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琼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紧密结合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的培养,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我校护理专业2018级学生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学习结束后,随机对该课程中所学的静脉输液、心肺复苏急救技术2项实践技能操作采用临床实际案例进行抽查考核,考核结果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未能合理将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缺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2)对护理操作基本流程掌握欠佳;(3)人文关怀、沟通能力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对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革,具体方法如下。
采用方便抽样法分别抽取我校护理专业全日制在校2018级2个班学生和2019级3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8级学生 89人,其中男生 10人(11.24%),女生 79(88.76%)人;平均年龄(21.76±1.81)岁,为对照组。2019级学生133人,其中男生22人(16.54%),女生 111人(83.46%);平均年龄(20.71±1.63)岁,为实验组。两组使用教材一样,任课教师相同,在性别、年龄和既往学习成绩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1 教学实施(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目标,按教材内容理实结合进行讲授、操作示范、固定分组练习、分组考核完成教学任务。(2)实验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采用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模块化教学模式。①实施组长负责制,按寝室进行分组或自愿随机组成若干固定小组。②在传统护理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基础上,将实践课程中临床常用护理实践项目引入案例教学法,每次实践课程提前一周发布相应操作项目案例6~8个,学生按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组长将小组讨论结果通过作业形式课前提交给教师,教师对学生课前导学做到心中有数,课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践课上每组成员代表依次进行案例汇报,结束后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提问,任课教师适当拓展相关知识,使案例知识能覆盖教学内容。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组织集体讨论,得出答案。教师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然后对操作目的、标准流程、注意事项等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根据案例分组练习。③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学习通线上平台,学生通过观看操作规范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助纠错复习,操作考核采用随堂考评和线上考评相结合的模式。④将临床常用护理操作项目分成“1+X+1”3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进行授课。两个“1”均为基础护理学实践项目操作前、后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公共部分。第一个“1”教学模块包括护理仪容、举止礼仪、七步洗手法、消毒隔离原则、无菌技术、操作目的、核对医嘱、评估环境及与患者沟通的规范用语、操作用物准备等。“X”教学模块为基础护理学不同实践项目操作中的操作过程部分,包括各实践项目操作标准化流程、相关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第二个“1”教学模块包括处理用物、洗手取口罩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等。两个“1”教学模块操作步骤相对固定,“X”教学模块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处于变化状态。
1.2.2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形式收集资料,问卷由两部分构成:(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1]。共19个条目,选取其中8个条目,包括培养了专业综合素质、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了临床思维和思辨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临床沟通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根据非常赞同、赞同、中立、不赞同、非常不赞同依次计分 5、4、3、2、1分,学生根据个人感受进行选择,分值越高说明学生对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法课堂教学质量越满意。(2)自制教学满意度评价调查表。共5个条目,包括真实代入感、抓住关键点、记忆深刻、提升了人文关怀能力、明确操作流程,有“是”和“否”两个选项,学生根据个人感受进行选择,“是”占比越高说明学生满意度越高。
1.2.3 调查方法 研究者以年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学生按自愿参加调查原则,分别填写问卷。(1)向对照组发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89份,向实验组发放133份,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38%,实验组回收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99%。(2)向对照组发放自制教学满意度评价调查表89份,向实验组发放133份,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51%,实验组回收1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25%。
1.2.4 评价指标(1)按照学校护理操作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急救技术考核,满分100分;(2)比较两组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评分及教学满意度。
1.2.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实验组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急救技术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静脉输液法 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对照组实验组P 78.7±6.2 87.3±4.2<0.05 82.2±5.5 88.9±6.8<0.05
图1 两组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表2 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比较[n(%)]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1+X+1”模块化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对案例进行筛选和编写,融合章节知识点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思辨能力,促进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案例,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将停留在课本的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将知识灵活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2]。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1+X”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察、分析、沟通能力,强化职业角色、构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提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技术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强,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模块化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适用于高职专科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新模式,重新设计实践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学生根据案例情景进行模拟演练,体验护士与患者角色,长期训练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提升爱伤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模块化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客观上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收集资料和分析问题,学生在经历初期的新鲜感后有可能出现懈怠情绪,所以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并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合理进行课程安排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基于案例教学法的“1+X+1”模块化教学模式,其中“1”模块按独立的任务模块进行集中授课并实施贯标管理,既符合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的要求,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医院贯标管理模式,加快临床实习适应,以便后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X”模块按不同的实践技能项目分次单独授课讲解,并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其中,教学采用“课前导学—课中案例分析、操作示教—课后巩固练习—考评”的流程。采用情景模拟、分组教学、师生互评的教学模式,将临床案例与知识、技能有效结合,教与学有效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效结合,综合技能的提高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3]。
以服务患者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基础护理学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将临床案例与知识、技能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情感,培养职业行为规范,提高基本技术的熟练程度,并能合理灵活应用于护理临床实践工作中,使教学过程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提高了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护理学科发展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