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源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人文底蕴居首要位置,足以证明人文情怀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综观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数量庞大,其蕴含的丰富情感及历史文化,更是古人智慧与思想的体现。古诗词的学习还能够强化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基于此,笔者开展了关于人文情怀素养培育下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人文情怀素养与古诗词之间的联系
人文情怀素养的培养是在人文教育基础上提出的目标。随着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出现了重叠,逐渐在学生核心素养中也出现了关于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要求。人文情怀素养培养与古诗词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在语文学科中,人文情怀素养指的是学生学会正确辨别情感、关爱与理解他人的重要素養,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古诗词蕴含丰富的人文底蕴,对塑造学生品格与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古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通道,诸多古人借助古诗词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雄伟抱负。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古人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是塑造学生品格。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古诗词资源,其中有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报效祖国的志向,作者的理想与情怀能够感动当代学生,培养其从小立志、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品格。
人文情怀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结合的策略
一是强化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梳理古诗词学习流程可以发现,若想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人文情怀,学生需要对诗人创作背景、生平事迹有全面的了解。
如教师在教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前自主完成信息搜集工作,分析诗歌创作背景及所要传递的情感。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等查询陆游的相关信息,了解到该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由于宋与金战争不断,陆游无法回归故乡,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期望。通过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学生明白了这是一首爱国诗,创作背景特殊,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十分复杂。
二是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感知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对诗歌的理解为蓝本展开诗歌解读,但基于人文情怀素养展开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对诗中内容的理解,进行多层次与多角度的解读。
如在教学杜牧的《江南春》时,全诗通过对江南地区春天景色的描写,呈现出一幅令人无限向往的画卷。如果仅对诗进行分析,学生只能体会到诗人对美景的赞叹,但结合诗人生平则可以发现诗中也暗藏丰富情感。《江南春》的前半部分描写国家祥和的景象。但诗人生活在晚唐时代,鼎盛的大唐王朝已成颓势,盛世之景不在,作者的描写显然为回忆,细细品读则可以发现写景的同时蕴含了作者别样的情思。
人文情怀素养建构要着眼语文课堂
对学生人文情怀素养的培养,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课堂目标,要以人文情怀为基调构建课堂,全方位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这是学生形成人文情怀素养的关键。
一是引导学生细致研读文本。古诗词讲究韵律与意境。虽表达简洁凝练,但其刻画的形象之美、意蕴之美、朦胧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因此鉴赏文本、深挖情怀始终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本。如在教学《宿建德江》时,作者通过景色的描写抒发羁旅之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与分析,第一句“移舟泊烟渚”与题目遥相呼应,埋下了后续抒情的伏笔。“泊”字的出现与日暮、烟都有联系,道明了诗人夜宿小洲的缘由,并且利用典故隐晦地表达情感,道出思念之情。
二是培养学生翻译与创作能力。翻译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教学常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通读再翻译,第二种是通读与鉴赏之后再进行翻译。第二种形式应用更加普遍,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作用显著。如在教学《石灰吟》时,直译得出:石灰石在深山中通过千万次锤打才能被开采出来,它将被熊熊烈火燃烧看作平常事。哪怕粉身碎骨,也将自身清白留在人间。直白的语言仅能表达出诗的字面含义,而通过鉴赏,学生明白了该诗的具体内涵。
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文情怀素养培育背景下开展古诗词教学,应着眼于两者关系,对彼此内涵做出清晰界定,从中寻求合理教学方法。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