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组群逻辑与建设路径

2022-01-18 12:57王强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组群双高计划艺术设计

王强

随着我国快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产业链群、技术群、岗位群发展态势日益显现,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专业建设模式难以适应职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与迭代,已向专业群协同发展转变。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等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合理布局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好用好专业群这一育人载体,则成为新时期提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的困境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双高计划”的启动实施,批准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群逐渐增多,这些专业群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建设基础和发展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的步伐。但因缺乏可参考的经验与可比较的案例,其发展仍比较薄弱,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两大困境:

(一)专业群组群逻辑混乱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主要遵循三条逻辑:一是基于学科基础的组群逻辑。即群内各专业以共同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组群,如工艺美术品设计、民族美术、美术教育等专业均以美术学为共同的学科知识基础进行组群,但这样的组群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二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组群逻辑。即群内各专业以相同的专业技术或服务领域为基础组群。这一组群逻辑与当前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分类逻辑相契合,群内专业多为相近专业,专业之间的认同度和包容度高,便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但依据该逻辑组建起来的专业群可能会面临与区域产业需求不对接、专业群内部创新难等问题。三是基于产业链群的组群逻辑。即以产业内部上下游完整链条为基础组群。这一组群逻辑实现了从单一型专业到复合型专业的跨越,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跨界、互通、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群由众多跨领域的环链组成,如果缺乏对区域产业需求的调查,对区域产业链群及其相应岗位群、技术群的理解不到位,就难以把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致使专业组群逻辑混乱、全而不精。

(二)专业群建设路径繁杂

当前,各项政策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与任务。面对繁多的建设任务,专业群在管理上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各类项目、绩效点的无序堆砌建设中。而无模式、无主线、无重点的建设,将会导致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不佳、产业服务弱等。

在管理结构上,传统的二级学院行政管理模式制约专业群发展。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组建多以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为主,资源的分配、投入与使用也主要作用在二级学院内。一方面,传统二级院系机制下的专业建设质量要求与面向产业链群的专业群质量要求相差较大,难以满足高质量建设的需求。专业群建设中资金投入大、项目数量多、绩效要求多,提高了管理的复杂度。另一方面,单一的管理结构导致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缺乏深度的产教融合。具体表现为:缺乏顶层设计,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体系,校内的引导和支持机制失灵;合作碎片化,缺乏深度合作,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成果等;合作企业中弱小企业多,真正贡献教育资源的少。

在人才培养上,集群发展效应不明显。面向产业链群组建专业群,要求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实现课程体系、教法改革、教材开发、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由于受到传统按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建院的影响,在组建新的专业群后,群内各专业往往“形聚而神散”,群集发展效应未得到有效落实。具体表现为:在课程与教学上,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相互割裂,缺乏联动,职业迁移性不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师资团队组建困难,高层次“双师型”教师比较少,很多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经验不足,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下的新业态、新职业也缺乏了解;在学生培养上,学生职业能力单一,难以站在产业链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角度审视职业整体情况,导致全局性专业思维难以开发和培养,职业成长过程狭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组群逻辑是专业群的顶层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究竟应采用何种组群逻辑,是由教育自身规律、区域产业发展情况、技术进步与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际所共同决定的。

(一)遵循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内在规律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首先应当遵循高职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两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就高职教育而言,它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教育。与本科院校从学科知识的视角开展专业设置与建设不同,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建设面向的是职业岗位群,应随产业升级进行动态调整。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艺术设计本身并不是一项专门技术,也不仅面向单一的服务领域。艺术设计的综合性非常强,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是各产业链群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城市更新产业链群中,创意与艺术设计环的作用在于为城市理念更新和数字化转型提供顶层设计与创新引领,工程设计与管理环和新基建技术应用环的作用则在于为园区、景区、历史建筑与文化风貌区等提供数字化技术和建设工程,管理运营与服务环的作用则在于为园区的运营提供管理服务,由此便能够搭建起由公共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园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具体见图1)。可见,以产业链为基本逻辑来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在兼顾职业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内在规律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群集效应发挥到最大化。

