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教学视域下小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策略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

2022-01-18 08:21梁冰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梁冰凌

(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361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言语能力。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用的古诗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语言现象,抑或是语言风格,皆可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淬炼的言语精华。这些言语是古诗文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应当理性回归,从关注“写什么”到“怎么写”,发现言语规律,把握文本秘妙,选准语言材料,设计言语训练,从而引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习中“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1]

一、复述文本内容,助力言语生长

复述是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讲述给他人听的一种言语过程。通过多次开展复述训练,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记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复述通常可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类型。[2]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意蕴演绎,详细复述

详细复述是复述的初级阶段。统编教材从三年级起渗透复述训练,也开始编排小古文教学。因此,中年级的复述侧重于详细复述,这种复述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古诗文,或者文中重点片段。复述时,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信息、结构层次和具体内容,保持文本原意,对其中语句进行适当的变动,具体生动地表达出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风貌,以求内化语言,提升复述能力。例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详细复述教学,第一次聚焦语文要素,关注事件顺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游玩”、经过“溺水”、结果“化鸟”“衔石”“填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讲清楚大意。第二次落实语文要素,关注课后习题。教师将“游玩”“溺水”“化鸟”“衔石”“填海”五个事件标题置于版画中,借助图文示意,打开学生思维,组织他们对每个标题事件分别扩展复述,再用自己的话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力求详细丰满。

(二)搭建支架,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是复述的中级阶段,适用于具有完整故事结构的古诗文。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搭建概括句意、梳理提纲、列写标题、表格插图等复述支架,厘清线索脉络,略去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运用关键词语作为复述支点,对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和归纳,认真选择,适当取舍。具体围绕记忆支点回溯,勾连信息点之间的关联,尝试串联表达。因此,教师要善于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辅助,让学生能简单地把课文复述出来。例如,为了落实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出的“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教师疏通语句意思时,有意识地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人物动作,设计以下板书:

教师抓住诸小儿与王戎的动作形成板书支架。从内容上看,通过梳理板书支架理清顺序,帮助学生借助关键词进行联想,串联起完整的故事情节,然后按一定的顺序,用自己的话完整、简要地梳理故事脉络;从形式上看,通过设计纵横形式,将诸小儿和王戎的行为分成两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动一静、一问一答中,高度概括出诸小儿与王戎的不同行为,既厘清故事线索,又能从这几个关键词中走进人物内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动词、理清主次,可达到抓重点、略次要的复述目的。

(三)想象补白,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复述的高级阶段。在小学中年段“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单元要素。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情境想象,填充留白空间,增添内容叙述,补加若干细节,对文章进行加工再创造,并把创生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不但能检测学生是否正确、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段落和中心,而且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在描述听闻小牧童的评价后杜处士的反应时,学生会用“笑而然之”的字面义来回答,仅仅停留在对文本表层义的表述,呈现的人物形象不够生动,对于理解后文“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所蕴含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展开想象:“面对小牧童的话,杜处士会露出怎样的神情?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又会对小牧童说些什么呢?”在小组讨论后,学生打开思路:

生1:杜处士十分惊讶,心想:“这个小牧童说我的画有问题,他有什么根据呢?”他问道:“你是怎么发现的呢?”小牧童得意地说:“我天天放牛,牛的一举一动都被我看得清清楚楚。”杜处士笑了,连连夸赞小牧童:“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细节我都没有注意到。”

生2:杜处士先是有些疑惑,他想:“戴嵩以画牛美名远扬,他长期观察牛的习性,才能画出这么逼真的斗牛图,他又怎么会画错呢?”他又转念一想:“小牧童天天和牛打交道,又说得如此详细,想必他不会弄错,斗牛的事要听小牧童的。”于是,他笑着摸摸小牧童的头,说:“你说得对,你真是一个又细心又敢于大胆质疑的孩子。”

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表现展开想象、补白,在不断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创造性地提升言语表达素养。

二、仿写语言形式,达成言语进阶

朱熹有言:“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3]模仿是一切学习的开端,而仿写是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之始。先表达,后习作,仿写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含义引申,仿写字词

字词仿写是语言形式仿写的基础,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训练。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是在他们已有的口语基础上,进入书面表达的开端。从字词入手,积累语言,进而开展写话训练。字词仿写,首先应关注文本中生字、词语或词组的特殊表达,再由词语过渡到词组,形成梯度式训练。实则是引导学生拓展语言的日常积累,感悟语言的表达方式,初步获得言语经验,体味语言文字之美,树立“语文”概念。例如,五年级上册《山居秋瞑》,首先聚焦诗眼“居”,了解其字本义,推演至“山居”词义,进而挖掘“山居”的“居”有“隐居”之引申义。这样的文本深入,源于有设计的仿写:

