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
——吕建与海安中学的故事

2022-01-20 01:56管向群
人民与权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教育

☉管向群

近10年间,我与海安中学校长吕建相逢于每年的省“两会”。我们都是省人大代表,而且在一个团、一个组。

近年来,有关“教育焦虑”“教育内卷”的议论风靡一时,种种质疑扑面而来。而海安中学以其对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的深刻把握与执着坚守,为时下的教育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瞩目的“海中现象”。

吕建告诉我:“在我们海中,没有一个教师搞家教,没有一个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上课,没有一个教师课上不讲课外讲,没有一个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补课,学校周边几公里没有一个教育培训机构。”

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五个没有”。

其实,早在2018年,《中国青年报》就进行过报道。我对此心存几分敬意,因为从中得以窥见中国媒体人的勇气与良知。而要说到海中,如果仅仅停留在“五个没有”,那就难免失之肤浅了。

有一种我们内心一直期待、一直坚信的东西,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不经意间忽略了,因为在当下,价值往往容易被功利所遮蔽。我想,如果有一种表述,是否可以称之为“美好的教育”?

当孩子们背上崭新的书包,稚嫩的脸庞映着初升的旭日,跳跳蹦蹦奔向盼望已久的校园,不正是奔着美好的未来而去吗?教育,宛如洪荒时代的火苗,划破漆黑的夜空,放射出人性的温暖、理想的光华、盎然的诗意和雕琢灵魂、塑造生命、创造未来的神奇魅力,还有什么比这更崇高、更有意义吗?

当一所县域高中成了孩子们梦寐以求的殿堂,成了老百姓口耳相传、引以为傲的所在,成了这个城市声名远播的一张名片,以致于人们已经习惯地将一个城市与一所学校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吗?

一所中学发明了一种运动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进入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举办过20多届省级以上比赛,在全国500多所学校得以推广,并且走向了世界。

这就是吕建介绍给我的一种被称之为“三门球”的项目。这个项目比赛时有3个球门,由3支队伍15个人同场竞技,采用“攻二防二”技战术体系,是一项需要在对抗中与对手合作得以完成的集体性球类项目。“三门球”颠覆了竞技体育的惯常思维,比赛中需要根据技战术的实际需要,随机变化伙伴或对手的关系,从而增加了过程的趣味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经年累月,记忆中的校园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但“三门球”比赛的操场依旧是我读书时的那个操场,其间整整相隔了40多年的时光。而这一发明,居然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与积累,终于迎来云开日出,足见海中人对体育的情有独钟与一往情深。在这里,你很难把体育与智育截然分开,体育已不再仅仅是体育,如果没有对现代数学博弈论与运筹学理论的深刻领悟和巧妙化用,就不会有“三门球”的诞生。我因此曾半开玩笑地问过吕建:“海中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吗?”

更重要的,当然是海中人对体育之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意义的深切感悟。

体育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最直观、最感性、最生动的展现,是力与美、力与智、力与善的完美融合,是生命之花最绚烂的绽放,也是我们走向远方的生命之基。张伯苓当年主政南开中学,就曾明确指出:德智体三育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身体软弱以读书人为甚。他甚至毫不掩饰地宣称:“不认识体育的人,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

海中人显然是深谙此道的。吕建告诉我,海中的口号就是:“让运动成为学生一辈子的好习惯。”海中的体育有着傲人的战绩,百米短跑的成绩达到10秒78,在全省乃至全国中学生各类比赛中披金戴银是家常便饭,但如果因此认为海中的体育只是面向少数人、用来“秀肌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吕建最关心的是每一个孩子的健康与快乐。在历年省、市两级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海中均名列前茅,这才是他最为看重的。

长期以来,海中形成了两个面向全体学生、覆盖高中全时段的体育锻炼项目——游泳和跑操,更为可贵的是,这两个项目从“开学第一天”一直延续到了“高考前一天”。海中拥有全省一流的室内游泳馆和室外游泳池,新生进校后,每学期都有2—3周的集中学习和培训,所有的学生在毕业前都学会了游泳;而每天课间的阳光跑操,让学生养成了跑步锻炼的好习惯,那些带着风奔跑的青春身影,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宣示,他们朝着美好的理想,努力跑出各自的姿态、各自的精彩、各自的未来。诚如顾拜旦所认为的那样,奥林匹克的真谛,在于将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快乐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方式。

我问吕建:“这么大的校园,需要多少保洁员?”

他笑着说:“海中没有一个保洁员。”

我又问:“那谁来做保洁工作?”

