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琴
(城厢区沟头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统编版语文教材把课文类别定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群文阅读是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有效路径。教材拓展型群文阅读教学,是由教材衍生出的一组文章的阅读教学。相比自行组织专题的群文阅读,这种与教材课文教学有密切联系的群文阅读,可相应减缓构建群文的难度,有利于教学实施,可巩固课文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
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能够联结各个文本。课堂围绕议题通过个体的思考、发现,再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因此,确定议题是组织群文的关键。教材拓展型群文阅读以教材为依托,尊重教材的编排理念以及教学需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议题选定方向服务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及教材文体意识的强化。
统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为主线安排单元,语文要素是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呈现,也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的具体细化,一般包含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多数单元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从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教材拓展型群文阅读议题的确定要契合单元语文要素,群文的组织集中、结构化地呈现单元语文要素中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阅读并发现表达的秘妙,使单元语文要素真正落地。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为:(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关于民风民俗的文章选择范围很大,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出发,考虑到学生比较熟悉传统节日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以“传统节日怎么写”为议题,组织四篇有明显异同的文章,如舒乙《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端午日》、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冰心《童年的春节》。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叙述,善于营造气氛、突出特色,普遍的民俗活动一笔带过。几篇选文又有明显不同:分别从节日的美食、活动、传说、寓意、来历等不同角度支撑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内容。通过这样一组文章的阅读交流,既可以开拓视野,又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探究传统节日可以写哪些内容,详写部分怎样写具体等方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多个单元都是按照文体组织的,如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六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等,体现了统编版教材编写的文体意识。薛法根在《文本分类教学》一书中指出:学生必须在阅读大量同一文体的作品之后,才能逐渐辨识这类文体的文本特征及阅读方法。[1]按照文体组织的单元,适度拓展相同体裁的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类文章的特征及阅读方法。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选编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本单元“快乐读书吧”也是引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本单元教学,除了完成“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个单元核心目标外,还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民间故事的文学价值,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笔者将单元拓展群文阅读议题定为“民间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巧媳妇》《鲁班学艺》《孟姜女》《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等,运用“比较”阅读策略,发现民间故事中人物特点鲜明、情节曲折夸张、愿望朴素美好、体现风物人情的特点,使学生今后阅读这类民间故事时有章可循。这样由“篇”及“类”,可更好促进能力迁移,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语文。
群文阅读教学一般一节课要组织阅读三到四篇文章。蒋军晶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一书中指出:群文阅读,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2]课堂阅读量成倍增加,意味着不能像常态的单篇精读那样,从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关键语段感悟理解、感情朗读、表达方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面面俱到地教学,而要大刀阔斧做“减法”。
蒋军晶将“群文阅读”定义为:在较短的单位时间,针对一个议题进行的多文本教学。[2]群文的议题即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学时应减掉与议题无关的教学目标。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单元选编三篇童话故事,采用的都是“反复”的写法,教学时可以侧重引导学会利用故事的反复结构特点进行故事情节的预测。本单元拓展了四篇童话故事《蚂蚁和蟋蟀》《麻雀的评论》《懒惰的北极鼠》《小水牛更勤奋了》进行群文阅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采用对比写法的童话故事与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不同的预测方法。在议题统领下,生字词掌握、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等教学目标应该放弃,文章能读懂即可,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对比写法并进行预测。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感情朗读。群文阅读最接近阅读常态,课堂上需要的是潜心阅读、静思默想,而不是琅琅书声。一节课阅读要增量,还必须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学会默读、浏览、跳读等技巧,而不是每节课都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前文提到的四篇童话故事,角色个性鲜明,对话有趣。如果进行单篇教学,分角色感情朗读必不可少;但在群文阅读中则应该放弃,把时间用在自读感悟和交流互动上。
