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固废法贯彻实施,南京市溧水区人大常委会在对照法律条文,提出日常整改意见,发挥执法检查作用的同时,督促区政府聚焦重点难点,突出抓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走出了一条告别“白色污染”、还原农田本色的“两废”处理溧水路径。
为做好“两废”回收工作,溧水区人大常委会在开展执法检查前,广泛开展固废法宣传教育。在区电视台开辟专题,播放公益宣传片;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张贴挂图212套、发放宣传册页10万余张;在小区悬挂横幅500余条、高速公路出入口悬挂横幅60余条;108个社区的电子屏滚动播放固废污染防治公益广告;“微溧水”推送2篇主题微信;发送手机短信10余万条,覆盖农村社区大部分居民和农业企业。
9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先后来到东屏街道南京沃优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和开发区南京经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了固废法宣传贯彻、工业危险固废管理等情况。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裴敬在执法检查培训动员会上强调,要抓住有没有“减量”这个核心,认真对照法律条文,深刻查找问题症结,提出改进完善具体意见。执法检查组经过认真梳理、广泛征求建议,形成了执法检查报告。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进一步“减量”提出意见建议,特别强调要把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回收作为重点紧抓不放,全面告别“白色污染”。
“以前由于没有财政补助,我们农业企业有心无力,废旧地膜从菜地取出来后,有的堆放多年,有的埋到地里。现在政府进行广泛宣传,又有财政补助,使用合标地膜,推广加厚膜、降解膜。我们的效益没有减,而耕地却更干净了,我们的环境更美了。”发生这样的可喜变化,得益于区人大常委会在审查年度预算时的强烈呼吁,促使区财政建立补助制度,有效解决了废旧农膜“谁来回收的大难题”。今年,溧水区财政筹措经费700余万元,建立部门协同、有偿回收、统一归集处置的机制,建立区级总回收站1个,镇街回收分站7个,村(社区)级站96个,参与回收农药网点106家,并委托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两废’需要封闭运输,专业处理。所以我们专门建了仓库,地面也做了防水防渗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机器也是特意购买的,打包处理之后才好运输。仅这个回收站点,不算其他成本,两台打包机我们就投入了二十多万元。”南京润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我们是当公益来做的,我们是吃农业饭的,不能光看眼前的收益,还要算生态账、环境账、子孙账。”
在政策落实带来利好的效应牵引下,企业参与回收的积极性很高。华成蔬菜、金色庄园等一批规模农业企业开展强化膜、降解膜试验,宣传推广新型农膜,全区年农膜使用总量2135吨,农膜按使用年限2年计算,年应收废旧农膜1113.4吨,实际农膜年回收总量1013.2吨,回收率91%。全区年地膜使用总量202.64吨,实际地膜回收总量200.62吨,回收率99%,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取得较好成效,有力推动了固废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