他还是笑着说:“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个“海中之问”,让我颇感意外。我想起一次回家乡,带着儿子进了海中校园。那是一个初冬的黄昏,正值寒假,行人稀少,落日余晖,疏影横斜。我们远远瞥见几个手执扫帚,一边谈笑、一边清扫校园的学生,那身影、那声音,美得灿烂。这次偶遇,验证了吕建的话。后来我知道,海中没有寒暑假返校补习的要求,但有轮流值班打扫校园的制度。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把扫帚虽轻,培养的不正是“天下情怀”吗?一些朋友常常兴冲冲地告诉我,孩子自从进了海中读书,不仅学习更加自觉刻苦了,回到家还抢着帮父母做家务,变得特别懂事了。

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吗?不就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劳动教育是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实践的教育,需要场景、情境,需要切身、体悟,需要参与、互动,需要恒久、日常。吕建告诉我,海中倡导的是“大劳动观”,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对外合作,学校把建于80年代初的实习农场由原来的40亩扩大到3000亩,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锻炼,往返都是步行。劳动的场域被搬出了校门,搬进了天地之间、田埂之上,搬进了稻菽飘香的意境里,搬进了蚊虫叮咬、满手泥污的现实境况中。在这里,孩子们学习生活自理,感受吃苦耐劳,体验劳动光荣,放飞精神世界,学会了除草、松土、治虫、施肥,拉近了与大自然的距离,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快乐与艰辛,劳动教育也体现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特殊价值。

前年,是海中建校80周年,我们一批在外地工作的校友受邀返校,观看了由高一学生参加排演的话剧《红岩魂》,对同学们朴素而动情的演绎感动不已、惊讶不已。我虽然看过不少的戏,但也是几度难以自已。从入学军训结束后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所有的排练都是在课余完成的。吕建动情地对我们说:“这些孩子不仅戏演得好,而且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去年我们又观摩了反映援教教师事迹的话剧《又见桃花雨》的演出。吕建向我们介绍,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话剧节,先后排演了《家》《雷雨》《红楼梦》《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名剧、大剧,打造和形成了每年“六个一”的美育品牌(一次合唱节、一台话剧、一场中英文诵读音乐会、一场声乐舞蹈晚会、一场器乐专场音乐会、一场新春联欢会)。特别是合唱节,要求所有班级全员参与、人人登台,尤其难能可贵。要说美育的意义,恐怕莫过于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审美过程,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怀、审美素养、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审美地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身、对待世界。

美育之父席勒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才能产生幸福和完美的人”。青年学子崇拜爱因斯坦,看到的是作为天才科学家的一面,其实,爱因斯坦还有着广泛的兴趣和很高的艺术素养。他常常痴迷于贝多芬和巴赫钢琴曲的弹奏。耐人寻味的是,在他抚弄弓弦,沉醉在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的那些日子,正是“相对论”呼之欲出的时候。达尔文曾说过:如果我能再活一辈子,我一定规定自己读诗歌作品,每周至少听一次音乐。列宁也发表过对“诗人”与“微积分”关系的精辟见解:“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要知道,“幻想”的天赋确实常常是与一个人的审美天赋密不可分的。

听吕建介绍,海中师生在国际顶尖学科教育杂志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生研究小组,两次荣获清华大学“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是全国唯一来自县中的获奖团队。我在惊讶之余武断地说:“这些搞研究的同学,一定是文学和艺术的爱好者!”吕建立即接过我的话:“你说得完全对!他们全是!”

走进海中,只要有时间,吕建一定会兴致勃勃地向你介绍两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建筑。

一座是东寺大殿。据《重修东寺大殿碑记》记载:广福教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年,相传为鄂国公尉迟恭之子尉迟宝林所建,历宋景定年间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及一九三九年,韩紫石先生依其址倡办紫石中学。”韩紫石曾两任国民政府江苏省省长,与张謇先生并誉为苏北两大明贤,彼此多有裨助。莅任期间,他改良农工,崇尚实业,兴利导淮,“寤寐不忘吾民”。由他创办的紫石中学,如今已发展成为誉满遐迩的基础教育界的一所名校。

现在的东寺大殿,只是原有广福教院的一个部分。今天,大殿正门高悬“万世师表”四个大字,殿内立孔子塑像,建立了道德学堂。驻足校园,我们似乎仍然可以闻听历史深处的晨钟暮鼓与叩窗冷雨。

