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罗和平
海南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 海口 570203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粘连,以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肩周炎病程迁延,长达数月乃至数年[2-3]。肩周炎属于祖国医学中“漏肩风”“肩痛”范畴,《黄帝内经》称之为“痹证”“骨痹”“着痹”。其基本病因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有关[4]。温针灸既可散寒除湿祛风,驱除外邪,又可温补阳气,温通经络,切中肩周炎机肝肾不足,风寒湿阻[5]的主要病机。鉴于此,笔者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以总结分析临床选穴规律。
1.1 数据来源检索收录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Vip data)、PubMed 等数据库的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限定于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中文检索词包括“温针灸”“温针”“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五十肩”;英文检索词包括“moxa-warming-needling therapy”“warming acupuncture”“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frozen shoulder”“50 shoulder”。
1.2 纳入标准纳入:1)研究类型: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2)研究对象:有明确诊断依据的文献,不考虑疾病的临床分期、严重程度等;3)干预措施:以温针灸为主进行干预,并能够证实温针灸取得确切疗效的文献;4)必须有明确的温针灸处方,并说明操作方法及治疗过程的文献;5)结局指标:接受文献中所有涉及的评价指标。
1.3 排除标准排除: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文献;2)重复检出或重复发表的文献;3)数据不完整、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4)动物实验、综述、个人经验总结、理论探讨等文献。
1.4 数据提取、规范与数据库建立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筛、阅读、核实、交叉核对,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根据“温针灸穴位+配穴=1条处方”,每篇文献提取一条有效处方,总共提取108条温针灸处方。2)所得处方穴位的部位、归经、名称参考《针灸学》[6]进行规范化处理,并采用Excel 2007建立“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文献数据集”。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最小规则置信度设置为90%,最低条件支持度设置为10%,最大前项数调整设置为5,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腧穴配伍关系的效用性。
2.1 描述性分析结果
2.1.1 腧穴频次分析纳入108篇文献,收集温针灸处方108条,涉及39个腧穴,包括阿是穴与经外奇穴(肩前、肩内陵、中平穴),总频次为582次,其中运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肩髃、肩贞、肩髎、肩前等,频次排名前10及频率在15%以上的腧穴见表1。
表1 108首温针灸处方中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腧穴
2.1.2 远近取穴分析近部腧穴使用463 次,占79.6%(463/582);远部腧穴使用122 次,占21.0%(122/582),结果表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见表2。
表2 108首温针灸处方中腧穴远近取穴分析
2.1.3 涉及经脉分布除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未涉及外,其余九条正经及任督二脉均有涉及,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2,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是使用频率排前3的经脉。这3条经脉的腧穴使用总频次有为443 次,占76.1%(443/582);其次为经外奇穴,使用总频次为66次,占11.3%(66/582)。见表3。
表3 108首温针灸处方选穴归经分析
2.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采用关联规则分析108 首温针灸处方中2 个或2 个以上穴位之间的配伍关系。设置最小置信度为90%,最小支持度为10%。置信度即前项出现条件下后项出现的概率,支持度即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按照支持度从高到低的排序,108 首温针灸处方中排在前10 位的腧穴配伍,其中最常用的配伍为肩髃-肩贞,其支持度高达90% 以上,其次为肩髎-肩髃、肩髎-肩贞、肩髎-肩髃-肩贞等。见表4、图1。
图1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腧穴关联分析网状图
表4 支持度排在前10的腧穴配伍
2.3 聚类分析结果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39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在谱系图中若按距离≤20划分,可得到5 个有效类群,经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重点用穴(如肩贞-肩前-肩髃);一类是辨证配穴(如膈俞-血海-肾俞)。见图2。
图2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腧穴运用进行总结分析。由表1 可知,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腧穴使用频次排在前10 位的分别为肩髃、肩贞、肩髎、肩前、曲池、臂臑、天宗、阿是穴、合谷、肩井,其中手阳明大肠经占4 穴,手太阳小肠经占2 穴,手少阳三焦经占1 穴,经外奇穴占1穴,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占1穴。说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选穴尤为重视运用手三阳经的腧穴。
由表2 可知,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其次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再次证明温针灸治疗此病,尤为重视应用手三阳经的腧穴。根据《灵枢·经脉》篇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7]《阴阳十一脉灸经》篇称之为“肩脉”[8];手少阳三焦经“循臑外上肩”。手三阳经循行经过肩部,这是温针灸治疗肩周炎选穴的重要理论依据。上述统计分析体现了临床选穴与理论的统一。
由表3 可知,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频率分别为79.6% 和21.0%,再根据表1频次排在前10 位的腧穴,有8 个腧穴均分布在肩部周围,说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以近部取穴为主,符合“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配合远端循经取穴为辅,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
由表4 可知,腧穴相关性最高的配伍为肩髃-肩贞,支持度高达95.37%,其次为肩髎-肩髃、肩髎-肩贞、肩髎-肩髃-肩贞。支持度排前10 位腧穴配伍所涉及的腧穴有肩髃、肩贞、肩髎、肩前4个,分别属于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再一次肯定了手三阳经在治疗肩周炎上的价值。而肩前为经外奇穴,为本病常用经外奇穴之一。
在配伍方面,肩髎、肩髃、肩贞临床上广泛联合使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肩髎-肩髃-肩贞组合支持度为62.037%,置信度为89.552%,这三个穴位的使用频率和紧密程度说明其用于治疗肩周炎时具有肯定的参考价值。根据解剖结构,肩部有多块大小不一的肌肉,维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不同肌肉的局部炎症或损伤引起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9],而此3穴分别位于肩部不同肌肉处。研究表明疼痛局部可能存在高浓度的炎症致痛物质[10],而温针灸有利于改善局部循环和病理物质的疏散,减轻疼痛,松解粘连,缓解对神经的压迫,减少病灶部位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的水平,加快组织修复促进炎症吸收,促使症状改善[11-13],此三穴为肩周炎最常见受累点,故选用此三穴行温针灸治疗可温通气血,直达病所,起到温经止痛的作用。
聚类分析中,肩贞-肩前-肩髃成为一个有效的聚类群,同为肩部腧穴,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根据关联规则结果可知,此三穴腧穴相关性较高,其支持度为51.852%,置信度为100%,同时下肢其他腧穴可用于配伍,如中平穴-阳陵泉为一个有效聚类群,此二穴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最常用远部腧穴。肩周炎属于局部病变,以近部取穴为主。
综上所述,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腧穴选用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不仅总结出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取穴规律,还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腧穴配伍规律。通过本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肩周炎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并以肩关节周围的腧穴为主穴,辅以远端配穴,为临床提供了参考。不可否认数据挖掘技术可用于分析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价值,但由于现存文献质量普遍偏低,且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大数据的处理仍存有不足[14-15]。因此,应结合中医四诊及临床经验辨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