图1 城市更新产业链群及其对应专业群

(二)明确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组群的基本特征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应突破学科知识体系和同类专业叠加的局限,采用以产业链群为基础的组群逻辑。“双高计划”专业群申报要求中指出,基于产业链群的组群逻辑是指专业群与产业链群的对应性、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群内专业的逻辑性等。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所对应的产业链群上,各专业存在着一组相关的技术技能和一组协同的职业岗位,在进行组群时,这些内涵要反映在发展主题、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建设内涵上。通过对当前“双高计划”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与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立足服务区域产业。将艺术设计与本区域的时尚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现代制造业紧密对接,将产业结构需求和新兴发展趋势反映到专业群的构建中。二是重塑专业布局结构。打破传统二级院系以文化艺术大类专业为主的格局,实现文化艺术大类与轻工纺织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跨界协同。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摆脱单一的艺术设计素质培养模式,适应岗位群对设计、科技、商业、制造等一专多能素质的要求,要特别重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培养。

(三)把握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组群的技术路线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应该考虑五个方面:一是明确服务的产业链群。根据各学校的专业建设基础和区域具体产业的匹配度进行精准分析,不宜太宽泛。二是全面分析该产业的发展现状、政策导向、技术技能、岗位要求、企业情况,摸清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三是根据产业链群研究专业设置。原则上,每个专业群一般设置3~5个专业,一般包括核心专业、骨干专业、拓展专业。找准服务产业链群的专业阵地,注重动态调整,增设产业需求的新专业,推进部分专业关停并转。四是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人才的要求设计培养定位、方案和课程体系及内容。五是总体把握,提出专业群发展主题、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培养定位。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组建,应邀请产业与企业专家、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专家、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参与。产业与企业专家,能够充分表达艺术设计相关产业链群的意见;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专家,能够站在专业教育的视角进行教育教学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专家,能在充分理解和尊重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政策要求上给出建议。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建设路径

对标“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完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和自身发展基础,找到模式、理出主线、形成重点,从而实现专业群建设数量与质量并重、短期成绩与可持续良性发展结合。

(一)以治理为基,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平台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必须深化与产业链群的产教融合,打破传统以学校为主的治理结构,探索产学研创育人共同体,培育创新型、复合型艺术类人才,为社会提供各艺术类创新创造产品,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实现艺术设计相关产业技术技能积累、教学与创新,形成专业群面向具体产业方向的核心竞争力。

1.构建以二级学院为主的产学研创多元治理结构。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的核心任务,平台建设促使高职院校在组织架构上超越了以往传统单一行政管理的边界,充分吸纳了区域内政府、标杆企业、产业园区、科研机构等各方参与决策。通过构建产学研创多元治理结构,共建、共享、共治,建立起专业群与产业链群的良性互动模式,形成产学研创的育人共同体。要打破原有的以同类专业建院的格局,推进“以群建院”,将学院资源按照产业链群的组群逻辑重建,为产学研创多元协同治理提供基础条件。成立由艺术设计相关学科专家、行业企业代表、职教研究专家、国际交流专家等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群各项建设。通过创新工作室、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产业学院等形式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建设内容包括构建应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技能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基于专业课程的“三教”改革、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技术技能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并重点突出艺术与科技协同的产业应用领域,发展应用型技术技能体系,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活力源泉和社会服务的依托阵地。

2.明确艺术设计类专业群高水平技术技能平台的功能定位。第一,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其根本动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爆发式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群面临着数字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群中数字化技术环链将逐渐成为主流。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群高水平技术技能平台建设和发展要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全面将新业态新技术纳入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建设内容,产出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成果,为社会提供各类艺术设计创新创造产品。第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根本使命。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组建打破了原有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壁垒,转而培养跨界协同的创新型、复合型艺术设计类人才。高职院校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创新创业项目、科技研发项目为载体,构建平台培养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深度互动。

(二)以课程为核,打造高质量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群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专业课程质量决定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所培养的人才技术技能素养水平。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项目化教学实践,从而系统解决专业群教育教学“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1.以模块化为导向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群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主体是基于产业链群的技术群、岗位群体现的课程群优化组合与建设。由于技术、工艺与规范的更新速度快,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应建立课程模块化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产业技术和岗位素质调整。艺术设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对接产业岗位、基础扎实、专业精通、理实结合的原则,设置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践课程三类课程。其中,模块化课程的落脚点应放在专业核心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上。原因在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适应就业行业为主要目标,以艺术设计、科技、产业等基础原理知识为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就业岗位适应性和长期发展的职业迁移性。而专业核心课程以适应就业岗位为主要目标,以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为主,偏设计岗位、偏技术岗位、偏管理岗位的要求是不同的。项目实践课程则以适应业务项目过程为主要目标,将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融合,这两类课程与区域产业发展、企业实际业务和岗位需求的对接最为紧密,建立模块化动态调整机制能够确保课程实时更新、紧随市场需求。

