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虹
(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三明 36500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素养的编排上呈现层级递增、螺旋发展的特点。就复述这一能力层级而言,低年级注重讲好故事,中年级训练详细复述故事,高年级尝试创造性复述故事,各能力层级一脉相承。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有利于理解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学习“支架”,并借助“支架”推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理解和整体知识构建,培养学生讲故事和复述能力,减缓学习的难度与压力,这样的教学即“支架式教学”。本文以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为例,具体阐述运用图式支架帮助学生搭建、运用阅读图式,引领学生通过读好故事、讲好故事、演活故事的教学策略,实现故事性文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蜘蛛开店》是一篇童话故事,以儿童化的视角呈现蜘蛛在寂寞、无聊中三次开店,经历了河马、长颈鹿和蜈蚣三位不同特点的“顾客”,不断改变编织店,卖口罩、围巾和袜子的故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晓故事情节,获得精神浸润,更要达成学会讲故事、续编故事的语言实践目标。要实现语言运用,读好故事是前提,通过聚焦学习任务的“读”,寻找故事的框架和相互的关联,为学生对文本结构的梳理、提炼、概括提供帮助,从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加工与转化,构建阅读图式,促进“读”的层级发展。[1]
对故事的初读,重点在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逻辑,明白文本的基本架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在对故事类文本初读时,往往将关注点落在有趣的情节、细节上,很少有意识地指向故事的整体架构,容易只看“零碎”信息而忽略故事的完整性。
《蜘蛛开店》的单元目标是“借助提示讲故事”,“提示”即讲故事的“支架”。就文本而言,三次的“反复”叙述也增加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难度,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儿童来说,需要构建一个直观清晰的图式支架,帮助其厘清结构。[2]教学中,通过问题“蜘蛛为什么要开店?他开了几次店?开了什么店”,引导学生聚焦任务读课文,提取故事的关键信息,知道蜘蛛因为“寂寞、无聊”而开店,依次开了“口罩店、围巾店、袜子店”。然后,根据这些初读印象的信息梳理出图式(如图1),在大脑中形成最初的总体印象,促进学生在获取关键信息后进行故事的初步整体构建。
图1
构建故事整体的阅读图式后,还需要读懂文章的关键细节,发现故事情节表达的规律,为模仿创新地讲好故事、续编故事作铺垫。教学中,继续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带着“每次开店,顾客是谁?有什么特点?蜘蛛怎么做?结果怎样”这四个问题深入阅读故事情节,在思考和提炼中将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梳理提炼出来,并将零散的信息串联形成完整的图式支架(如图2),构成更具体的故事结构。借助图式支架,再细读情节,学生发现三个情节在写法上具有“反复型”的特质,习得语言文字表达规律,为后续的模仿借鉴续编故事打好基础。
图2
读好故事,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出理趣,将课文读熟、读透。这是实现“讲好故事”目标的动力源泉,是诱发学生想讲、讲好的关键。在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并借助图式信息可以将故事基本内容讲述出来时,要进一步挖掘故事的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的认知,引发深入思考,构建和完善新的故事图式,促进学生熟读于心。
课文中,蜘蛛开店为什么屡败屡开?这需要探究故事情节的前因后果,让学生真切明白、深入思考,提升故事类文本的学习价值,实现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的完美融合。教学中,引发学生质疑:“蜘蛛每次开店,这么勤快,为什么总是开不下去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重点关注蜘蛛开店前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然后和同桌讨论。”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互助交流,发现两个焦点:一是每次开店都想得很简单;二是每次招牌内容都一样,即“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将这两个焦点提炼成“想得简单”“只需一元钱”,补充到原有的图式支架中,构成文本完整的阅读图式(图3)。学生借助图式支架,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心境,容易发现开店失败的问题,感悟故事的主旨,唤醒熟读故事的兴致。
图3
在教学中,学生虽然已经熟读课文并列出图式,但是讲故事时,仍存在丢三落四、逻辑不清、过于简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思维与表达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语言是思维与表达的桥梁,应借助图式中的关键词、图画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等,引导儿童根据理解和感悟进行转化加工,运用“理解串联法”和“想象情境法”的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从阅读走向表达的目标。[3]
所谓理解串联,是将一组意义关联的材料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意义。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已经以“图画+关键词+关联”的形式呈现在图式中,还需要辅助的粘合剂,将这些主要材料连接成整体。儿童依据文本内容,以自己的理解将每个点状信息内化加工成自己的语言,再运用一些连接的词句,按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把故事讲完整,不至于遗漏重要的信息。
