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2-01-18 06:45田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5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障碍

田甜

在临床中,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由于在妊娠期间盆底肌功能受损以及骶神经损伤而导致,其中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均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对女性产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1,2]。因此,需采取合理、有效的盆底肌肉张力恢复训练,以便加速其盆底功能恢复,进而提升女性的产后生活质量水平[3]。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采用常规的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改善其产后的盆底功能,但经实践显示其恢复效果并不理想。伴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但有关其具体应用效果的报道较少[4,5]。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以探讨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接收的112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 例。研究组年龄24~39 岁,平均年龄(29.4±3.2)岁;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9.1±0.6)周;其中初产妇21 例,经产妇35 例。对照组年龄22~38 岁,平均年龄(29.1±3.0)岁;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0±0.7)周;其中初产妇19 例,经产妇3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盆底功能障碍的判定标准;②均为足月经阴道分娩且为单胎妊娠;③产妇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类疾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感染性疾病;③伴有泌尿系统感染及阴道炎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盆底功能训练,产妇取坐位、卧位或者站立位,叮嘱其在吸气时尽力保持肛门收缩,保持时间5 s,并在其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直至患者熟练掌握,15 min/次,3 次/d,治疗时间为8 周。

1.2.2 研究组 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具体步骤如下:借助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将其阴式探头置入患者体内,其电流大小以产妇感觉肌肉跳动但无疼痛为宜,依据其自身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关参数设置,使得浅层与深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被唤醒,与此同时,借助阴式插头上的肌力传感器将盆底肌力强度转化作视觉信号,并将其反馈与产妇,为产妇提供相应的训练模块,从而进行膀胱生物反馈、肌肉生物反馈及场景反射等训练,30 min/次,3 次/周,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疗效,若患者经治疗后其尿失禁症状与压力性尿失禁体征均消失为治愈;漏尿次数减低>50%为好转;若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快速、持续盆底肌肉收缩力电压。③评估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借助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进行评估,若无盆腔脏器脱垂为0 度;其脱垂最低点位于处女膜上方1 cm 为Ⅰ度;脱垂最远端若位于处女膜外≥1 cm 位置则为Ⅱ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2%高于对照组的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盆底肌肉收缩力电压比较 干预前,两组快速收缩力电压、持续收缩力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快速收缩力电压、持续收缩力电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盆底肌肉收缩力电压比较(,μV)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盆底肌肉收缩力电压比较(,μV)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2.3 两组POP-Q 分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POP-Q 分度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POP-Q 分度情况比较[n(%)]

3 讨论

对于女性而言,盆底肌是其重要的组织器官,包含直肠、子宫、阴道、尿道及膀胱组织,受盆底筋膜、肌肉及子宫韧带等支持作用的影响,使得他们能够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并在多项生理活动中有效参与[6]。妊娠及分娩是大多数女性均需经历的生理过程,在上述生理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损伤盆底肌肉并导致其松弛[7]。而在孕产期间的异常情况会加重对盆底肌肉的损伤,致使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等不良情况发生,因此,怎样对盆底肌功能进行改善,对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有效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通过采用常规的盆底肌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有效恢复,但受患者依从性影响其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不利于推广应用[8]。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该方法主要是借助电子仪器将肌电、心率、血压及脑电等转化为视听信号,在通过医生的专业训练与指导,使得患者能够进行自身的有效控制,进而对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纠正[9,10]。其中的生物反馈则能够对产妇的锻炼情况进行有效反映,进而指导其进行正确锻炼。经本研究提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2%高于对照组的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采取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够获得较好效果,利于改善预后。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通过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将低频电脉冲经由阴道内置电极传递至盆底,加速肌肉的被动收缩,协助患者能够对盆底肌的位置以及不同肌纤维的收缩感进行有效识别,同时对部分因受压而出现功能受损的神经进行唤醒[11]。但需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保持电流强度的逐步增加,当患者感觉至明显肌肉收缩却无疼痛感时则为其可耐受的阈电流强度,同时还应依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电流强调的动态调整[12]。借助生物反馈能够对阴道收缩力进行准确测定,并以肌电图的形式呈现在电脑上,使得患者获取直接的视觉信号,并能够对该锻炼的肌肉进行有效识别,以便进行针对性的重复训练,进而使得肌肉力量与耐力显著加强[13]。本研究提示:干预后,研究组快速收缩力电压、持续收缩力电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OP-Q 分度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中,能够加速其盆底肌功能恢复,提升其盆底肌的收缩力,进而提高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水平。虽然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效果,但该疗法需患者专门抽出时间接受门诊治疗,且与常规的盆底肌康复训练相比其治疗成本较高;而常规功能训练虽简单、快捷,但其预后较慢,需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的锻炼[14,15]。因此,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可依据其具体情况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建议采用上述两种方案联合方法,进而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综上所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其效果较好,有助于提高其盆底肌收缩能力,加速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生物反馈技术在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训练中的应用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