2.以项目化为导向加强创作实践教学改革。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方向性、质量度与影响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由于专业建设缺乏产教融合基础,传统的创作实践往往基于教师命题或自选主题,缺乏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对接,创作实践的质量与行业企业真实环境的要求标准往往差距较大。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OBE),只有创作实践在企业真实项目中得到认可,才能有效证明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在产教融合生态的基础上,艺术设计类专业群要积累一定数量的优质合作企业,从而实现创作实践与企业真实业务项目保量保质对接。在长期的过程中,专业群要建设若干个导向明确、特色鲜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设计创作实践阵地,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培养与项目化创作实践有机结合。

(三)以“双师”为源,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推动教师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的转型升级,可把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专业群发展的策源。

1.以分层聘任引导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发展。传统的以学术评议为导向的教师评聘机制已难以适应产教融合生态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亟须构建“双师型”教师分层聘任标准。根据教师发展阶段特点和递进成长规律,把“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双师”“中级双师”和“高级双师”,其中将未从事过艺术领域相关工作或未具备相关教学经历的新进教师定位为“初级双师”,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使其形成初步的“双师”能力基础;将具有艺术领域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定位为“中级双师”,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重点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素质;将具有艺术领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定位为“高级双师”,重点发展教学创新、技术技能创新、办学创新等素质。

2.以结构化推进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学创新团队,能够形成良好的集群发展效应,较好地满足专业群模块化教学改革及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其中,在素质结构上,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兼顾学科性知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职教研究人才;在知识技术结构上,兼顾艺术、设计、科技、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在专兼结构上,实现学科人才与行业人才并重、设计人才与科技人才并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在专业群、专业、课程、创新四个层面健全带头人机制,完善带头人遴选、管理、评价与退出办法。以结构化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是按照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要求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二是按照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要求组建课程模块教学团队。

(四)以学生为本,打造高质量学生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高水平专业群最终要通过毕业生为行业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因此要把职业成长性、企业满意度作为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

1.建立1+X+N素质培养机制。艺术设计类专业群要提升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全面实施1+X证书试点工作,同时根据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特点,增强创作实践效果,形成1+X+N培养机制,即毕业生要取得毕业证、职业技能证和创作实践证。其中,毕业证的作用在于全面提升基本学习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属于传统内部评价;职业技能证为外部对技术技能素质的评价,包括人社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技能证书、行业企业的技能认证等;创作实践证则为外部对创作作品或技术技能的评价,包括艺术创作展赛、技术技能展赛、创新创业展赛、企业项目评价等方面的证书。

2.构建贯通多元的成长渠道。艺术设计类专业群要贯彻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精神,在专业层面加快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布局结构,尝试探索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和国际化培养,逐步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生涯发展通道。同时,要建设多元化的成长渠道,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培养一批高精尖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国际化交流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设计职业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精神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

(五)以绩效为导,打造高质量评价管理体系

高水平专业群具有高投入、高质量要求的特点,传统的以教育行政为主要方式的二级院系管理是无法保障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因此在质量评价和项目管理等方面亟待革新。

1.改革专业群的质量评价。高职院校逐步由投入型建设转向绩效型建设,其核心就是紧抓专业群层面的投入产出。专业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专业群建设依据、计划制订、实施过程和成果评价的具体体现,并根据质量评价反馈结果进行专业群动态调整。一是基本教育质量。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果的基本面,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企业满意度、毕业生起薪为代表的就业指标。二是产教融合质量。这是职教改革、“双高”建设的核心内涵,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的主要推动力。三是高质量成果。“双高”院校建设要有标志性成果,避免专业群建设在低层次的产出上徘徊。四是影响力和国际化。这是学校积极融入区域、行业、国际、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外在助推剂。

2.强化内涵建设项目管理。专业群质量建设是通过配置和实施各类内涵建设项目来实现的,项目质量直接影响专业群质量评价和目标实现。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一是构建专业群项目分层组合体系,从宏观规划逐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同时又能够从细节成效中回归到建设目标,实现项目中长期计划和年度项目的有机结合。二是编制具体项目计划书,包含项目信息、建设团队、实施方案、明细预算、目标绩效等,保障具体项目有序实施。三是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项目的编制论证、决策管理、流程管理、验收管理,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高效。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是新时期实现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面对产业链群需求、艺术设计教育规律、高校教育管理、职教发展政策要求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必须全面思考、系统架构,形成合理可行的组群逻辑与建设路径。

猜你喜欢
组群双高计划艺术设计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星.云.海》
《花月夜》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