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梅 蒋自奎
摘要:本研究以留守儿童阅读要素框架为依据,从微观层面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通过调查发现阜阳市乡村留守儿童阅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留守儿童阅读能力的策略及具体实现措施。期望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以及留守儿童自身阅读内驱力的充分调动,提升其阅读能力。
关键词:乡村 留守儿童 阅读状况 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儿童打开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使他们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阅读不够会引起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弱化、理解能力差、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狭窄、创造性思维发展受限、易迷恋网络游戏或者视频节目、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等系列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及时纠正,这些问题在留守少年儿童群体表现尤为突出。据民政部门统计,2019年度安徽省共有儿童1134.4万,其中留守儿童76万。而阜阳市有儿童208.7万,其中留守儿童17.44万,留守儿童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因此,以阜阳市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较强的现实价值。
留守儿童阅读状况调查
课题组根据活动理论第三代研究者恩格斯托姆(Y. Engestrom)于1987年提出的活动理论的基本框架[1],得出了乡村留守儿童阅读的要素框架(如图1),并以此作为调查和访谈问卷设计的理论依据。
留守儿童阅读要素包括主体(乡村留守儿童)、客體(阅读资源)、共同体(教师、家长等其他与阅读活动相关的人)三个一级要素,又称为核心要素;以及阅读状况(包括阅读时间、数量、效果等)、环境保障(包括实体环境、虚拟软环境)、辅助工作(家长支持、教师引导等)三个二级要素,又称次要因素。核心要素之间通过次要因素产生联系,最终实现留守儿童阅读活动。活动要素框架认为留守儿童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资源这个客体,但是读者并不与环境保障直接产生互动,而是通过教师、家长等相关者的支持实现的。首先,作为阅读主体的留守儿童要有充足的阅读内生动力和意愿,并把它付诸行动。客体要有资源数量、质量的保障。阅读过程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等共同体成员的合力支持。共同体成员的支持应各司其职,学校教师在校内开展阅读引导、农家书屋等公共阅读服务机构管理员在机构内组织阅读、家长提供精神鼓励,在良好互动中完成阅读环境保障。主动阅读的内驱力、良好的阅读氛围、充足的资源供给、及时的阅读引导、朋辈的积极影响,诸阅读要素的积极互动,有助于留守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反之,阅读要素作用的弱化或者缺失,则会影响留守儿童阅读活动的正常完成[2]。
以活动要素框架为依据,本研究利用调查问卷和部分教师访谈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利用统计法分析阜阳市乡村留守儿童总体阅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这一群体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是问卷设计。本次调查类型为现状类调查。根据研究的需要和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中部分题目来自相关文献,部分为课题组自行设计。2021年5月,在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集镇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小学进行了初测和部分教师建议征集。根据初测结果,对问卷部分调整后确定了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本信息获取部分(第1—4题),包括被研究个体的性别、年龄、年级、临时监护人等,为照顾调查对象的情感,其中隐含一个辨别留守儿童的题目;二是主体部分,包括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第5—33题),从阅读意愿、资源获取渠道等五个维度展开调查,具体内容见表1;三是一个主观题,调查留守儿童对于课外阅读有哪些想说的话。
二是样本结构分析。本次调查对象为阜阳市乡村地区四至九年级留守儿童,问卷委托太和县、颍州区、阜南县共6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发放和回收,详情见表2。
通过设定的区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题目对回收问卷进行初步分析,有62份问卷的填写人被判定为非留守儿童。因此,实际参加调查的留守儿童为310人次,样本结构信息见表3。
由表因可知,被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为1.09:1,男生稍多于女生。年龄在10—17岁之间,具备对问卷问题基本的理解辨识能力。选择学段为四至九年级,其中小学阶段142人、初中阶段168人。此阶段正是留守儿童阅读能力发展形成阶段,符合调查的目标要求。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部分由隔代亲人(外)祖父母看护,占比64.52%;父母有一方在身边照顾陪伴的占28.39%,其余的父母皆不在身边。
皖北地区乡村留守儿童阅读存在问题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梳理出皖北地区乡村留守儿童阅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阅读时间不足,阅读量难以保障。调查结果显示,57.42%的留守儿童每天阅读时间少于30分钟,59.03%的孩子表示学校没有专门的阅读课和阅读时间。因此,课外阅读时间基本没有保障。阅读量也处于偏少状态。有68.71%的被调查者每年阅读课外书8本以下,阅读量在2本以下的占20%。家庭图书保有量在20本以下的占70.97%,甚至7.42%的留守儿童表示家里藏书量是0。家庭图书持有量低也从侧面反映了孩子的读书量较少,家庭阅读气氛营造不够充分。
二是阅读环境不容乐观。根据调查,86.45%的留守儿童一般在家庭和教室读课外书,在乡村学校图书馆、村里农家书屋、书店、其他地方读书的分别占比7.1%、0.97%、1.29%、4.19%。家庭方面,70%以上的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和书桌,但是40.97%的孩子表示课外阅读时会受到弟弟妹妹的干扰,无法保证阅读环境的安静。
