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孤独症群体的图书馆音乐文化公共服务初探*

2022-01-22 07:33
图书馆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群体康复图书馆

何 晶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110167]

1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指出,我国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平等接受教育、劳动就业、平等参与文化活动、享有各项社会保障等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格外关心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无论是地方考察还是出席相关会议等,经常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他明确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图书馆法》)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保证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也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音乐文化公共服务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地位也日渐提升,已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推广可以向公众普及音乐知识,培养公众对音乐的爱好,提高公众的音乐素养[1],有助于公众了解图书馆。对于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儿童来说,音乐文化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在公共图书馆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可以帮助他们从封闭环境中走出来,实现“残健融合”。

2 图书馆音乐文化公共服务对孤独症群体的意义

2.1 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意义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广泛性发育障碍,发生在3岁前,多见于男孩。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行为重复刻板等。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孤独症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0-14岁的儿童超过200万,并且每年以20万的速度增长[2]。

国内外多年来的临床应用证实,音乐对孤独症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孤独症儿童参与各类音乐活动,能通过聆听、欣赏、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方式,提高个人与他人互动时的关注力、理解力、语言能力、规则意识和情绪表达能力[3]。孤独症儿童在进行音乐治疗后,能适当地和同伴玩游戏,在指令跟从、配合、专注力与训练技能完成程度等方面进步明显[4]。江苏师范大学的张煦涵在为期3个月的音乐治疗结束后,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发育商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发育商比较

由表1数据得知,参与音乐治疗的患儿,其语言能力和语言理解及发育商都明显比对照组高,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正常治疗中加以音乐的成分,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交流方面还是在行动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5]。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 公共图书馆对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意义

目前对孤独症群体的有效治疗方式是康复训练。其中“融合”教育非常关键:即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游戏。与普通儿童的互动有助于改善他们的感知、认知、语言、社交能力。目前国内的现状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不被社会理解、接纳,不能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很难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当特殊孩子们在一起接受教育时,没有机会与普通儿童进行互动交流,“残健融合”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孤独症患者很难融入社会,只能蛰居家中。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容易导致孤独症群体的家庭长期处在压抑的氛围中,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公益性、普惠性、均等性使之成为孤独症儿童能够不受歧视地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融合”的理想场所。公共图书馆向孤独症儿童提供音乐文化服务,使孤独症儿童可以和公众一起参加活动并互动,有助于他们提升语言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走出封闭空间,通过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实现“残健融合”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认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助于消除歧视,有助于缓解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社会压力、心理压力,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3 公共图书馆为残障群体服务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服务残障读者,为残障读者提供精准服务,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此,笔者通过知网查询了相关资料以获取理论指导,并通过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官网查询了其为残障群体服务的情况。

3.1 理论研究

重点对为孤独症群体服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必要的法律支持。《图书馆法》主要对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读者权益做出了保障,规定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单独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规定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6]。《图书馆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保障了孤独症群体的文化权益。二是普遍认同的公共图书馆优势。大家都意识到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友好包容的社会场所,拥有海量的绘本图书、音像或电子资源,具有开展融合教育活动的情境优势[7],有着学校和康复机构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非常适合孤独症儿童开展“融合”活动。三是对公共图书馆为孤独症群体服务的构想。比如:安琳的公共图书馆感统故事会融合活动方案设计[7]、兰海燕的为自闭症儿童建立图书馆的设想[8]等,对公共图书馆开展自闭症群体服务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四是指出了图书馆为孤独症群体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图书馆对孤独症群体存在认知、经验方面的不足,导致了相关公共服务迟滞;(2)特殊馆藏资源缺乏,没有专门针对孤独症群体开发的视频资料、有声图书、玩具、电脑软件等;(3)受所学专业限制,图书馆员普遍缺乏为特殊群体服务的专业知识,对孤独症更是知之甚少。在硬件和软件皆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寻求对策,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为孤独症群体提供康复教育的平台。

3.2 实践研究

3.2.1 公共图书馆服务残障群体的成就

笔者通过网络调研,对部分公共图书馆所开展的特殊群体服务情况进行梳理和概括,见表2。

3.2.2 公共图书馆在残障群体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各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残障群体方面一直在努力,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既有专门服务残障群体的服务品牌,又有与之对应的阅读推广活动。如辽宁省图书馆的“对面朗读”,广州图书馆的“盲读快乐营”等。但是,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忽视了孤独症群体,导致了相关服务缺失;二是已经为孤独症群体提供服务,但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服务形式是在每年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为时间节点,开展一些以宣传为主的公益活动,虽然能取得呼吁社会对孤独症群体关注的宣传效果,但是缺乏实用性,尤其是对孤独症群体有明显康复作用的音乐文化公共服务并不多见。如果对孤独症群体需要的“融合”只是立足于公益活动的话,那么服务深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知网查询到的论文可以看出,一些图书馆员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给出了详细、务实、具备可行性的服务方案,但是仍然存在于纸面上,有待于付诸实践。

表2 全国部分公共图书馆残障服务情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特殊群体生存状态重视程度的提升,视障、听障群体的数量逐年减少,而精神、智力类残疾,尤其是孤独症群体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面向孤独症群体的公共服务也要与时俱进,迎头赶上。通常各省会城市以其医疗和教育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来自省内外的孤独症家庭,他们常年在各个康复机构训练,身心俱疲,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他们有文化需求,有意愿参加免费的音乐文化活动来缓解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因此,省级图书馆要率先垂范,面向孤独症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可缺席。