另一座是正在建设中的二层小楼,人称“将军楼”,是陈毅和粟裕曾经的居所。我读书的时候,这座西式小楼是教师的集体宿舍。它矗立在一条流经海中的小河的西侧,越过流水潺潺的小桥,沿着一条青砖铺就的小径,拐弯右行,但见廊柱高耸,栅栏环绕,迈上台阶,过道两侧的房间格外敞亮,我的初中和高中语文老师都曾在此居住。将军楼与东寺大殿,一东一西、一北一南,点染出整个校园古今融汇、中西合璧的神采与风韵。

今天,当一批又一批学子走进海中,当他们了解到共和国文韬武略的陈毅元帅和有常胜将军美誉的粟裕大将都曾战斗和生活在自己的校园,当他们在课堂上高声朗读《梅岭三章》,在舞台上深情吟诵“大雪压青松”的著名诗篇,遥想当年策马东进、运筹帷幄的将军身影和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谈笑风生的迷人风采,还有什么样的教育比这种教育更能让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终身难忘呢?

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的海中已经成为今天海中的一部分,成为今天海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尚学、爱国、实干”的紫石精神和“为国育才、振兴华夏”的办学理想,已经灌注在今天海中人的精神追求之中,流淌在今天海中丰富生动的办学实践之中。海中人以特有的智慧、情怀和实践,为今天“发展什么样的高中教育、怎样发展高中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和可资借鉴的“海中方案”。

不少人都建议吕建,应该把自己的办学心得整理出来。对此,他似乎不太在意。他鲜明地反对称自己是什么“家”,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高中校长。”

这一份清醒和淡然,倒是当下社会特别稀缺和珍贵的。

徜徉在这千年文脉流淌的校园,你会发现,学校就像一本徐徐打开的书本,厚重而深邃,亲切而温馨,你可以从中找到印象中属于海中人特有的语汇:

比如:大道至简。海中人矢志不移、步履坚定,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追求真理、尊重规律,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回归常识、回归本位。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其鲜明的办学特色。

再如:静水流深。海中的校园特别宁静,没有嘈杂喧嚣,但见云淡风轻,不跟风、不炒作,不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搞“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不搞“繁文缛节”的考核考评,静下心来、深潜下去,把绣花功夫用在人才培养、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打造上。

又如:臻于至善。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作为鲜明的价值导向,把平常做到极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以教得精、学得精、练得精,促进教得实、学得实、练得实,做到教得好、学得好、用得好,实现有效性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将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在一起。

还如:美美与共。建设事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吕建强调,海中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

海中的教师自信、敬业,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学校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教师日常不用坐班,实行人性化、弹性化管理;担任班主任的老师,自己任教的学科不要求排名最好;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自己任教的班级不要求名次最前;中层干部由全体教师“海选”产生,不退二线,承担同样的教学工作量,都要担任班主任。学校悉心关怀每一个老师,他们的专业发展乃至子女入学、生病就医,都能得到学校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这些年,面对高薪聘请,没有一个教师离开海中。

海中的学生阳光、健康,刻苦向上、全面发展。他们遇到了一批最敬业和最具爱心的老师,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需要,都会有老师陪伴在身旁。学校新建了设施一流的图书馆、图文信息中心、学生艺术中心。海中的食堂大名鼎鼎,满意率始终接近100%,“红烧肉”更是学生的最爱。无论家庭多么困难,吃饭、住宿乃至穿衣、生活零用,全由学校保障。每年800多人毕业,2/3的学生走进“双一流”高校,其中,一半进入原“985”高校,一半进入原“211”高校。他们用事实说明:学得好、考得好、走得远,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检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吕建担任海中校长近20年时间,是这个学校的灵魂。海中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海中。他以自己的无私、胆略与担当,带领全校师生写就了今天的“海中现象”。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主动放弃了所有评先评优的机会。唯一的例外,是经上级组织直接推荐,2020年11月,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同年,海安中学也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每年7月,是学校收获的季节,也是吕建最开心的日子。他会默默地站在校门口,目送孩子们跨出这个进进出出已经三年的大门。“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吕建眼中的风景是学生;而学生眼中的风景,无疑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校长吕建和海中的全体老师!

海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站在新石器时代的青墩文化遗址,你可以触摸到6000多年前海安文明遥远的地平线。文化的根本使命在以文化人,而这恰恰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教育,永远是指向未来的。今天的海安风景如画。毫无疑问,海安中学,以及学校门前那些充满自信、行色匆匆的师生的身影,正是这个城市最美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