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莲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肺小结节是肺部常见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中易被忽视[1]。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是肺小结节的常用诊断和治疗方法,既可完整且安全地切除病灶,又能最大程度地保存正常肺组织,且配合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能达到诊断的双重效果[2]。快速康复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大量研究证实其在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护理中应用效果理想[3]。医护一体化模式注重医护专业知识之间的合作,旨在共同发挥医护作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4]。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单孔胸腔镜下行肺段切除术后快速康复护理中,现将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1.82±7.49)岁;结节最大径7~14 mm,平均结节最大径(9.25±1.79)mm;病灶部位为左肺上叶4例,左肺下叶6例,右肺上叶10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7例;大学及以上11例,中学15例,小学及以下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0.65±8.70)岁;结节最大径7~15 mm,平均结节最大径(9.40±1.91)mm;病灶部位为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7例,右肺上叶8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6例;大学及以上11例,中学16例,小学及以下3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肺部结节,单一结节。均在同一医疗团队下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行肺段切除术,意识清醒。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明显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明显胸膜粘连,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有远处脏器转移。凝血功能异常。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其他不能耐受手术。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按医嘱给药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快速康复理念为基础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由医疗、护理组成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根据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特点及工作经验制定共同查房及值班的工作制度。组织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医护一体化工作相关知识培训,培训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操作培训等,培训完毕后进行考核,通过后方可加入护理小组。(2)医护一体化查房。术后进行科内大查房,其中管床医生报告诊疗方案和观察重点,责任护士提出护理问题及方案,工作小组成员通过全面掌握患者的信息,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医疗、护理措施,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管床医生与责任护士每天共同查房2次,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以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3)医护一体化的快速康复护理。①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术后由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共同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术后恢复的相关知识,共同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术后康复的信心。②疼痛护理。术后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轻微者可多与其交流以分散注意力,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止痛药物。③管道护理。术后患者麻醉药效消失清醒后即可拔出尿管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解小便。由医生评估患者胸引管引流量的情况,若无异常情况术后6~48 h可拔出胸引管。④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在术后6 h后进食,先以流食为主,若无不适症状可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术后1 d即可恢复正常饮食。⑤康复护理。医护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目标,采用视频、讲座等方式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包括使用呼吸功能训练器、做康复操等。
(1)术后康复相关指标。包括术后12 h疼痛程度、胸引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使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两端分别为“0”和“10”,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支气管胸膜瘘及胸腔积液等。(3)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判定,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疼痛程度、胸引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s)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P 2.05±0.56 4.34±0.93 11.554 0<0.01 24.54±6.36 53.71±12.90 11.108 6<0.01 20.51±2.18 51.09±4.27 34.936 0<0.01 5.22±1.36 8.18±2.54 5.627 1<0.01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4 7,P<0.05)。
随着腔镜技术与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成为治疗肺小结节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术式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但其手术仍然是全麻手术,术后疼痛等不可避免[5]。因此,患者术后护理仍需重视。
快速康复护理采用具有循证医学基础的各种优化措施,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疾病类型优化围手术期具体护理操作及流程,有助于控制围手术期病理生理变化,以此规避生理及心理应激的发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6]。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主张医护共同参与患者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医护共同查房等措施,护士将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汇报给医生,使得医生更好的了解疾病治疗与康复情况。医生从医疗角度将应实施的护理内容告知护士,使患者得到个体化、团队化、全程化的服务,使医护对患者康复的目标有统一认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同时,大大增强了医护合作的意识,也带动了护理专科水平提高,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会明显提高[7]。
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单孔胸腔镜下行肺段切除术后快速康复护理中,通过成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开展医护共同查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心理、疼痛、管道护理、饮食及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强调了医护共同参与在医疗护理中,加强了医护间对患者病情的沟通,促使医护对病情、康复指导保持一致性,有效避免护士对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不明确,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医护质量的目的[8]。本研究结果提示,将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单孔胸腔镜下行肺段切除术后快速康复护理中效果满意,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本研究还表明,该护理模式增强了医护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有利于医护患关系的改善,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