4 面向孤独症群体提供音乐文化服务的思考

音乐文化公共服务是系统化的服务,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专业化人才非常关键,因此,为孤独症群体提供优质服务需要强大的团队。如何为孤独症群体提供温馨务实的服务,笔者从多个角度展开了思考。

4.1 提高思想认知,开拓新服务领域

由于存在刻板行为等问题,孤独症群体可能会出现突发情况,比如情绪波动大,突然发脾气哭喊,自伤等行为,因此面向孤独症群体的服务难度系数不小。对于馆员来说,一是要提高思想认知,端正服务态度,消除歧视心理,要意识到为精残、智残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图书馆填补服务空白,进一步发挥其服务职能的新平台、新路径。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要敢于作为,勇于担当,不能因为怕麻烦而敷衍塞责甚至回避。要迎难而上,要意识到这是锻炼自己业务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途径之一。笔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接触的是视障和听障读者。视障读者到访,馆员负责接送,保障他们在图书馆内的安全。听障读者到访,用简单的手语和纸笔进行交流。相对于听障和视障人群,为孤独症群体的服务需要馆员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

4.2 丰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范围

对于孤独症群体的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公益活动,应该丰富服务类型,拓展音乐文化活动的范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公众前来。公共图书馆的音乐文化推广活动很多,大型舞台活动、音乐赏析、电影赏析不一而足。但以提升孤独症群体音乐素养、丰富孤独症群体文化生活为主旨的音乐活动还比较少见。要开发多样化的音乐文化推广活动,如音乐会、音乐作品推广、音乐辅助活动、教习乐器等。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需求,有条件地开展音乐疗法,其中有“接受式”,即孤独症儿童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来调节情绪;“参与式”,即孤独症儿童参与音乐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来改善行为;“即兴式”,即孤独症儿童参与乐器演奏、表演等来表达心理活动。这些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既可以拓展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范围,又可以帮助孤独症群体获得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与大众共享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

4.3 用好自身资源,提供优质服务

4.3.1 特殊资源

根据孤独症群体的特点建设特殊馆藏资源。如带音乐的有声书,令人轻松愉悦的音乐电影、动画片、音乐赏析,装有简单小游戏的电脑,音乐游戏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有寓教于乐的效果。在他们玩的同时配备讲解,可以让他们理解抽象的词语。以特殊馆藏资源为基础设计适合孤独症群体康复的音乐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加强真人图书馆服务并应用到音乐文化服务中去。真人图书馆的理念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书”,可以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个相对灵活的对话和交流场所,积极开展“一对一”服务,对孤独症儿童非常实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社交能力。

4.3.2 人力资源

定期为馆员提供培训,学习特教知识,帮助图书馆员学习有关特殊群体服务的专业技能,使馆员掌握相关知识,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志愿者专业化团队建设,招募音乐相关专业的志愿者,能够组织、引导孤独症儿童参加音乐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演奏等。招募从事特教行业的志愿者,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结合音乐文化服务来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4.3.3 技术设备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对孤独症儿童友好的智能技术设备。如人形机器人,可以和孤独症儿童说话,唱歌,可以教会孤独症儿童如何安全有效的沟通;Smart stones Touch这一类似鹅卵石的智能设备,可以通过敲击和滑动“说出”语句,可以发光、发声或者震动,使孤独症儿童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触觉上的反馈。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设定的模拟环境中唱歌跳舞;全息影像技术,如同和真人在一起沟通互动。智能技术设备结合音乐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4 场景设置

孤独症儿童对外界的声音非常敏感。他们喜欢舒缓的背景音乐、舒适的环境、一成不变的摆设。笔者去过多家康复中心,大多数的教室布置得很温馨,墙上喷涂是浅蓝、浅绿、浅黄、浅粉这样柔和的色调,粘贴了卡通动画里的可爱小动物贴纸,这些根据他们自身特点布置的场景,可以有效地安抚他们的情绪。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康复中心的布置,在特定场所,播放舒缓的音乐,使孤独症儿童感到温馨,减少因刚去到陌生环境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孤独症儿童创建一个适合融合的环境,提供有效服务,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4.4 利用社会资源,打造跨界模式

关注抑郁症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官方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资源。在社会化合作渐成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开展多方合作的“融合”,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有助于孤独症群体康复的音乐文化公共服务模式。一是与国内各公共图书馆互通有无,关注各图书馆如何为孤独症群体提供音乐文化服务,学习其先进理念及服务模式。二是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如与音乐学院、综合大学艺术系、文艺院团、医疗康复机构等合作,聘请专业老师专门为孤独症群体开办音乐会,开设音乐课程,教授乐器演奏技艺,开展音乐疗法等。三是以省、市残联为主渠道,联合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对馆员开展特教培训来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为特殊群体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四是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共建,在节假日邀请孩子们与孤独症儿童一起参加图书馆的音乐文化活动,既能帮助孤独症儿童实现“融合”教育,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普通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德育教育。

5 结语

面对孤独症群体数量逐年递增的现状,公共图书馆的配套服务尚在摸索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孤独症儿童的经验,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各种专业化、人性化的音乐文化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冲破心理防线,愿意接触社会,主动融入社会。同时,用音乐文化活动来缓解孤独症家庭的精神压力、生活压力并满足其文化需求,消除歧视,通过音乐文化活动来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丰富孤独症家庭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认识,促使社会更多地关注和关爱特殊儿童,提倡“融合式教育”,让普遍均等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照进现实,让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到更多有特殊需求的社会群体。

猜你喜欢
群体康复图书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