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学仁 包拥政 吴强 席新华 胡孔和 熊英辉 卢林俊 胡永玉 骆影超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上较为常见脊柱疾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加上外力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压迫,引发腰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研究显示,近年来,该病有向年轻人倾斜趋势,且发病率逐年上涨,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2]。因此,防治LDH 是迫切且必要的。LDH 发病机制复杂,有研究认为自身免疫反应、神经根化学性炎症与LDH 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但受制于现有研究并未对LDH 有详尽解释[3]。因人体髓核组织泄露导致自身免疫反应进而免疫失衡,可能是引起LDH 临床症状的潜在原因。有研究显示,LDH 发生可引起患者体内凝血因子含量显著上升,紊乱患者凝血系统,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从发现该病到现在,常采用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方案,然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后遗症明显。本研究分析LDH 患者血液中相关数据变化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探究它们对LDH 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价值
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123 例LDH 患者作为观察组,男82 例,女41 例;年龄平均(51.86±6.93)岁。另选41 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28 例,女13 例;年龄平均(50.56±6.87)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符合北美外科脊柱协会制定的《NASS 循证临床指南》[5]中对于LDH 诊断患者。②年龄29~70 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研究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者。②有神经性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进展者。③有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疾病者。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嘱咐受检者血液检测前12 h 开始禁食、禁水,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6]操作。次日清晨,使用常规EDTAK 抗凝管采集两组研究对象晨起空腹血4 mL。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找到研究对象血管位置,精准刺入针头,发现血液逆流后将针头另一端插入真空采血管,血液样本采集完毕后,拔出针头。分离至两根抗凝管中各2 mL 血液,一组用于血常规检测,一组用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为避免在检测过程中血液样本出现异常,检测过程均在采集血液样本后2 h 内完成血常规检测:血液标本采集后,交由检验科医师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进行检验。使用迈瑞BC6800 分析仪与配套试剂进行相关血常规分析,内容包括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含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单核细胞(monocyte,MO)数量及血小板(platelet,PLT)数量,操作要求严格按机器说明书进行。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同样交由检验科医师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进行检验,应用德国美创Coatron 30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项目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操作要求严格按照机器说明书进行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BC、Hb、MO、PLT、APTT、PT、Fib 水平变化预测LDH 发病的诊断价值。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RBC、Hb 水平均明显更低,MO 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分析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analysis between the 2 groups(±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分析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analysis between the 2 groups(±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n 123 41 RBC(T/L)4.33±0.38 4.56±0.51 3.068 0.003 Hb(g/L)141.59±12.46 153.00±17.59 4.551<0.001 MO(%)6.82±1.72 6.09±1.34 2.477 0.014 PLT(×109/L)202.10±47.70 199.30±43.01 0.333 0.739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PTT、PT、Fib 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n 123 41 Fib(g/L)3.30±0.77 2.63±0.71 4.915<0.001 PT(s)13.33±0.32 12.75±0.21 10.860<0.001 APTT(s)42.72±2.08 39.90±2.23 7.384<0.001
建立RBC、Hb、MO、Fib、PT、APTT 各自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PT、APTT、Hb 曲线下面积AUC 均>0.7,具有一定诊断效能。PT Cut-off 值为3.67 时预测价值最高(AUC=0.927,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19、0.878);其次为APTT,Cut-off 值为41.89 时(AUC=0.830,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691、0.902);再次之为Fib,Cut-off 值为225.69 时(AUC=0.736,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439、1.000);Hb Cut-off 值为153.66 时(AUC=0.723,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11、0.561)。见表3、图1。
表3 ROC 最佳界值结果Table 3 ROC best bound result
图1 RBC、Hb、MO、Fib、PT、APTT 变化预测LDH 发生的ROC 曲线Fugre 1 ROC curve of LDH predicted by changes of RBC、Hb、MO、Fib、PT、APTT
我国成年人近八成患一定程度慢性腰腿痛,而LDH 为主要诱因之一[7]。LDH 主要是因为椎间盘长期受到重量压迫,加上剧烈腰部活动,导致椎间盘磨损,产生腰椎间盘退变,从而引发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9]。LDH 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病程长、发病机制复杂、复发率高等临床特点,给国家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当前LDH 手术可获得较理想疗效,但仍未有可治愈方案,促使研究人员对其发病机制及病理进一步探讨[10]。本研究就检测LDH 患者血常规与凝血功能相关数据变化,观察相互间联系,探究它们对LDH 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价值。
有研究表明,血常规分析与LDH 发病关系密切,LDH 患者存在RBC 及HCT 显著减少,血清蛋白显著增加现象,可能是LDH 发病中存在炎症反应参与,发挥重要作用所致[11-12]。LDH 发病,可引起血常规指标异常,或可用于LDH 初步诊断,有利于了解LDH 发病机制及分析其病理。中医研究则认为,LDH 是一种综合类病症,病情波及督脉,以致气血亏损,血气运行不畅,淤血积聚不通,易引发腰痛,加之LDH 患者病程较长,病入经络,经络不通,腰部血气运行被阻,因此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疗方案[13]。有研究表明LDH 发病与凝血功能有密切联系,LDH 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易引起腰痛,或可导致LDH 发生[14]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LDH 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可能发病伴随有慢性炎症反应[15]。进一步提示了血常规与LDH 发病之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有研究发现,MO 在某些感染及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在在机体免疫应答及促进T 细胞分化上发挥重要作用,可直接参与吞噬病原微生物、呈递抗原等炎症反应;而MO 是人体内免疫细胞的一种,其分泌促炎因子能力,或可诱发炎症反应从而引发LDH 发病[16]。Fib 是一种急性期的应激蛋白,可参与凝血过程,激活血小板,增强凝血因子,加快系统凝血速度并促进血栓形成。因此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数越多,则凝血功能越差,易形成血栓,给LDH 患者增加危险因素,因此凝血功能评估对LDH 发病意义重大[17-18]。
结果显示Fib、PT、APTT、Hb 曲线下面积AUC值均>0.7,具有一定诊断效能,与LDH 发病有显著相关性,诊断价值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LDH 发病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产生变化,可能是机体炎症反应与腰部气血阻塞共同反应,间接说明LDH 慢性发病过程中与血常规、凝血功能有密切联系,可作为LDH 发病初步诊断指标。且LDH 患者机体内凝血酶活性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LT 聚集,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可能,对患者威胁巨大,或可为临床研究LDH 发病机制及预后研究提供新思路,增加治愈LDH 可能性,为LDH 预防指导新方向。
综上所述,LDH 患者发病过程中,血常规分析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同健康成年人对比有较大差异。指标MO、APTT、PT、Fib 水平较健康成年人显著增加,RBC、Hb 水平较健康成年人显著降低,且凝血功能指标PT 对LDH 发病显著相关。检测机体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水平变化,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可能在LDH 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或可作为LDH 初步发病诊断指标。临床可据此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完善LDH 诊断方式,提高患者治愈可能性,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但目前对于血常规、凝血功能是如何在LDH 患者发病过程中产生影响机制尚不清楚,还需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