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文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 常德415000)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校图书馆重要的特色资源,在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为党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党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职责。持续的党史学习教育是共产党员立身、立业、立德的基石,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把红色资源开发好、利用好,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和生动课堂,从党的光辉历史中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笔者探讨导入沉浸式虚拟现实VR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虚拟化智能建设,使收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的红色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红色遗产、书写在文献里的红色文字都活起来,让学员在虚拟环境里感受红色精神,体验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实现党校图书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馆藏资源对接课堂、嵌入教学,为学员提供“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
2016年VR产业进入发展元年,成为产业及社会的热点。随着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技术的兴起和应用,VR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其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也称为创造性)可让人和虚拟世界进行自然交流[1]。
我国早在200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把虚拟现实技术列为前沿技术中的重要部分。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产品在制造、教育、文化、健康、商贸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培育新业态。中国工程院院士、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沁平认为,与“互联网+”一样,虚拟现实技术也是各行各业都可以采用并帮助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1]。自2016年VR技术在国内空前火爆之后,在教育领域探索利用VR技术逐渐得到重视,高校学府纷纷建立科研实验室开展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虚拟环境中物体表征的研究工作。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一套桌面型虚拟建筑环境实施漫游系统,丰富了VR技术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微视酷科技有限公司,利用VR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学习教育和企业培训等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一站式的解方案,实现了“真正能上课的VR”,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自主研发了“IES沉浸式课堂”系统[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保持红色文化原意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及时转化成符合新时代之需、人民之意的红色文化新的呈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可创造性转化属性是进行资源多元创造的前提条件,是进行多元化转化的切入点、支撑点,能在不同时期、不同范围对受众群体通过连环画、电影、电视剧、动画、戏剧等众多媒介转化形式呈现。如2016年,侯克明导演的3D版歌剧电影《白毛女》就是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实践[3]。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二十五条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党校教学手段、场景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模拟式、体验式等各种新式教学法得到应用。党史学习教育应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发展到课堂讲授与深度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纵观讲授式与现场体验式教学,都有其局限性。讲授式教学环境下,学员不易产生情感共鸣;现场教学中,受限于红色纪念场馆的布展布景,传统的纪念场馆文物展示多以静态展品或视频资料为主,多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还停留在橱窗展示和图文介绍阶段,产品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条件好的基地虽然运用了主题浮雕、油画、光电等艺术手法,但资源内涵呈现度不够,缺乏深度体验,不易产生情感认同,不能有效地对学员产生吸引力,难以激发学员深入学习的热情,导致学员参观学习的获得感不强,教育效果不明显,有走马观花之感。因此,将讲授式教学环境下对红色精神内涵的理性认识与体验式教学环境下对红色器物场景的感性认识融合交流,以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效果,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供给与保障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各个党校在教学、师资建设方面有着较为密切联动性,特别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各级党校有着教学资源共享的良好机制,相较而言,党校图书馆间的联动较弱,没有形成相关机制,其内部建设也比较薄弱。据笔者对湖南省各级党校的调查,湖南省各地州市党校图书馆的人员配置大多在3至5人,各类资源的购置费用在2至10万元左右,人员专业素质基础较差,面临着服务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图书馆建设滞后于党校教育发展的局面。在万物互联、信息共享的技术环境下,党校图书馆资源在共建共享上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在省级区域内,各级党校图书馆联合开发建设红色文化馆藏资源过程中,可实施区域一盘棋,“连横合纵”“合纵之弱以攻之”的资源组织建设策略,以缓解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压力,提高资源建设的能力,推进区域红色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
目前,党校图书馆的资源构成主要是纸质和数字产品,数字资源大多以购买第三方服务为主,自建数字资源占比很小甚至没有。而购买的第三方数字资源大多以资源与平台绑定的形式呈现,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使用费用等问题,不易实现共建共享。党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较强实践性、体验性,第三方提供资源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不易满足党史学习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利用VR技术所构建的资源是“文化资源+技术+设备”的综合体,建设方具有完全的所有权、主导权,可通过Web3D网络三维技术进行远程学习体验,为党校师生打造一个足不出户就可以拥有的沉浸式VR交互平台。在沉浸式VR交互平台,学员通过佩戴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即可实现在不同区域一同融入到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里,突破边界限制,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跨越,便捷地了解、体验、研究各地的红色文化。
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增强感染力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就是营造身临其境体验感。在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里,利用VR技术构建的红色资源,通过一系列3D虚拟信息,学员可非常生动、直观、形象地融入到可交互的3D图形场景世界,感觉自己也是虚拟现实环境的一部分,师生借助文字、语音或视频进行交流,并通过多感交互工具(数据手套、数据衣、触觉反馈设备、力反馈设备、神经肌肉交互设备、意念控制设备等)充分触发人体的五感体验,“触摸”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通过学员触摸体验与虚拟物体之间产生互动行为,虚拟物体能及时做出相应动作并给予反馈,学员以自然的方式(头的转动、手的运动等)身临其境,体验革命先辈的斗争、生活场景,使心灵感受到真实的冲击。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体量大的特点,在目标资源组织中,首先要确定资源转化目标,在众多资源中选取可转化度高的、易于实现沉浸式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的题材。其次要对目标资源进行内涵的深度挖掘,丰富资源内涵、外延,关联、拓展、充实资源情节,为VR呈现提供丰富的素材。最后要建立资源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协调组织红色纪念场馆、党史研究、文化、宣传、党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为项目实施与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红色资源VR化首先是对确定的红色资源可创造转化标的项目进行设想构思,确定创作内容与方向,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其次是设计所要制作的场景内容、场景路径切换方式、交互方式等,策划实施方案。红色资源VR化内容制作包括场馆遗址全景拍摄和3D虚拟建模场景制作两个方面。(1)全景拍摄的制作流程(如图1):调研分析可创造转化的红色资源状况;设计所要制作的场景内容、场景路径切换方式、交互方式等,策划实施方案;使用VR摄像机根据需求进行拍摄取景;把搜集的画面通过剪辑、拼接以及后期处理等输出全景视频或全景图;通过设计软件制作交互动画以及2D界面设计;通过前端语言和第三方插件等进行代码编程实现交互逻辑;输出可交互的VR内容,利用VR头显装置在VR场景中进行运行测试;最后进行多次反复修改完善。(2)3D虚拟场景建模制作流程(如图2):根据教学需求策划方案,制作3D建模场景草模,使用3D建模软件根据3D建模场景的草模进行3D模型输出,制作交互动画和2D界面设计,输出交互动画序列和2D界面元素切图,进行3D模型渲染,在VR里行走需要进行实时渲染,利用VR头显装置不断进行运行测试[4]。
图1 实景拍摄制作流程
图2 3D虚拟场景建模制作流程
红色文化需要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形式传播、传承,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新挖掘和整理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别具匠心、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资源为王,服务为本,技术为用”是图书馆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管理法则。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路径的优化选择是实现资源合理化高效利用的重要保证。在沉浸式虚拟现实VR技术的支持下,红色文化得到了数字信息化的展示、保存与传播,使走过沧桑岁月的红色文化与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产业经济能够有机结合,以崭新姿态呈现,不仅顺应了当下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要求,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活力,更是使红色资源馆藏建设嵌入党史学习教育、强化教学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