学校基础阅读设施无法保障。问卷结果显示,67.74%的被调查者表示班级没有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开放频次低,有些老师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
公共阅读服务也存在空白地带。统计结果显示,只有3.87%的被调查者经常去公共图书馆,50%以上的从未去过市县图书馆。有1.29%的被调查者到过农家书屋,另有4.19%的孩子选择到书店阅读。辅以田野调查发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缺失。在脱贫攻坚阶段,阜阳市偏远乡村基本都建设了与留守儿童阅读相关的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因管理人员不足、藏书量有限等,长期不开放。公共阅读服务的缺位,不利于乡村留守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阅读氛围是阅读的软环境。在阅读氛围方面,乡村留守儿童表示周围很少有人看书,大家都喜欢玩手机打游戏,缺少读书氛围。部分儿童渴望父母多关注自己成绩之外的其他方面。
三是阅读资源相对匮乏。根据此次调查数据,留守儿童的阅读资源获取途径前三位依次是书店购买、同学互借、学校图书馆或班级图书角。有23个孩子提到了网上购买或者网络阅读,还有一部分孩子读的是家里哥哥姐姐原来看过的书。6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校内提供的课外读物不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家庭购买能力有限,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本不开放,等等原因都造成阅读资源无法流动到留守儿童手中[3]。
四是有一定阅读内驱力但缺少阅读引导。92.26%的被调查儿童能够积极看待课外阅读, 7.74%的认为课外阅读没什么用处。说明仍有少数乡村留守孩子持课外阅读无用的观点。71.94%的被调查儿童希望阅读更多的图书,23.23%的表示无所谓,4.84%的明确表示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67.74%的儿童表示希望有专业的老师或者大学生志愿者答疑解惑,解答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无所谓的占26.13%,无需求的占6.1%。因此,调研数据反映大部分乡村留守儿童希望参与阅读活动并有人指导。
由调查数据可知留守儿童最喜欢的书籍依次是故事类、卡通漫画类和经典名著。该维度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们有阅读需求,希望得到专业的阅读指导,只是阅读内容倾向于趣味性读物。与此同时阅读资源的相对匮乏、无书可读的情况又普遍存在,形成了较高程度的供需矛盾[4]。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2.9%的孩子表示老师经常开展阅读指导活动,4.52%的孩子表示老师会经常组织阅读分享会。这两个数据共同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乏足够的阅读指导。调查的对象全部来自比较偏远的乡村小学,师资力量有限,仅能维持正常的语、数、英等文化课教学。这在阜阳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没有师资力量指导留守儿童进行阅读,不能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不利于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的培养。
提升阅读能力,助力终身学习
儿童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伴随其一生。留守儿童童年学习能力的建立需要得到更多、更细致的关注。阅读是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这一群体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顺利推动“全民阅读”的开展和“书香社会”的建设,能够提高国家建设人才群体的综合素质。
一是多方协作,保障充足的阅读时间。时间保障是留守儿童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要件。丰富的资源、良好的阅读环境都需要在阅读进行时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充足阅读时间,其他阅读要素的良性互动难以实现,进而影响阅读能力的持续提升。基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积极贯彻“双减”政策,减少家庭作业,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政府、学校等主体还应当加强阅读宣传,积极呼吁留守儿童家庭配合,减少留守儿童的家务量。基本要件满足后,留守儿童才有提升阅读能力的可能性。
二是提升阅读环境的支持力度。阅读环境作为儿童阅读要素框架的三个次要要素之一,能够显著影响留守儿童阅读能力提升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多方携手共同提升阅读环境保障力。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充分开发现有乡村文化服务设施的潜能,服务留守儿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等设施,使留守儿童放学后有书可读、有处可去。地方财政应划拨专门经费,为农家书屋配置专职管理员,充实少儿阅读资源收藏量,使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日常阅读的温馨家园。留守儿童放学后在农家书屋阅读,既能提升阅读能力,也可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其次,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空间还很大。学校可以利用教学活动和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嵌入式阅读活动。最后,加大对“良好的阅读經历是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这一理念的宣传力度,活跃阅读气氛。开展面向家长的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家长支持阅读的思想意识,促使家庭阅读环境的改善;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发挥阅读活动的浸润作用,提高留守儿童的阅读效能感[5]。
三是多方协作,提供充足优质的阅读资源。资源是阅读行为作用的客体,是决定乡村留守儿童阅读能力是否能够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调查数据反映了阜阳市乡村地区阅读资源匮乏、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公共图书馆有责任通过争取财政支持、调整顶层设计、与社会组织合作等方式,推动阅读资源向乡村地区倾斜,逐步填补城乡资源差距的鸿沟。
