,意味着开发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使传递、分享与交流传统文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事情。现代的公共图书馆应以发展的眼光探寻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播路径或是如何将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到其他推广服务当中去。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活态呈现工作为传播奠定了基础并创造了可能性,也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从“有”到“被认知”的转变。
1.2.3 提高阅读活动质量,活态利用
公共图书馆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利用方式之一是将其融入到日常活动中,同时图书馆最主要最根本的活动即阅读活动。所以活态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调动传统文化在图书馆的读者活动中的能动性,使传统文化成为读者活动的重要吸引因素。同时带领读者深刻解析传统文化的内涵,在阅读活动中感知传统文化的思想。提高阅读活动质量首先要做的是保证活动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其次是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工作,广泛地吸引读者参与。
在高科技、快节奏的新时代,人们争相学习新技能,而能够自发地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将自身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传统文化上的人却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的活化愈发成为公共图书馆传播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山西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交流会的举办[7],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服务业务培训[8]等,都是公共图书馆承担起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责任的体现。尽管公共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地方传统文化的活态工作上也提出了不少举措,但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
地方文献建设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得到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的普遍重视[9]。浙江省自2010年就试行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对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在制度的建立、文献收集的种类与文献组织利用三方面做出了规定。国家图书馆也受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委托成立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调研小组。
表1 基层公共图书馆各类文献馆藏情况统计[10]
调研数据显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馆藏量虽比不上图书与报刊,但仍旧比较可观。但大部分征集整理的地方文献资料并没有经过载体或形式的转换,公共图书馆保存的地方传统文化多依托于传统古籍图书、报刊、地方志等文献资料而存在[11],呈现形式与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公共图书馆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推广的重点与难点是寻找准确的发力点,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推广主要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进行,线下开展文化专题讲座或文化作品展示。不少省级公共图书馆已构建起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讲座品牌,如首都图书馆的“首图讲坛·乡土课堂”等,致力于利用讲座活动讲述地方文化。线上以地方文化数据库为核心进行网络推广服务、以图文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阅读推广信息等,如上海图书馆精选500种家谱供读者在线阅览全文[12]。
就讲座类、展览类活动而言,所需开支较大使得活动频率得不到保障,难以营造读者的心理适应感及常态化,同时限制了活动的体系化建设,削弱了读者对文化内容的整体把握。
就数据库与微信推文而言,一是线上数据库的使用自主性较高,需要学习与适应的过程,才能使数据库发挥其效益。在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的抽样调查中,听说或使用过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库——“吴越文化特色库”的读者仅占35%,知道图书馆有“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业务的不足一半[13]。二是微信推文虽呈现丰富,能够做到图文并茂甚至是可插入音视频,但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浏览量不够,推广的效果与预期存在落差,推送的精准度与效率都有待提高。
表2 2016—201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部分业务活动与经费收支情况
表3 2020年7月-11月全国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微信监测统计数据
阅读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向读者传递馆内文献服务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径,但地方特色文献带有专业性、研究性和行业性,一般特藏书库主要收藏一些价值较高的珍本、善本、手稿、地方文献等,且出于长远保护的目的不对外借阅[10]。在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存在有推荐书目却没有指导意义,有专家解读却没有参考价值,有阅读活动却没有实际帮助[14]的问题,如青浦图书馆的“清阅析读”阅读推广品牌中,读书沙龙析读地方文献比例偏低[13]。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调用程度并不高,导致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也难免存在缺欠。
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8个主类中有4个主类(E遗址、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中的传统手工艺品、H人文活动)包含文化资源。其中E、H两大主类大都属于文化资源[15]。E类建筑与设施以及H类人文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公共图书馆完全能够基于丰富的传统文化馆藏资源进行创造性建设,使地方传统文化有更多机会以更多元的形态呈现出来。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作为吸引物的特定旅游形式,其活动与某种文化形态相关联[16],同样,也是以旅游作为途径的文化学习形式。因此,在文化旅游的推广与开展中,旅游活动与文化学习活动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公共图书馆惠民工程发展的向好态势,使得图书馆的网络关注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宣传。旅游业需要看到图书馆正面形象的无限影响力,并与之合作[17]。在文化推广中糅合旅游宣传,探索推广地方旅游的着力点;又在旅游推广中融入文化因素,寻找推广地方传统文化的抓手,只有两者深入结合,才能实现文化与旅游推广的双赢。
