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徐玥倩
“______即景”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作文,五年级的学生对写景作文并不陌生,从四年级开始,已经写了两篇写景作文,分别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和“游______”。经过三次的写景作文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景。学生对美景是热爱的,但是相比写人叙事类习作,明显对写景类的习作兴致不高,这不是因为对写作素材不感兴趣,而是词汇的积累不够丰富,语言的表达过于单一,把握不好写作重点,缺乏写景技巧……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才是根本原因。在课堂上,首先要打破学生对写景作文的心理壁垒,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写景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再具体指导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顺利行文。
一堂课40分钟,不能面面俱到,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充分剖析教材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备课时,我把四年级到五年级的三次写景训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发现其有螺旋上升的趋势,虽均为写景习作,但每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求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游______”要求学生按照游览顺序来写景,这次的习作“____即景”在前两次写景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捕捉景物的动静变化。如果教师没有仔细研讨,眉毛胡子一把抓,拿起大锅乱炖,那这篇下水文写得即使引人入胜、华丽动人,也谈不上优秀,因为它违背了教材编者的设计初衷,会使学生习作能力仍旧在原地踏步。
教学伊始,我先设置了朋友圈“拍美景,写美文”活动,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写景热情。接着我富有趣味地展示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朋友圈——苏轼的《望湖楼醉书》,请学生给插图排序,明确本次习作要按序行文,并回顾了几种写景顺序。然后,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内容选择的范围。再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写景,借助课文选段引导学生抓住景物变化。这时本次习作的基础要求已经非常清晰了,从导入到回顾方法,细致解题,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每一步都很精准,很清晰,很高效。基础的铺垫工作做好了,为下面解决教学重难点扫除了障碍,涤荡了尘埃,接下来的教学变得畅通无阻。
对学生提出习作要求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没有实实在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无异于纸上谈兵。我使用自己所写的下水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教师撰写下水文时应该具有“预见性”,具有一定的读者意识。下水文的阅读对象是学生,什么样的下水文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习作的选材一定要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他们日常常见的事、物、人。习作的语言一定要是清楚明了的,让学生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审美的享受,理解上又不存在困难。习作的立意是深刻的,但不要为立意而生拉硬扯,强行拔高。一心想着学生,努力揣摩儿童的心理,以儿童视角看问题,以儿童口吻讲故事,习作中洋溢出儿童的情趣,作“浅浅的下水文”,才能贴近稚嫩的心灵。学生吸收了教师所要传达的,才能把文章由浅写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揠苗助长。在写“____即景”下水文时,我便犯了忽视学生的错误,我本来选择的素材,是我认为美的,网络上的一个雨中绣球花的视频。结果上课学生们仿写时呆若木鸡,无话可写。我转念一想,不怪学生,我们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绣球花,他们怎能凭一个视频就写好呢?于是我转变思路,观察校园里不同时间的小池塘,轻松获得了共鸣,课堂上学生们仿写的兴致很高。
有的教师的下水文篇幅很长,辞藻华丽,内容翔实,主旨深刻,单拎出来确确实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但是这样的下水文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在相隔遥远,不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这类下水文很美,老师很陶醉,学生很欣赏,甚至能产生共鸣,但学生模仿不来,这种下水文不适合课堂,它的主要功用是显示出教师非凡的写作才能,而不是抛砖引玉,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积累。这便是华而不实、美丽而功用不足的伪下水文。下水文是为了帮助学生锤炼语言,明确要求,习得技法,启迪灵感而作,它必须紧紧围绕本篇习作的训练点。还有些教师下水文写得很到位,但是在课堂上没有讲解到位,未把自己的技法说清道明。学生们囫囵吞枣,知道老师写得好,却不知为什么写得好。这些都是我要在写下水文中避免的。
经过前半段的教学,学生对习作要求已经明了了,但此时让他们动笔写作,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做到写丰满,写具体,写生动有趣的。那么怎样把写景作文写长呢?我觉得这才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所在,也是我在下水文里要突破,要展示,要教授方法的地方。有趣的是,我意识到这点是随着教学设计的过程,到了自己要亲自提起笔来写下水文时,才发现的,可见写下水文的构思过程,让我真正转换成了学生视角,发现学生习作中存在的疑难杂症,痛点难点薄弱点。我仔细思量,使用丰富的动词可以把景色写长写有趣,发挥想象力也可以,想象力能构建一个广阔的无边无际的空间,能拓展眼前之景。
我观察不同时间的池塘,发现池塘中的变化十分微小,比如风吹树叶,树叶随风在池面漂浮,这些动作也很短促,速度很快,一眨眼就没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定是找不到的。那么他又哪里知道抓住哪些地方使用动词,发挥想象呢?于是我便分步出示下水文,看到一景,出示一句话描写,请学生把这一句话变成五句话,激活他们的思维,推动着他们把景物的变化分解。比如“一阵风吹过,树叶落在池面”,这句中的两个动词可以扩展出许多动词。“晃、抓、探索、追、赶、奔赴、扬、讲悄悄话……”稍微使用下拟人,动作便丰富了,内容自然拉长了,自然活泼生动了。用这样分步出示下水文的方法,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动笔写一写,再与老师的下水文比对,差距在哪里,可以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才能习得技法。最后,我总结出习作就是要把微小放大,把快景放慢,把短时间拉长,学生们豁然开朗。
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用上今天从下水文中获得的灵感与启发进行片段练习。很明显,学生对动词的使用更为丰富了,也能在写景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往被忽视的细节,被一笔带过的微小的动态景色,也被放大,被放慢,被拉长。学生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富有耐心和爱,观察着一物一景。课堂上,学生们各显神通,异彩纷呈,让人眼前一亮,连连叫好。可见,这次下水文教学效果落到了实处。今天学生习得的技法,是一把钥匙,将开启更多习作之门;看待写景作文的角度,是一汪清泉,将开辟出更多全新的习作视角。这次下水文的功用不应局限在课堂,应该融入学生习作的成长过程中去。
用一颗童心写好下水文吧!
写作教学和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学一样,都必须以教师亲身的实践为前提。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写过“下水文”,作文教学就如同纸上谈兵。在这里,教师和学生一起实践,一起探讨写作的得失,一起品尝写作的甘苦。
——顾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