首先,地方政府可通过顶层设计和行政力量筹集经费,建设乡村留守儿童电子阅读平台。电子读物能够超越物理限制,把更多的优质阅读材料提供给留守儿童。还要严格监管乡村文化交易市场,禁止非法不良阅读资源流入留守儿童手中。其次,拓宽充实农家书屋阅读资源的渠道。地方公共图书馆可以在留守儿童聚集村的农家书屋设置流动书架,建设流动站点网络,辐射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区域。定期派专职人员为流动书架更换图书资源、进行图书资源的轮转。这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阅读资源,也能兼顾公共图书馆的流通需求。再次,根据乡村儿童的学龄和年龄特点,不断充实学校图书馆馆藏。应确保每个班级图书角内图书的轮转和定期更新。最后,可以考虑争取当地企业或者本地走出去在外创业的企业家支持,为留守儿童捐赠图书,丰富阅读资源。
四是通过积极的阅读引导充分调动留守儿童阅读内驱力。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留守儿童自身的阅读意愿有着决定性作用。只有留守儿童自觉自愿阅读,其他要素才能发挥作用[6]。朋辈影响和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能够帮助阅读主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7]。想要留守儿童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
第一,对农家书屋、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开设阅读课的学校教师,定期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提升图书管理员和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保证留守儿童在“阅读旅程”中有及时的指导和温暖的服务陪伴,从而爱上阅读。第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阅读内驱力。比如读后感写作比赛、好词好句积累、好书新书展览等活动,能够推动阅读重要性的宣传,帮助营造阅读氛围。第三,乡村学校任课教师应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指导。农村学校应该克服教师少、流动性强的弱点,积极开设阅读课。指定专门的阅读指导老师,督促学生按照程序阅读。要求学生做到阅读前有计划;阅读中走进阅读的世界,吸取阅读资料的精华,提升对自我和世界的感知;阅读后有思考,记录收获,分享感悟。
五是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父辈的教育和陪伴,养成了叛逆、懒惰的习惯。部分在阅读上与老师对抗、迷恋网游不能自拔。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坏小孩”,只是暂时的心理偏航。如果这时候有跟他有类似经历或者他比较崇拜的人进行心理疏导,很大一部分“问题儿童”都能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要实时了解乡村留守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乡村学校可以在假期组织留守儿童同村的在校大学生,来分享他们的学习和阅读经历。通过分享过来人作为留守儿童的人生经验,以及如何克服各种困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从而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克服暂时困难,顺利度过童年期。其次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招募志愿者,组织大学生读者协会会员,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团队。团队成员定期到村里开展才艺展示、阅读分享会、好书推荐等活动,为留守儿童讲述外面的故事,给留守儿童的生活注入更加丰富的内容[8]。
留守儿童的阅读能力关系着整个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质量。从个人层面看,良好的阅读体验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发展自己,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从国家层面看,留守儿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社会的安定,能够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有助于“书香社会”建设、“全民阅读”的实现。期待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上留守儿童阅读内驱力的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阅读能力能够有较大的改善。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阜阳市留守儿童阅读状况调查及其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315)、“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316)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李晓辉, 龚玲. 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71-76.
[2] 丁冬, 张长秀, 周文娟, 等. 农村儿童阅读推广全要素系统构建——基于活动理论视角[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S2): 5-9.
[3] 陈景朝. 精准扶贫背景下留守儿童阅读推广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 38(11): 4-6.
[4] 覃仕莲,徐军华. 基于实地调研的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推广探究[J]. 图书馆建设, 2017(8): 54-61.
[5] 孙雪连. 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0): 123-125.
[6] 钟晓玫. 图书馆助力农家书屋发挥作用探讨[J]. 农业网络信息, 2017(10): 76-78+82.
[7] 朱淑华. 儿童阅读推广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 2012, 33(3): 88-90.
[8] 陳雯. 走进“留守儿童”心灵世界的“真人图书馆”[J]. 图书馆杂志, 2017, 36(6):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