总体而言,文旅融合产业链是以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满足文化旅游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一定时空范围内,文化企业、旅游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关联关系形态[18]。具体而言,可以将文化旅游产业链看作4个环节——上游、中游、下游与终端消费者。其中上游为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经中游实现文旅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和下游的宣传推广,最终为文化旅游消费者所利用。通过链连接各个产业,可以提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调用效益,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图1 文化旅游产业链
结合文旅融合的大环境,将活化地方传统文化渗透到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并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主体性,是探索实践路径的关键所在。具体可从3个方面展开。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面,一是做好馆藏文旅资源的形态多元化,二是在馆舍建设中融入传统元素,使馆舍也成为一种文旅资源,馆藏与馆舍建设融合发展。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依托线上线下双渠道将文化旅游融合推广:线上优化传统文化的推广内容,将旅游景点的介绍融入其中,线下改进文化传递的方式,以模拟旅游体验的形式带给读者更好的文化体验感。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利用方面,一是在公共图书馆馆内做好传统文化的解析与导读,二是走出公共图书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走读”,馆内馆外协同发展,进一步保障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图2 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活化地方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主题图书馆的理念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为满足特定读者的需要,集中专门文献,开辟精、专服务[19]。如东莞图书馆的粤剧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的盲文分馆、围棋分馆等,以主题化建设更全面地满足读者需求。公共图书馆在活态呈现地方传统文化方面借鉴主题图书馆的做法,有利于在为传统文化提供展示机会的同时优化读者的体验感。
4.1.1 创新馆舍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地标
随着研学旅行热度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凭借自身丰富的文献馆藏与文化底蕴,成为文化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公共图书馆应当把握契机,将地方传统文化展示出来供学生感受学习。
在图书馆的外观上,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保留与创造,从整体来看,色彩基调与建筑结构都有利于展现公共图书馆在建筑风格上的独特性,展现出传统文化沉稳深刻的魅力;从细节设计来看,名人雕像、历史事迹壁画等能够促成记忆点的构造,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从地域文化中凝练出的设计又能引发读者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很多图书馆都凭借其外观的优越性成为当地著名的文化地标,如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被视为“民智泉源”所在[15]。
其次,公共图书馆也可通过馆内布置来展现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风貌,在装修风格、物件摆放、文献存放等方面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如云龙区图书馆,在设计理念上多处融入汉文化元素,汉砖、竹简、《车马出行图》中的轺车造型等在图书馆多个地方均有体现[20]。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内部用端庄雅致的阅览书架、桌椅和精致温馨的阅览灯具营造出典雅、静谧、休闲的空间氛围[21]。即使这些布置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无声的,却也不失为一种“丰富的安静”。
4.1.2 创新馆藏建设,萃取特色旅游资源
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在资源开发与信息组织上的优势,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萃取景区有价值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并整合汇聚为可用度高的旅游资源。具体做法有:①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一方面是直接转化,如电子扫描等操作。另一方面是创造性转化,在载体层面,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影音作品,开发多载体“纸影音”俱全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内容层面,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并编制全新文旅资源,如“文化地图”“文化导航”等,详实地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归纳汇总,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普及。②文化数据库向文化旅游数据库的转变,数据库中不仅包含地方文献、古籍和地方志等资源,更应当引入对名胜古迹、当地文化艺术乃至当地特产等信息记录,为读者开展旅游活动、进行旅游咨询提供便利。如上海宝山区图书馆“长江口民俗文化数据库”,广元市图书馆“广元市文化旅游数据库”等[22]。文化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使得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社会效益得以有效提升。
文旅融合意味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在公共图书馆地方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表现为:一是在内容上,善于接纳旅游信息资源,将文化信息与旅游信息融合推广;二是在形式上,突破传统方式,通过场景营造、感官营造等,赋旅游体验感于文化体验感上,以加深印象,增强读者的黏性,进一步保证推广效果。同时,全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带来机遇,开辟了网络推广的道路,公共图书馆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可操作范围内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推广工作。
4.2.1 优化网络推广内容,借力旅游宣传达成双赢
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19年全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值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23]。因此,在旅游业充分看到图书馆的正面影响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也应当看到旅游业积极的作用。在线上进行传统文化推广时,借助旅游业宣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对历史名迹、文人遗址等典型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旅游地标的宣传。同时,已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创新利用现有资源,将图书馆数字化馆藏资源与旅游景点融合呈现给读者,积极做好线上引导工作,让读者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具弹性。
