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态伦理视野下的野生动物保护

2022-01-18 09:58陆西灵
大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保护意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

陆西灵

(广西 南宁 530011)

0 引言

野生动物保护,实际上是属于伦理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且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野生动物保护伦理,有效培养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伦理意识,有效约束人类不道德行为。现阶段,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遭受破坏,人们买卖野生动物、捕食野生动物情况依然严重,野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究其原因是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伦理知识相对薄弱。基于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明确生态伦理视野下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且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保护和谐原则、保护公正原则、生态伦理制度化原则,不断完善和优化生态伦理理论,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伦理意识,从根本上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效果。

1 生态伦理视野下的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如今,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人们常常存在自我意识,这里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人们设置保护圈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把野生动物以半圈养、集中散养的形式进行保护,这对野生动物自由进行了限制,容易导致其丢失野外生存能力。从表面上来看,该种行为虽然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实际上伤害了野生动物的自由[1]。并且,在野生动物保护中,人们还存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人们觉得动物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因为人是高等动物,具有语言表达能力与思想,而动物不具备。人们存在自我意识、以人类为中心思想,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伦理意识相对薄弱。

野生动物属于国家自然资源,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结合当下情况来看,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参与意识。参与意识,主要是指人们直接、间接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践行自身的权利,履行自身的义务。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来讲,人们需要积极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队伍中,这也是当下国家所提倡的。但是,因为人们不够理解野生动物保护伦理意识,导致人们很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活动,且野生动物保护态度不积极。

(2)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主要是指人们一言一行要符合公民身份,如果遇到问题需要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克服自我私立、局部小团体利益的错误意识。责任意识需要人们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价值趋向、端正的行为规范。野生动物保护,人人有责,但是由于缺乏野生动物保护伦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觉得野生动物离自己较为遥远,不用承担保护责任。实际上,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需要从小培养[2]。

(3)道德意识。现阶段,社会中道德意识滑坡问题较为严重,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无道德,部分人不讲道德和漠视道德,甚至反对道德,没有利用道德规范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在野生动物保护伦理意识中,伦理道德非常关键,若少了伦理道德约束,会给野生动物保护带来较大困难。

2 生态伦理视野下的野生动物保护策略

2.1 不断优化和完善生态伦理理论

生态伦理,是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创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机制。在完善的生态伦理视野下,可以提供给野生动物保护正确的理论依据,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现有生态伦理为基础,不断优化和完善生态保护理论和实践。

(1)需要扩大人类生态道德范围。人类道德关怀,从人和人的关怀逐渐发展成为人和自然的关怀,从中可以看出不仅需要对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人和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3]。生态道德,又被称作环境道德,其属于道德范畴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中的道德关系,属于信念,能够指引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生态道德指引下,人们可以准确判断,还可以正确选择。

(2)在生态伦理中可以纳入传统优良风尚、品德美德,如善、诚等。善,主要是指友善,在对待自然事物时要抱以友善的态度;诚,主要是指诚信,要信守承诺,以真诚的心行信义的事。在生态伦理中纳入善、诚等,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友善、真诚地对待自然、对待一切事物,促使人们可以亲近和睦,特别是对待野生动物。

2.2 增强公民野生动物保护伦理意识

想要有效增强公民野生动物保护伦理意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任务较为艰巨。具体来讲,需要培养人们的正确观念意识,也就是保护野生动物意识。而保护野生动物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和强化。

(1)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课堂中疏导学生,培养其爱护和保护野生动物知识、生态伦理道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初级阶段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纳入保护野生动物理念教育,因为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可塑性,在该阶段可以促使学生了解野生动物资源危机,从小便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更加爱护野生动物,更加敬畏和尊重大自然。与此同时,可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各种科普讲堂、生态道德实践活动,进而有效增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效果。

(2)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注重对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宣传和普及,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具体来讲,可以灵活利用媒体,开展宣传活动、专题讲座,提升公民参与积极主动性;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伦理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高校报刊、社区宣传栏等途径,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指引人们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增强人们伦理道德意识。但是需要注意一点,需要关注传播后人们的反应,且及时进行反馈处理工作,消除公关危机,以防出现社会混乱。

(3)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野生动物园、科普宣教管等场所进行科普教育。例如,在博物馆中,优化相关系统,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指引与教育儿童,从小对野生动物进行接触与观赏,了解其种类、生存环境等。再如,在野生动物园中,可以增加标语牌,对野生动物专业知识进行传达,如图1 所示,促使人们了解更多野生动物,弥补以往野生动物教育的不足[4]。

图1 某野生动物园宣传标语

2.3 设置满足生态伦理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把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存环境纳入到保护的范围。因此,基于生态伦理视野下的野生动物保护,需要注重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在该过程中,注重相关管理机构建设,提升保护区管理质量。野生动物保护区,是管理的保护区,在设置时需要尽可能选择在典型的自然地带中。现阶段,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如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各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涉及面广,保护多种类型野生动物,如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藏羚羊自然保护区、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等[5]。在这些保护区中,部分地段是原始植被区,很少有人干预,在实际工作中只要进行适当的管理,便可以达到和原生植被相似,把该地段作为保护区满足实际情况。此外,需要结合野生动物习性以及生存环境,坚持因地制宜、手段灵活原则,创建满足生态伦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生态伦理视野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还可以利用正确理念指导人们行为,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不够注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缺乏参与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野生动物保护效果不够理想,仍然存在买卖野生动物、捕食野生动物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生态伦理理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以价值平等为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伦理观,结合实际情况设置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进而充分发挥生态伦理作用,指引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有效增强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效果。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