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超,王 庆,陈世俊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海洋浮游生物学”是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海洋科学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着重讲授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内外部形态特征、分类、生态和生理以及海洋浮游生物培养与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并以此来研究各种海洋浮游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方法和步骤,从而探讨他们的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1]。该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分类鉴定各种海洋浮游生物的能力,使他们了解海洋浮游生物系统演化、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为将来协调海洋水环境与海洋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海洋浮游生物资源奠定理论基础[1]。
海洋中各种浮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种类鉴定是“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也是其教学重点,然而由于海洋浮游生物门类繁多、形态结构抽象,导致该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乏味,较难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不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BOPPPS教学法起源于加拿大,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2],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范式。雨课堂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开发的一款教学互动学习工具[3]。笔者作为“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授课的高校教师,尝试借助“雨课堂+BOPPPS”教学模式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以供一线的“海洋浮游生物学”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和依据。
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清华大学、教育部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3]。其利用Power Point和微信智能地联接师生的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个环节都融合起来,让学生开展灵活的课前预习、快捷的随堂测验,以创新的师生互动、完善的作业题型、适时的数据反馈,实施高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被高校教师称赞的一款课堂教学利器。
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具有高实操性的课堂设计模式[2]。它基于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依据模块化教学理念将教学环节分解为以下6个阶段: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在实施教学过程中,BOPPPS模式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循环,同时注重教学目的的有效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课前,任课教师设计课前测试题或问卷,借助雨课堂将“试题”发送至学生手机,让他们主动预习将要讲授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点。基于“试题”结果反馈,了解学生对将要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知晓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点,以便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更有针对性。
2.2.1 课程导入设计
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在雨课堂上所反馈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利用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等方式设计课程导入内容。例如,通过给学生观看“蓝藻:让地球大气层充满氧气的大功臣”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蓝藻的形态结构及其产生氧气时所需的条件,从而引出本次授课的教学内容。
2.2.2 课程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统率所有学习及其相关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明确性、目的性。任课教师在了解学生特征后,使用雨课堂将“学习目标”发送至学生手机,内容包含讲授章节的知识框架、重点难点等,从而使学生对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点有直观的了解,以便更明确学习目标。比如:硅藻门介绍前,推送“硅藻泥会呼吸的墙”等视频,让学生了解硅藻对人类的价值。
2.2.3 课堂参与式学习设计
课堂参与式学习又称课堂互动,其是“BOPPPS”教学模式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环节;雨课堂则可以给师生提供充分的互动机会。雨课堂授课时,任课教师可通过查阅学生在PPT课件上所标记的“不懂”内容,及时调整授课节奏以匹配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任课教师可开启弹幕、投稿功能,随堂推送选择题、填空题、实例分析等题型进行实时测试,通过随时获取答案精确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形成“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此外,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划分小组,每组尽量包含上中下游的学生,让他们根据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展示,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2.2.4 课堂后测
课堂后测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绿藻门讲解时,任课教师通过雨课堂现场推送测试题,①绿藻特有的生殖方式是:A营养生殖,B无性生殖,C有性生殖,D接合生殖;②绿藻门中唯一具有鞭毛并能运动的一目是:A丝藻目,B管藻目,C团藻目,D刚毛藻目。通过现场汇总学生每道题的答题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答题中易出错的地方,发布课后思考题,进而巩固课堂中所讲解的内容。
2.2.5 课堂总结
课程总结是对本章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及转化升华。“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学习任务总结为“3座大山”,即形态结构、种类鉴定和生态学意义。每一种海洋浮游生物的学习都是围绕他们的形态结构、种类鉴定和生态学意义回答研究的3个问题:我是长什么样(形态结构)?我是谁(种类鉴定)?我有什么用途(生态学意义)?了解“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思路。课程总结时,任课教师根据“3座大山”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顺口溜等形式归纳回顾课堂的主要内容,帮助他们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
课后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后作业,例如:谈谈自己家乡水系的微囊藻利用或危害;农业生产中具有固氮作用的蓝藻有哪些种类,使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知识拓展,确定下节课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
为提高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度,打破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式,注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与过程性考核成绩有机结合,进而强化知识的应用,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雨课堂设定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其包括教师评价、小组内互评、组间互评、自评,通过设置比例课程结束后便可统计成绩。新总成绩的评定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20%+过程性考核成绩20%+期末成绩×60%。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使用 “雨课堂+BOPPPS”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互动性强、个性化程度高、学生参与广泛的《海洋浮游生物学》教学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在该课程中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