过多的浅表性提问使教学过程混乱,学生注意力分散,不知道一节课重点要学什么。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应减掉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以议题统领,通过设计少而精的、能够吸引学生深入品读的问题,以简驭繁,让学生静下来阅读,静下来思考。如果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拓展的四篇童话故事时,再多几个问题,如你最喜欢几篇文章中的哪种动物、为什么、你想对它说什么,那么这节课的教学质量就大打折扣。
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刺激学生感官的手段或形式,确实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但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开展过多非语文活动,必然影响教学内容本身。例如《蚂蚁和蟋蟀》单篇教学,为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扮演蚂蚁和蟋蟀演一演。当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组成群文时,再进行角色扮演就不合适了。因为群文阅读教学容量大,要让教学环节尽量简单、清晰,环环相扣。一般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实施教学:勾连教材,切入议题;个人初读,整体感知;聚焦议题,细读重点;全班交流,梳理总结。
教材拓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调用已有经验,理解新的文章,构建丰富多样的语文知识体系。群文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是保障完成阅读一组文章的前提。单篇精读,习得方法,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内阅读学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能够有效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先用两课时精读《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感悟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找出“哪些词语能看出作者长时间观察爬山虎的脚”。再通过“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不几天、后来”等词语,感悟作者留心观察的方法——细致、持续地观察。最后,总结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找出描写细致的语句以及表示观察时间的词语,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观察方法不是一篇课文能够涵盖的,也不是一节课能够教会学生的。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细致观察的方法。笔者教学本单元时以“连续细致观察,生动具体表达”为议题,拓展了《打碗碗花》《丑菊》《缝纫鸟》《蝉的音乐》四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四篇文章都是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发现,但又各具特色。选文中有观察植物的,也有观察动物的。《打碗碗花》以儿童的口吻,叙述自己观察到的打碗碗花奇特的形状。外婆不让摘,说是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好奇心驱使作者探究打碗碗花到底会不会让他打破碗。《丑菊》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丑菊从打花苞到盛放的过程,以及白天夜晚的不同形态。《缝纫鸟》写作者来到坦桑尼亚首都访问,在远离市区的饭店前观察缝纫鸟搭窝的过程,后来因为狂风暴雨把鸟窝打下来了,缝纫鸟又重新编织鸟窝。作者重点观察缝纫鸟搭窝的动作。《蝉的音乐》写的是作者长时间观察蝉的过程中,发现蝉是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的。为了证实这一想法,他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证明其想法是对的。阅读这一组文章前,先让学生回顾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总结的阅读方法,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再通过学习单(见表1),辅助学生运用《爬山虎的脚》一课学到的方法阅读四篇文章。
表1 群文阅读学习单
教材拓展型群文阅读,应有单篇精读做铺垫。学习方法、阅读目标明确,学生很快找到四篇文章是怎样连续细致观察、生动具体表达的,发现观察一种事物,除了眼观、耳听,心想外,有时还需要动手试验。观察时,要观形、观色、观变化、观察动作。
于泽元等在《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群文阅读的过程就是师生围绕文本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过程。[3]群文阅读的“共识”达成,注重对话讨论、互相启发、深化观点。学生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细读后形成的观点,并补充完善;各小组选取一篇文章,在全班交流。相比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更需要合作学习,但是合作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不能因为时间有限而忽视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此时更需强化个体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
群文阅读由围绕议题的多篇文章组成,40 分钟内一般要读完三篇以上,因此阅读速度很重要。阅读速度要在阅读实践中锻炼起来,一般在阅读一组文章时,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限定时间是为了让学生产生紧张感,集中精力专心阅读。时间一般根据文章的数量和长短来定,例如《打碗碗花》《丑菊》《缝纫鸟》《蝉的音乐》四篇文章,初读可以规定为6 分钟,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读完。
群文阅读要立足于读,不仅要读得多,还要有层次地阅读。第一个层级需要整体感知,获取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一般采用默读;第二个层级需要快速获取跟议题相关的信息,强调“快速找到”,可以扫读、浏览、跳读;第三个层级需要在“有用”的地方探究、发现,需要细读和精读。所以,不仅要阅读有速度,还要教给多种阅读技巧。如阅读《缝纫鸟》时,先引导学生跳读,找到写缝纫鸟两次搭窝的文字;再仔细阅读,发现作者的观察方法;还要对比阅读其他几篇文章,发现不同的观察方法。
群文阅读要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一般通过图表呈现问题,将与议题相关的几个问题集中在一个图表中,避免繁琐、重复的提问,便于学生将阅读发现进行直观比较,得出结论。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如何写传统节日”,可以这样呈现问题借助图表组织阅读、思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见表2)。先纵向逐篇交流,再横向比较发现,这样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发现文章表达的秘妙。
表2
教材精读配上单元拓展的群文阅读,既延伸教学内容的广度,弥补单篇精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又使单篇阅读习得的方法有效地迁移运用,让学生经历思考、发现、交流、碰撞、达成共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