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美 王晓春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对此,可以中职英语课程为例,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探索新时期背景下中职学校从哪些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生命健康等教育,引导他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4-00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03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是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在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中也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在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意义重大。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理想目标不确定,行为上具有盲目性;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制力较差,部分学生甚至有自卑心理;缺乏坚定的信念,判断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思想困惑等。因此,探讨如何将思政理念更好地融入中职课堂,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二、英语学科的特点及中职英语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是了解英语国家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的重要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从工具性上来讲,教师通过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沟通技能;从人文性上来讲,英语教师还需要通过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引领和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他们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等。
中等职业英语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即在获取文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中外优秀文化和职业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介绍中外优秀文化和专业文化的能力。以高教版中职英语课本为例,三十个主题的单元设计中处处蕴含着思政元素。如第一册Unit 7 Seeing a Doctor和第三册Unit 7 Healthy Lifestyles通过求医就诊、健康护理等环节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生命健康意识,教會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册Unit 9 Nature和第三册Unit 3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通过介绍大自然面临的危机、地球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现状,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珍爱动植物、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第二册Unit 7 Jobs、第三册Unit 1 Planning以及Unit 2 My Dream等单元通过求职、职业规划、梦想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规划和发展的意识等。
三、新时期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多,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入住中国的各大国外品牌越来越多,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等。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课程思政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三个切入点入手。
1.在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拓展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坚定文化自信,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Festivals and Holidays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背后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背后体现的也正是中国特色的文化。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节日信息、做问卷调查,了解传统节日现在受到冷落的原因;课堂上,教师讲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魅力,比如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通过中西对比、小组讨论,制定宣传方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受欢迎,并通过朋友圈、微信、抖音等形式积极宣传中华传统节日。再比如,在Food and Service单元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为中餐馆制作英文菜单,了解中国各地特色菜肴;通过播放四大菜系动画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融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把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文化自信建设中要重视青年的力量,让更多青年投入到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并在工作中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通过课堂语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坚定文自信,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时代的要求。
2.在课堂课后活动组织中融入鲜活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比如在Nature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主题设计话题,让学生观看短片了解大自然面临的危机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时事热点,制作PPT,在课中展示汇报,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的意识。还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为什么中国在面临重大危机事件或公共安全事件时,能够反应迅速,化解危机?鲜活的事例,具体的数字,就是最好的教材,胜过一切教科书。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更能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增强对祖国的信心,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爱国情怀。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开展以阅读和口语为中心的主体活动,课前让学生进行英文播报。可根据China Daily中的新闻进行播报,组织“我和我的祖国”英文演讲比赛,开展“十九大进课堂”等活动。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也可以有所创新,比如让学生设计英文主题海报、手抄报,宣扬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的理念;自创诗歌、故事、歌曲或录制抖音、Vlog视频;进行主题作文写作等,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传递中国青年声音等。
3.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实现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中职学生相比于高中同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制力较差,目标意识淡薄。我们可以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兴趣广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将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兼具的音频、视频、文字材料通过云课堂、微信公众号、美拍、抖音等渠道发布,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Jessica Liu录制的全网首支抗肺炎英文励志演讲视频We Are All Fighters短小精悍、中英双语,就非常适合推荐给学生,在学习英文表达的同时,又能给他们信心和鼓舞;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特别推出的用英语讲好防疫故事,致敬防疫中的脊梁系列专题,也是非常好的推送资源,值得每一个学生认真看看。学习强国中大量的优质音视频资源、新闻等都是学生线上学习的资源宝库。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接触更多正能量。除此之外,还要通过QQ、微信、电话、家校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居家学习情况,对自制力较差或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心理疏导等。
中职英语课程作为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职责,更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在对比中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使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多个点切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独立精神,让英语课堂更有温度,更有“思政味儿”。
参考文献:
[1] 戴佳敏.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德育路径探寻[J].上海教育科研,2014(7).
[2]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
[3] 赵秀平,谢秀丽,袁志远.大学英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9(22).
[4] 周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