旅游宣传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充分展现了两个点:一是风景,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新鲜感;二是风情,利用社会旅游资源迎合人们心理上对于生活节奏好、生活习性好的体验需求。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旅游宣传资源的吸引力,在可视化强的影视片宣传资料中加入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阐述,让读者随着宣传视频下意识地了解文化内涵。如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青秀区图书馆,通过制作文旅融合宣传片,植入文化培训、旅游导赏等内容来实现高效推广。浙江图书馆在2019年开展的“跟着布可神游澳门”主题活动中,以书籍阅读和文旅景观相互融合的方式,通过线上官微主推澳门旅游、饮食、戏曲、语言、建筑、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引导读者更好地了解澳门,并通过提供奖励的方式积极引导读者参与“21天阅读计划”的打卡[24]。
4.2.2 改进文化传递方式,借助旅游体验实现共赢
首先,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线下推广,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的机会。内容上,不局限于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讲解或展示,而是在加入对景点的描述与展示的同时注意平衡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除了对文化内涵的传播之外,能够结合当地的文化地标进行旅游攻略推荐,或是引导读者互动,分享对文化的理解或对旅游的体验都能够有效地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如泰宁县图书馆举办的各类旅游风光图片展览,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绝美风光与风土人情[25]。方式上,突破传统的“教科书式”讲解,更多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开展体验式推广,学习拳术并非要到少林寺,绘制年画也未必要去朱仙镇。在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体育等实操性很强的内容,给读者提供对文化的体验感也是加深对文化理解的方式。如云南省图书馆开展的迎新春传拓技艺观摩体验活动,沈阳皇姑区图书馆的“古法造纸”体验活动,都是活态推广传统文化的范例。
其次是善于发现宣传传统文化的机会,无论是宣传栏的海报,还是大厅陈列的图示,都能够利用起来。同样不局限于单纯的文化罗列,借助一些有趣的、形象的旅游景点或活动,赋文化灵魂于旅游地标,既能够促进读者对文化的接收也有益于提高旅游业获取关注的可能性。
当前,人们阅读的习惯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日益显现,“浅阅读”成为阅读主流[26]。具有时代性和内隐性的传统文化受到大众广泛与深入阅读的可能性更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能够带动读者树立深入阅读的思想观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馆内馆员深入导读地方文献,带领图书馆读者感受地方历史变迁、生活习俗缩影的内涵,到发动并统筹读者走到馆外、深入实地,用脚步丈量每一处文化地标的历史印记,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长沙图书馆的“长图出发·阅见长沙”活动是一个将二者结合得很好的实例,读者只有在完成前期的文献导读,即完成相关文献的阅读,才能获得进行实地“走读”的资格,在建立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再去“走读”,无疑能够帮助地方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们心中。
4.3.1 提高馆员素质,保证传统文化“导读”
公共图书馆在人才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基础性人才较为充足,专业性人才明显缺乏[27]。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的晦涩难懂日渐脱离现代语境而对专业性解读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对馆员的工作要求与培养方向也需要做出调整。一方面,重视培养馆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阅读习惯,在馆内构建阅读推荐、阅读分享与阅读考核评价一体化机制,激励馆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培养起馆员的特色讲解风格;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与旅游业、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合作,搭建文旅复合型人才联盟,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培养新型复合人才。在全民阅读的倡导下,文化旅游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相应的人才联盟逐步兴起,如张家口市2020年10月成立的文旅人才培养联盟、海宁市2021年6月成立的文旅产业产教融合联盟都致力于为文旅融合事业培养专业人才。公共图书馆可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求与文旅人才联盟的合作,为传统文化推广事业奠定人才基础。
4.3.2 寻求跨界合作,保障传统文化“走读”
所谓地方传统文化“走读”指的是公共图书馆组织读者走进当地的文化地标,以旅游的形式切身地感受地方特色文化。“走读”涉及的产业多元性对公共图书馆保障“走读”活动的完整性提出了主动谋求跨界合作的要求。更有公共图书馆直接与旅游景点合作打造活动地点,如泰宁县图书馆与明清园联合打造明清园国学基地,把馆内传授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坛”阅读品牌活动带入景区[25],大大提高了阅读活动的知名度与参与度。
传统文化走读活动的开展与要求分为3个模块,分别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与文化旅游产业链相适应,上中下游的各产业主体参与到活动开展的各环节中,遵循“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其他合作单位加持”的原则,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参与主体关系图示
“走读前”:与旅游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制定方案,具体包括时间、路线及饮食等的安排等;与保险机构签订好相关协议,为读者出行做好保障;与媒体产业合作做好活动宣传,提高活动的知晓度。“走读中”:配备图书馆工作人员与其他专业机构人员,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前者做好与图书馆的联系沟通,后者负责做好科学的旅游规划与安全保障等工作。“走读后”: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寻找与当地媒体的合作,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同时,公共图书馆需做好活动总结并鼓励活动参与者撰写有质量的心得体会或报告。公共图书馆在活动总结中归纳活动开展的经验与不足,从读者撰写的心得中获取反馈,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以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阅读活动品牌的建设。上海图书馆开展的“微阅读·行走”系列活动就是旨在通过线下活动品牌包括海派人文行走、文化传承、戏剧演艺三大方向来呈现线上推荐的电子书内容。在线下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多方联动,与相关书籍的作者、美术馆、剧院、少年宫等进行合作,为“走读”活动提供保障。
公共图书馆活态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持续且持久的过程,活态呈现、活态传播与活态利用3个维度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活态呈现为活态传播加持,活态传播又推动活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需要依靠图书馆专业的增益,传播与推广需要图书馆、媒体、读者各方的协助,而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价值最终体现在“利用”上,体现在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9]。因此,文旅融合与公共图书馆活化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可行的、有价值的,但同时也需量力而行,重视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活力向文化的持续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