《蜘蛛开店》的故事讲述时,借助图式3 了解到蜘蛛开店的原因是“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寞,好无聊”,开店前“他总是觉得很简单,就挂出招牌‘每位顾客只需要一元钱’”,开三次店的主要经过是“第一次来了大嘴巴的河马买口罩,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第二次来了长脖子的长颈鹿买围巾,蜘蛛足足忙了一个星期;第三次来了四十二只脚的蜈蚣,蜘蛛吓得匆忙跑回了网上”。将这些开店原因、开店前、开店后三组关联的语料串联,再加上“于是”“就”“才”等词语,将故事讲完整、讲流畅。运用简单串联法讲述故事,可将大致内容讲出来,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充分训练,主体架构变得清晰有条理。但是,这对于学生感悟故事和语言仍有不足。
讲故事是以故事文本为基础的一种加工创造。除了将内容讲完整以外,更需要将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讲生动,以吸引对方的注意。[3]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及语言的积累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借助图式信息,通过想象、再造、表达,形成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故事密码,通过内化、加工、表达,真正达成语言表达训练的目标。在前面环节中,学生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牢记于心,现在需要在每个情节中想象故事角色的表现,包括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怎么互动,每一个细节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帧一帧回放。在想象的过程中,故事已经跳出文本所限,走向个性创造、个性表达,走出“讲故事就是背课文”的错误泥淖。
《蜘蛛开店》三个开店的情节,可借助图式支架提示,从“蜘蛛看到顾客的样子是什么表情”“蜘蛛心里怎么想、怎么做”“在编织的过程中,蜘蛛是什么状态”“顾客催促蜘蛛会怎样”“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入手,以故事为原型进行想象和表达,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有如临其境之感。通过讲故事训练,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体验表达带来的乐趣。
教材的文本目标只是教学的基本底线。学生要能利用图式支架创新讲述,将故事的整体模型内化于心,使语言和思维得到训练,实现教材文本应有的教学目标。教学更需要因需而教。依据儿童好模仿、好表演的天性,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演出故事的精彩,将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内心感受深度融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活化”学习的效果。
儿童擅长揣摩和模仿,在讲故事时可根据情境,引导点拨学生体悟故事中角色的情状,通过适当的动作、表情、语气、语调,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蜘蛛开店是因为“很寂寞,很无聊”,引导学生联想一天到晚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就会做出唉声叹气、百般无奈的表情。瞬间想到开店的好主意,立马喜上眉梢、拍手叫好,连声说道:“简单,这事简单,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吐丝织网!”而每次结局都是稀里糊涂地失败,草草收场,然后又犯同样的错误,把它累得气喘吁吁、有气无力的神态表演出来。这样夸张、生动、形象的表演,与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感受故事带来的情趣,不仅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能引发深思蜘蛛失败的原因。绘声绘色的表演是外在的任务驱动,撬动学生积极领悟故事、积累语言、内化加工、大胆表达、强化表现,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表演的魔力在于带动在场的每一个人进入故事情境,使故事深深地长在儿童的心中。
补充留白是依据故事原型的一种创新,是故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更是丰富发展学生语言经验的重要渠道,辅之以表演,促进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蜘蛛开店》的故事结构反复,语言简练,许多地方留有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留白处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在“最近发展区上跳一跳,可以摘到更多的果实”,语言发展便有了新的“生长点”。例如,蜘蛛每一次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是怎样辛苦、忙碌地花了“一整天工夫”“足足忙了一个星期”的?故事并没有具体写出来。这些地方可以大做文章,让学生展开讨论、形象表演。如表演织口罩的情节:蜘蛛不停地吐丝织网,丝线那么细,它来来回回牵着跑,渴了顾不上喝口水,饿了顾不上吃点东西,困了也顾不上打个盹,就这样马不停蹄地织啊织啊,一直忙到深更半夜才织完河马的大口罩,累得差点昏过去……通过对场景的想象、补白、表演,学生对“织啊织啊”有了更可感的画面,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再一次激发学生思考。
通过前几个环节的讲述和表演,此时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蜘蛛重新成功开店,不再重蹈覆辙。续编故事情节是故事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需求,随着一次次递进式的演绎应运而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蜘蛛开店失败的症结可以归纳为价格不合理、人员太少、品种单一等。针对这些弊病,怎样让蜘蛛的编织店顺利开张,今后还能红红火火开下去呢?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创新思维,创意表演,演绎出成功开店的故事。找到症结就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学生最合理的想法是统筹安排:编织店品种齐全,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价格合理,按大小、品种定价;召集蜘蛛员工,计件发放工资。蜘蛛俨然成为连锁店的大老板,靠勤劳和智慧赢得成功。通过续编故事,从原本失败的故事走向成功创业的典型,学生在故事的理解、感悟、创编、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所在,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走出“失败故事”的阴影,为学生的成长增添一抹积极向上的成功能量。这是故事赋予教学的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