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胜 秦磊 宋显斌
摘要:在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和学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沟通、实践能力等问题与挑战,本文分别从授课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教师等多方面对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为我校以及相关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留学生;桥梁工程;教学改革
Exploration on Bridge Engineering Course for Foreign Students by using complete Englis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Pan Renshen Qin Lei Song Xianbin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Changsha 410114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po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country and the school have also put forward new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For civil engineering foreign students in our school in the bridge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other issues and challenges,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teachers as "bridge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face of abroad students to explore, for our school and the abroad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and to us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ridge engineering; The teaching reform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1]。为此,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了“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培养目标,其内涵指出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更注重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留学生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同时,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
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开展,我国政治经济影响力在持续提升,基建能力辐射在范围不断扩大,促成了大量亚、非、拉地区经济及基础设施水平较落后国家的留学生進入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留学学习[3]。在教育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的本科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差异显著,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存在明显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如何结合亚、非、拉留学生群体的现状,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留学生本科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本科生重要的必修专业课,本文将对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提高留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水平和效果,以期达到“新工科”背景下对留学生本科教育的新要求。
1 “新工科”的具体内涵
在全球化改革浪潮下,各个国家的各个产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都趋于多元化、创新化[4],对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当今世界教育的趋势。为面对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2月提出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显然,新工科已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思想。“新工科”的本质是工科教育,而“新”是教育的趋势[5]。新工科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是在新科技、新产业革命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保障,使中国在残酷的国际人才竞争中站稳了脚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虽然高校工科教育也一直在不断更新,但在当前我国产业革新升级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特殊时期,加快推进新工科教育变得更加重要。
“新工科”教育,代表了新素质,新结构,新方法[6];2017年3月钟登华提出“新工科”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5]。这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对变化,创造未来,求新求变,追求行业最前沿科技,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以此来应对最新的科技革命。
2 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遇到的问题
《桥梁工程》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桥梁方向学生的核心必修专业课,是综合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对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扎实,同时需具备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一般而言,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课程具有学分多、课时多的特点,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为例,其安排为《桥梁工程-上》及《桥梁工程-下》分两个学期进行学习,总课时量达到120标准学时。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桥梁工程》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笔者在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导致难以达到“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笔者通过研究贺军等人对来华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7],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2.1 语言交流问题
我校留学生初到我校时,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语言适应性,语言问题成为了最难克服的问题。虽然学校对来华留学生有汉语水平考试等级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留学生仅具备非常简单的汉语交流能力,根本无法应对课堂的学习。对于大学专业课程,如果采用汉语或双语教学,绝大部分留学生基本无法听懂及与教师交流困难,这就导致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因语言交流问题完全无法保证,同时导致留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在加上中国地域辽阔,汉语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活”了起来,留学生来中国前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习的汉语和来到中国后接触的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导致的交流障碍的出现,同时也打击了留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2.2 基础学习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以巴基斯坦、印度、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加纳等亚非国家为主,以上亚非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且差异巨大,因而留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及文化素质相较于国内学生整体偏弱且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被认为简单地、常识性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点,部分留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接收;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很难照顾到知识水平较差的留学生,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层次不齐,教师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的认知程度。
2.3文化差异问题
国际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环境,与国内本科生相比,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来华留学生普遍在交往适应方面会出现问题,例如:隐私观念不同、交往习惯不同、语言思维不同等,这造成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和老师无法良好相处[8]。授课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往往忽视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不适应性,将国内学生的教学经验直接套用于留学生课程,导致留学生无法适应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可能与授课教师产生矛盾,从而导致课堂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差、留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4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现行留学生教育主要以理论的方式传授,而相关的实践活动安排较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留学生的交流能力不足以应付相应的实践活动,且实践资源受限,留学生参加桥梁工程实践实习的机会也有限。在本科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育中,主要是以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浅层理解为主,想要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是非常困难的。而留学生因本章上述其他三个问题导致了学习难度更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弱,想要从所学知识中产生新认识、新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造成了留学生的综合素质薄弱,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
3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改革与探索
针对以上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
3.1《橋梁工程》课程使用全英文授课
针对本科留学生的语言交流问题,笔者在《桥梁工程》课程中采用全英文进行授课,以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根据管理单位国际学院开展的留学生语言能力及习惯调查发现,许多非洲国家留学生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为英语,且大部分留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也采用英语。因此,在《桥梁工程》课程中,选择英语口语能力较强的教师,尤其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将明显降低留学生学习的语言交流障碍,显著提升留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当减轻留学生因汉语学习所带来的学业压力。
3.2适当补充部分专业课程基础知识
针对留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学习能力偏弱的问题,笔者在《桥梁工程》原本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留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课堂中适当补充《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前置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帮助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部分留学生跟上《桥梁工程》课程进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内容,提升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有明显提升,也具有更多和更活跃的课堂互动环节。
3.3加强授课教师水平建设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对留学生的专任教师进行相关留学生的社交习惯与人文环境的认知培训,加强留学生任课教师对留学生文化及交流方式、思维方式的了解,从而帮助留学生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授课。同时,留学生任课教师也需要在充分了解和考虑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多站在留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与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减少因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进行认知培训后的任课教师能与所教授的留学生更好相处,留学生不会因讨厌授课教师而产生厌学现象。
3.4加強工程实践环节
针对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环节,以此来培养留学生的技能实操和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应增强现有工程实践项目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依托实际工程开展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提高设计成果水平要求、加强成果质量把控。同时鼓励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对具有创造性的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其次,基于现有平台增加实践环节;鼓励留学生参加“桥梁设计大赛”等活动来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派专门的教师为参加实践活动的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指导,不让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问题成为留学生实践环节中的“拦路虎”,使留学生能更高效且切实地参与实践环节。另外,学校及学院应加强留学生实践项目及实践资源的拓展,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与协商,形成针对留学生的校企联合实践项目;在配备专门人员解决沟通问题的基础上,让留学生参与合作企业的实践项目,并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进行辅导。在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留学生通过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所学土木工程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加强留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安排留学生进行BIM、MIDAS等工程软件的学习与简单建模练习,使留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软件应用和计算能力。
4 结论
以“新工科”建设对高校本科生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的《桥梁工程》课程展开全英文教学探索和改革。针对我校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语言交流、文化差异、基础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全英文教学的方法加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辅助以适当补充部分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加强授课教师水平建设、加强实践环节等改革措施,来提升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加强留学生实践能力,可为相关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跟东:国际化: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02,3:11-12.
[2]林健,陈强:引领内涵发展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国家标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研制、解读与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6.
[3]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7-82.
[4]翁汉琍,等.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9):70-71.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7] 贺君,李传习,李红利: 来华留学生《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161-162.
[8]陈慧:在北京高校的外国留学生适应因素研究[J].青年研究,2006(4):27-36.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20JGYB15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1-0452 )
作者简介:潘仁胜(1988— ),男,汉族,湖南娄底人,现阶段任职于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型桥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