什么是“山居”?居住在山里,简称叫什么?(山居)居住在村子里叫什么居?(村居)居住在家里呢?(家居)居住在异国他乡,你是客人叫什么居?(客居)你是一个旅行者,住在旅店里叫什么居?(旅居)有的人住在山里不想让人知道,叫什么居?(隐居)

(二)语境创设,仿写句段

句段仿写是形成篇章的前提,句段训练不到位,势必影响写作的学习。因此,句段教学是中低年段写作训练的重点。其中,句式仿写是指根据文本中已有的语句形式,模仿写出与之相似的新句子,可以是修辞手法、形式结构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态度、叙述角度上的。段落仿写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的自然环境渲染、人物细节描写、特殊语言表达、不同逻辑顺序等,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上,俯瞰段落的构成方式。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文中“群儿戏于庭”是一个倒装句。作为文言文的起始教学,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古人说话和我们现在说话的词语顺序不同,适当地调整词序,把句子理解清楚。为学习“调词序”的方法,可设计以下句段仿写训练:

示例: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成“戏于庭”。①若是在(森林)里嬉戏呢?古人会说“戏于(林)”。②若是在庭院里(学习)呢?古人会说“(学)于庭”。③若是在教室里学习呢?古人会说“学于(堂)”。

(三)方法渗透,仿写篇章

生字、词语、句式、段落的仿写训练,皆是篇章仿写的基石,为高年段的习作做好扎实的铺垫。篇章仿写,主要包含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情感基调、谋篇布局等方面,给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脉顺序,理解逻辑关系,才能高屋建瓴,习得写作的章法。篇章仿写的初期,学习难度较大,可以打碎大篇幅的模式,“小步快跑”,分步骤、分板块训练,做好重点环节的基础写作铺垫,而后逐步向篇章写作迈进。例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孟子列举了正反两个事例,采用“其一人……一人……”的句式,讲述学弈二人的不同学习态度,并交代二者的不同结局:“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结尾再用设问句点明观点:“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篇古文短小精悍,文浅意深,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仿写。通过仿写,帮助学生掌握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单元要素。

师:《学弈》整篇文章用“事例+结局+设问”的形式,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你们能用学过的古文中的人物或故事,试着模仿这种形式,说明一个观点或道理吗?

生:我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书戴嵩画牛》:戴嵩,通国之善画牛者也。使戴嵩诲二人画,其一人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蝴蝶将至,思引细网而捕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二人学习画牛的事例,同样说明学习要一心一意的道理。这就是劝谏的艺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十分具有说服力。

三、转变文体形态,实现言语发展

转变文体形态,包含改变形态和转化文体。教师以课内古诗文的“例子”推演,从静态教材向动态“学材”的转化中,寻找适合学生的言语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训练学生表达与写作的技能。

(一)视角转换,改变形态

所谓“改变形态”,指在保持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改变古诗文的篇章结构、叙述人称、人物角色、叙述角度、表现手法等。这种语用训练方式适用于中高年级,能够提高学生把握主旨、凝练主题、选择素材、谋篇布局和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组织语言的能力。在改变形态的练习中,学生通过“转换”,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法,领略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感受不同类型文章的秘妙,体会不同形态所表现的语言张力,也为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奠定基础。例如,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中,老媪借磨针来点化李白,李白最终“还卒业”。教学时,让学生代入角色,借李白来劝诫,进行叙述角度的转换:“听完老媪的话后,李白听着潺潺的溪水声,若有所思。如果你是李白,你可能在想什么呢?”学生有的说:“老媪年纪那么大了,都能坚持做一件那么辛苦的事,我竟然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真不应该。”有的说:“不管磨多久,都要把铁杵磨成针,跟她比起来,我真是太羞愧了。我应该回去坚持完成我的学业。”通过简单的角色代入和视角转换,学生把自己当成李白,由此深入文本,领悟内涵。

(二)文白互换,转化文体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诗歌、小说、寓言、童话、神话、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古诗文重在与白话文之间的文体转化。文体转化的过程是一种构思与创造的过程,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新于一体的高阶语用训练,需要学生在对各种文体掌握娴熟后,进行全新剪裁和改写。文白互换的转化,是在文本“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叠加“创新价值”,融合两种文体的语用价值,使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例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编排的首篇文言文,立足于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起点,具有很高的研读和教学价值。作为起始之作,在初读部分,让学生观察这篇课文与普通课文的不同,重点感知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在教学末尾“指导背诵,学讲故事”时,教师设置三个环节:

①这是我国2004 年发行的邮票,内容是司马光击瓮救友的故事。②白板图文连线:你能用所学的文言文句子来描述邮票的内容吗?③如果老师把邮票送给你,你能用自己的话把邮票上的内容讲给家人听吗?

以邮票作为支架,首先实现图文的转化,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指导。再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实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化,在理解的背景下进行说话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